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9961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docx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预制构件进场检验

1.1预制构件进场时应全数检查外观质量,不得有严重缺陷,且不应有一般缺陷。

结构外观质量缺陷

名称

现象

严重缺陷

一般缺陷

结合面

未按设计要求将结合面设置成粗糙面或键槽以及配置抗剪(抗拉)钢筋

未设置粗糙面;键槽或抗剪(抗拉)钢筋缺失或不符合设计要求

设置的粗糙面不符合设计要求

露筋

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漏

纵向受力钢筋有露筋

其他钢筋有少量露筋

蜂窝

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漏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蜂窝

其他部位有少量蜂窝

孔洞

混凝土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孔洞

其他部位有少量孔洞

夹渣

混凝土中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夹渣

其他部位有少量夹渣

疏松

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疏松

其他部位有少量疏松

裂缝

缝隙从混凝土表面延伸至混凝土内部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连接部位缺陷

构件连接处混凝土缺陷及连接钢筋、连接件松动

连接部位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连接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外形缺陷

缺棱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飞边凸肋等

清水混凝土构件有影响使用功能或装饰效果的外形缺陷

其他混凝土构件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形缺陷

外表缺陷

构件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沾污等

具有重要装饰效果的清水混凝土构件有外表缺陷

其他混凝土构件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表缺陷

1.2预制构件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要求,应全数检查,预制构件有粗糙面时,粗糙面相关的尺寸允许偏差可适当放松。

 

预制构件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长度

板、梁、柱、桁架

<12m

±5

尺量检查

≥12m且<18m

±10

≥18m

±20

墙板

±4

宽度、

高(厚)度

板、梁、柱、桁架截面尺寸

±5

钢尺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

墙板的高度、厚度

±3

表面平整度

板、梁、柱、墙板内表面

5

2m靠尺和

塞尺检查

墙板外表面

3

侧向弯曲

板、梁、柱

l/750且≤20

拉线、钢尺量最大侧向弯曲处

墙板、桁架

l/1000且≤20

翘曲

l/750

调平尺在两端量测

墙板

l/1000

对角线差

10

钢尺量两个对角线

墙板、门窗口

5

挠度变形

梁、板、桁架设计起拱

±10

拉线、钢尺量最大弯曲处

梁、板、桁架、下垂

0

预留孔

中心线位置

5

尺量检查

孔尺寸

±5

预留洞

中心位置

10

尺量检查

洞口尺寸、深度

±10

门窗口

中心线位置

5

尺量检查

宽度、高度

±3

预埋件

预埋件锚板中心线位置

5

尺量检查

预埋件锚板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

0,-5

预埋螺栓中心线位置

2

预埋螺栓外漏长度

+10,-5

预埋套筒、螺母中心线位置

2

预埋套筒、螺母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

0,-5

线管、电盒、木砖、吊环在构件平面的中心线位置偏差

20

线管、电盒、木砖、吊环与构件表面混凝土高差

0,-10

预留插筋

中心线位置

3

尺量检查

外露长度

+5,-5

键槽

中心线位置

5

尺量检查

长度、宽度、深度

±5

注:

1l为构件最长边的长度(mm);

2检查中心线、螺栓和孔道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偏差较大值。

1.3预制构件进场检查合格后应构件上进行合格标识。

2、吊装精度控制与校核

2.1吊装质量的控制重点在于施工测量的精度控制方面。

为达到构件整体拼装的严密性,避免因累计误差超过允许偏差值而使后续构件无法正常吊装就位等问题的出现,吊装前须对所有吊装控制线进行认真的复检,构件安装就位后须由项目部质检员会同监理工程师验收构件的安装精度。

安装精度经验收签字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2轴线、柱、墙定位边线及200mm或300mm控制线、结构1m线、建筑1m线、支撑定位点在放线完成后及时进行标识。

现场吊装完成后及时依据下表结合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下发的《工程实体质量实测实量标准》进行检查,标识完整,实测上墙。

装配式结构构件位置和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构件轴线

位置

竖向构件(柱、墙、桁架)

8

经纬仪及尺量

水平构件(梁、楼板)

