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9696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

我爱这土地作家

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

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原文: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赏析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我们学习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掌握:

一、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意象即意境。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二、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意境的强化。

三、强烈的对比,映射执著的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这是作者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

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需要指出,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

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鉴赏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

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

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

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

为谁而歌唱?

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

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一句,把自己的决心写得入木三分,也把诗人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写得再透彻不过了。

“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就是说,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写到这里,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已够撼动人心。

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写得朴实平易,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

因为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

千言万语,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含在这“泪水”里了。

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是如何卓越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卓越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啊!

什么是好诗?

这种疑问常常在读者脑中回旋。

的确,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往往又是很难回答的。

不过,好诗毕竟是好诗,它是有着人们公认的道理的。

简单地说,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无诗味。

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意深刻。

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

艾青曾说过:

“诗好坏,不能以看得懂与看不懂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能以为人理解的程度作为衡量作品的价值。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应该说并不难懂,它的含意是明朗的。

而这首诗又是这样杰出,有着巨大影响。

这就清楚表明,含意明朗而又成其为好诗的诗,是能够创作出来的,这就看诗人的艺术工力了。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

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

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

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意象即意境。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品读

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从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从方法上看,用的是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

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诗人选择了这几种典型的形象,极其简洁、鲜明,却又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引起深刻的沉思。

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

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诗人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让其生前与死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于对比中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著、赤诚之爱,从而也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土地忠诚的歌者形象。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按理,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

但诗人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了巧妙转换,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

令人读后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

总结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

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

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

前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后一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

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诗人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进了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再一次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他曾说过:

“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

”(《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

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我爱这土地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阅读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我爱这土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嘶哑(______)(______)汹涌(______)(______)腐烂(______)

吹guā(______)温róu(______)hóulóng(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

(嘶哑)__________

(汹涌)__________

(激怒)__________

(温柔)__________

(腐烂)__________

(深沉)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一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为了借鸟歌唱的内容更好地抒情。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五.简答题

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如果用“嘹亮”好吗?

为什么?

 

3.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4.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

为什么?

 

5.第三行中的“这”和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所代表哪两种不同的情形?

6.第六行中的省略号、第七行中的破折号、第十行中的省略号各代表什么意思?

 

7.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8.诗人借“鸟”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诗歌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果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10.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的歌喉?

 

11.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

读课文,分析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1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14.从诗中选一两句你有感受的东西,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一.艾青诗选艾青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1sīyǎxiōngyǒngfǔ刮柔喉咙

三.声音沙哑。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刺激使发怒。

温和柔顺。

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思想感情不外露。

四1.D2.D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

好。

3暴风雨打击着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不可以去掉;因为用“嘶哑的”更能表现出“我”对“土地”的深爱的程度,去掉了会影响表达效果。

5.第三行中的“这”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代表广大人民的反抗。

6.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示转折;表示语意未尽。

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8.诗人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

9.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将得不到提炼和升华。

10.“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执着的爱。

11.暴风雨打击着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12.对祖国的挚爱。

1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只要我们能正视我们自己,就一定会热爱自己的国家。

《艾青诗选》名著导读练习题及答案教师版

1、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的诗歌,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我爱这土地》等)“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等)

2、艾青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是谁?

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大堰河是作者的乳母。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4、“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鱼化石》。

这里诗人借助鱼化石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答案:

由艾青出生封建家庭以及这句“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对革命的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5、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

D(因为从这句开始,那个比喻性的“假如”已经不存在了。

“我”不再是假设的“鸟”,而是真实的抒情主人公自己。

6.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选自艾青的_《北方》__。

7.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8.朗读下列诗句,用“/”划出句中停顿。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