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003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Word下载.docx

(1)议论文: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①史论:

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但是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②政论文:

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

③书札、序跋、杂说:

更能体现其文学成就,这类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是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记叙文:

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苏轼善于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能够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

(3)小品文:

苏轼的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

杂记和随笔大多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4)辞赋:

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5)四六:

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在朝廷馆阁任职时所拟的制诰典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所罕见。

受贬谪后写的表启真切感人,是难得的性情之作。

三、苏轼的诗

1、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划分】

(1)社会政事诗:

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

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

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

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至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

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

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按课本思想内容划分】

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1)对社会现实的干预:

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2)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

如《题西林壁》。

他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诗中的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者理论分析所得。

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臻于高境的理趣诗。

(3)乐观旷达的精神: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

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

(1)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①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②苏轼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在多数情况下,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

③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

④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

(2)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清人赵翼评苏诗说:

“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无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①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能将极其平常之事,写得生动有趣。

②难于处理的题材,也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3)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

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

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4)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

然而论创作成就,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

4、苏轼的词

1.苏轼对词的变革: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1)变革基础: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①诗词一体: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

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自是一家:

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这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反对步人后尘。

(2)变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①苏轼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的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情,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②苏轼在词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感叹“人生如梦”,(即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的难以自我把握。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走向同一。

③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涉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

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

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也常常表现出对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3)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

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是现实人生的功能。

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感情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2.以诗为词:

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

所谓的“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主要体现在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

题序:

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而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

因此,苏轼在词中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苏轼还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

有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

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

用典: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

因此,苏词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一种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风范。

5、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1.苏轼的意义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2.苏轼的影响

(1)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体: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

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

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2)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名词解释】

1.苏门四学士:

北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在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最欣赏和重视此四人。

《宋史·

黄庭坚传》载:

“(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但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

实际上四人的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

2.苏辛

指宋代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故经常并称。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七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词至苏轼,为之一变。

辛弃疾,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写爱国主义热情,他以文人词,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周济《宋四家词选·

目录序论》说:

“苏、辛并称。

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

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

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

3.豪放词派

豪放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

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

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

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

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

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

骏发踔厉,充满豪情。

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

【简答题】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四、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

(1)题材广

①政治诗,反映百姓生活疾苦和时政得失。

②写景诗。

抓住对象的特征,形容曲尽。

同时又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生活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

③抒情诗。

④以日常生活为诗。

苏诗的表现能力惊人,在苏轼的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诗歌中更多的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被贬惠州时,其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依然是笔势飞腾。

并无颓废之病。

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注意使阳刚之美相互渗透,相互调节,但主导风格是雄放。

(2)技法高。

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

对仗既精工又活泼流动公司打破常规。

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以达到化境,超越技巧,做事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

【论述题】

1.试论述苏轼儒、道、释合一的思想。

答:

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

儒学精神是苏轼复杂多层思想的主色调。

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是名冠一时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

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抱有高远之怀,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曾向朝廷献计献策。

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情感,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每到贬谪新地,苏轼都能以乐观的情怀忘却心灵的伤痛,以贤者的姿势跟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苏轼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功惠当代的斐然政绩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峻洁的形象。

宋代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和没落,传统儒学精神渐渐失去了合理的内核。

传统儒学精神失落了,而佛老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离尘去世的佛老思想是苏轼理想受阻后对传统儒学精神的反弹,是源于他现实人生罹难后的重新选择。

因而,他常常发出“人生如梦”的长叹,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之感,所以他认为对柔弱渺小的个体生命来说,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从身心的拘役中求得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

饱经世事忧患、风尘播弄而面容苍老、身心疲惫的苏轼,在佛老光辉的照耀下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与酸痛。

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规定着他人生的基本追求,佛老思想是其感情焦燥的润滑,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

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

苏轼对文学的贡献也正得力于他的这种独特思想构造所产生的内驱力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推动。

2.为什么说苏轼是北宋诗坛上的第一大家?

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而就创作成就而论,苏轼无疑是当时的第一大家。

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涛都是出类拔萃的。

首先,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而是对封建社会中出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作的《荔支叹》。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等诗。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其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

苏涛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

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

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

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如《过永乐文长老已卒》中的“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对法生新,不落俗套。

再次是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

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苏诗说:

“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乍、杜后为一大家也。

”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人诗的题材。

临流照影,汲水煎茶,都是极其平常之事,但苏轼写成“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最后,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

苏轼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所以在评论他人诗文时提出了“清远雄丽”、“清雄绝俗”的术语。

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毫无疑问苏诗的主导风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缺少馀蕴的缺点,然而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3.结合作品论述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想渊源。

首先,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人世的精神,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

其次,主张诗贵传神。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

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的诗歌创作,在体物传神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如写西湖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