5

标高

梁、柱、墙板

楼板底面或顶面

±5

水准仪或拉线、尺量

构件垂直度

柱、墙板安装后的高度

≤6m

5

经纬仪或

吊线、尺量

>6m

10

构件倾斜度

梁、桁架

5

经纬仪或

吊线、尺量

相邻构件平整度

梁、楼板

底面

外露

3

2m靠尺和

塞尺量测

不外露

5

柱、墙板

外露

5

不外露

8

构件搁置

长度

梁、板

±10

尺量

支座、支垫

中心位置

板、梁、柱、墙、桁架

10

尺量

墙板接缝宽度

±5

尺量

3、墙板吊装施工

3.1吊装前对外墙分割线进行统筹分割,尽量将现浇结构的施工误差进行平差,防止预制构件因误差累积而无法进行。

3.2吊装应依次铺开,不宜间隔吊装。

3.3吊装前,在楼面板上根据定位轴线放出预制墙体定位边线及200mm控制线,检查竖向连接钢筋,针对偏位钢筋用钢套管进行矫正。

3.4吊装就位后应用靠尺核准墙体垂直度,调整斜向支撑,固定斜向支撑,最后才可摘钩。

4、套筒灌浆施工

4.1拌制专用灌浆料应进行浆料流动性检测,留置试块,然后才可以进行灌浆。

4.2一个阶段灌浆作业结束后,应立即清洗灌浆泵。

4.3灌浆泵内残留的灌浆料浆液如已超过30分钟(自制浆加水开始计算),不得继续使用,应废弃。

4.4在预制墙板灌浆施工之前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操作人员对灌浆质量重要性的意识,明确该操作行为的一次性,且不可逆的特点,从思想上重视其所从事的灌浆操作;另外,通过工作人员灌浆作业的模拟操作培训,规范灌浆作业操作流程,熟练掌握灌浆操作要领及其控制要点。

4.5现场存放灌浆料时需搭设专门的灌浆料储存仓库,要求该仓库防雨、通风,仓库内搭设放置灌浆料存放架(离地一定高度),使灌浆料处于干燥、阴凉处。

4.6预制墙板与现浇结构结合部分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油污、浮灰、粘贴物、木屑等杂物,构件周边封堵应严密,不漏浆。

5、叠合板吊装施工

5.1预制叠合板按照吊装计划按编号依次叠放。

吊装顺序尽量依次铺开,不宜间隔吊装。

5.2板底支撑不得大于2m,每根支撑之间高差不得大于2mm、标高差不得大于3mm,悬挑板外端比内端支撑尽量调高2mm。

5.3在预制板吊装结束后,就可以分段进行管线预埋的施工,在满足设计管道流程基础上结合叠合板规格合理地规划线盒位置、管线走向,使其合理化,线盒需根据管网综合布置图预埋在预制板中,叠合层仅有8cm,叠合层中杜绝多层管线交错,最多只允许两根线管交叉在一起。

5.4叠合层混凝土浇捣结束后,应适时对上表面进行抹面、收光作业,作业分粗刮平、细抹面、精收光三个阶段完成。

混凝土应及时洒水养护,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洒水次数不得少于4次/天,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

6、楼梯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6.1预制楼梯段安装时要校对标高,安装预制段时除校对标高外,还应校对预制段斜向长度,以避免预制楼梯段支座处接触不实或搭接长度不够而引起的支承不良。

6.2严禁干摆浮搁。

安装时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安装楼梯与墙体连接件,安装后及时对楼梯孔洞处进行灌浆封堵。

6.3安装休息板应注意标高及水平位置线的准确性。

避免因抄平放线不准而导致休息板面与踏步板面接槎不齐。

二、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预制构件龄期达不到要求就安装,造成个别构件安装后出现质量问题。

防治措施:

预制构件在安装前,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凝土同条件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宜小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

2、安装精度差,墙板、挂板轴线偏位,墙板与墙板缝隙及相邻高差大、墙板与现浇结构错缝等。

防治措施:

2.1编制针对性安装方案,做好技术交底和人员教育培;

2.2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构件进行试安装,根据试安装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工艺及工序;

2.3安装施工前应按工序要求检查核对已施工完成结构部分的质量,测量放线后,做好安装定位标志;

2.4强化预制构件吊装校核与调整:

预制墙板、预制柱等竖向构件安装后应对安装位置、安装标高、垂直度、累计垂直度进行校核与调整:

预制叠合类构件、预制梁等横向构件安装后应对安装位置、安装标高进行校核与调整;相邻预制板类构件,应对相邻预制构件平整度、高差、拼缝尺寸进行校核与调整;预制装饰类构件应对装饰面的完整性进行校核与调整;

2.5强化安装过程质量控制与验收,提高安装精度。

3、叠合楼板及钢筋深入梁、墙尺寸不符合要求;叠合楼板之间缝处理不好,造成后期开裂;叠合楼板安装后楼板产生小裂缝。

防治措施:

3.1叠合楼板的预制板的板端与支座(梁或剪力墙)搁置长度不应少于15mm;

3.2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座梁或墙的现浇混凝土层中,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单向预制板的板侧支座处,钢筋可不伸出,支座处宜贴预制板顶面在现浇混凝土中设置附加钢筋;

3.3单向预制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应配置附加钢筋,并用专用的嵌缝砂浆嵌缝;

3.4模板支撑、起拱以及拆模进行严格控制,以防叠合楼板安装后楼板产生裂缝。

4、安装顺序不对,叠合楼梯安放困难等,而工人操作时乱撬硬安,导致钢筋偏位,构件安装精度差。

防治措施:

加强技术交底,严格按程序安装,对于复杂接点可用BIM技术在电脑上先模拟,再安装。

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或钢筋浆锚搭接连接的连接钢筋偏位,安装困难,影响连接质量。

防治措施:

5.1竖向预制墙预留钢筋和孔洞位置、尺寸应准确;

5.2采取定位架或格栅网等辅助措施,提高精度,保证预留钢筋位置准确。

对于个别偏位的钢筋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6墙板找平垫块不规范,灌浆不规范。

防治措施:

6.1墙板找平垫块宜采用螺栓垫块找平,抄平时直接转动调节螺栓,对其找平。

6.2灌浆前应制订灌浆操作的专项质量保证措施,灌浆操作全过程应有专职检验人员负责现场监督并保留影像资料;

6.3灌浆料应按配比要求计量灌浆材料和水的用量,经搅拌均匀后测定其流动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灌注;

6.4灌浆作业应采取压浆法从下口灌注,当浆料从上口流出时应及时封堵,持压30s后再封堵下口;

6.5灌浆作业应及时做好施工质量检查记录,每工作班应制作一组且每层不应少于3组40㎜×40㎜×160㎜的长方体试件;

6.6灌浆作业时应保证浆料在48h凝结硬化过程中连接部位温度不低于10℃。

7.现浇混凝土浇注前,模板或连接处缝隙封堵不好,有的用发泡剂、有的占现浇结构根部,影响观感和连接质量。

防治措施:

7.1浇注混凝土前,模板或连接处缝隙不能用发泡剂封堵,因为发泡材料易进入现浇结构里面,建议用打胶封堵;

7.2模板或连接处缝隙封堵应加强质量控制与验收,保证现浇结构质量。

8、与预制墙板连接的现浇短肢墙模板安装不规范,影响现浇结构质量。

防治措施:

8.1与预制墙板连接的现浇短肢墙模板应位置、尺寸准确,固定牢固,防止胀缩模及偏位,并注意成型后的现浇结构与预制构件之间平整、不错位;

8.2宜采用定型钢模版、铝模板,并用专用夹具固定,提高混凝土观感。

9、模板支撑、斜撑安装与拆除不规范。

防治措施:

9.1叠合板作为水平模板使用时,其下部龙骨应垂直于叠合板桁架钢筋,竖向支撑可采用定型独立钢支柱、碗扣式、插接式和盘销式钢管架等,其上部可调支座与钢管竖向中心线一致,伸出长度符合要求,不得过长,支撑间距应符合要求并进行必要的验算;当叠合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和标准要求时,方可拆除支撑;

9.2预制墙板临时支撑安放在背后,通过预留孔(预埋件)与墙板连接,不宜少于2道,当墙板底部没有水平约束时,墙板每道支撑应包括上部斜撑和下部支撑,上部斜撑距板底的距离不宜小于板高的2/3,且不应小于板高的1/2。

支撑应在预制构件与结构可靠连接后,且上部构件吊装完成后方可拆除。

10、叠合楼板、叠合墙板开裂,叠合楼板之问连接缝开裂,外挂板裂缝,外挂板与外挂板缝、内隔墙与周边裂缝。

防治措施:

10.1叠合墙板开裂防治主要从提高叠合墙板质量,加强进场验收,不合格的不准使用。

叠合墙板固定和浇注混凝土时应有防叠合墙板开裂的措施,可使用自密实混凝土。

与现浇结构、其它墙体连接部位应有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

10.2外挂板裂缝,外挂板与外挂板缝防治。

提高安装精度,控制缝隙宽度,选择合适的嵌缝材料和密封胶。

外挂板安装后不要受到额外应力;

10.3内隔墙与周边裂缝防治,内隔墙与周边应有钢筋、键槽、粗糙面等连接构造措施。

缝隙应选择合适的嵌缝材料处理,并用钢筋网片或耐碱网布补强;

10.4加强成品保护,严禁在预制构件时开槽打洞。

11、外墙渗漏

11.1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和门窗洞口等防水薄弱部位,宜采用构造防水和材料防水相结合的防排水做法,并应满足热工、防水、防火、环保、隔声及建筑装饰等要求,做到材料耐久、便于制作和安装;

11.2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构造防水时,水平缝宜采用外低内高的高低缝或企口缝,竖缝宜采用双直槽缝,并在预制外墙板一字缝部位每隔三层设置排水管引水外流;

11.3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材料防水时,应采用防水性能、相容性、耐候性能和耐老化性能优良的硅酮防水密封胶作嵌缝材料。

板缝宽不宜大于20mm,嵌缝深度不应小于20mm;

11.4对外墙接缝应进行防水性能抽查,并做淋水试验。

对渗漏部位应进行修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