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007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 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docx

8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教案教学设计

8成语故事——五语补充阅读材料

《自相矛盾》见于《韩非子•难一》,也见《韩非子•难势》。

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

旁边的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这个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

写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其中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

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

"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鬻(y):

卖。

  矛:

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

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注释]

  竽:

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

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

粮食仓库。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

每云:

"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注释]

  武帝:

梁武帝萧衍(yǎn)

  僧繇:

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成语故事欣赏】

  读了三则成语故事,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特别有意思,肯定还想读是吧。

这里选了几则,赶快读一读吧!

  杯弓蛇影

  晋朝淯(y)阳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

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

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作客了。

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

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

"你怎么病得这样啦?

好些了么?

"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

"前次去你家作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

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

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

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

为了医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

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

那朋友连连摆手说:

"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

"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茅塞顿开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

"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

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

quot;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

"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

"孟子笑了一笑说:

"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

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茅塞:

像茅草堵塞道路。

顿:

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个画家名叫文同,子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宝先生,梓(zǐ)州永泰人。

他在宋仁宗时考上进士,后来做司封员外郎。

他不但能诗能文,而且长于绘画。

在他的绘画中尤长于竹。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人们极为赞赏。

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

据说为了画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仔细观察竹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萧条时的各种姿态,因而对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识。

当他提笔画竹时,心中早有一个具体的形象。

正因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来。

  他的朋友晁补之十分佩服他这种作画精神,便在文中赞扬文与可说: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

  后来人们把"胸中有成竹"简缩为"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准备,心中有谱,临事不慌,十分沉着。

"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汉代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土很小,只有一个县那么大,而且出产不多。

可是夜郎的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

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他时,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

"汉孰与我大?

"

  后来人们称夜郎王这种行为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眼光短浅、见识贫乏却又自高自大。

  一、什么是成语:

  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

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

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

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

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

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

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

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

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

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

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

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

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

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

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

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

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

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

""蜜饯黄连先甜后苦。

"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

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

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

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

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

应当指出:

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

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

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

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

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

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

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

又如:

"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

"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

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

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

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

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

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二、成语的四字性:

  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

因此日本人讲汉语,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见一九七八年版,吉田昇等编著的《中学校现代国语》),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见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义等编的《中学校国语》)。

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

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

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

"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

  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

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梁惠王》上篇)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篇)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

"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曹丕《典论•论文》)

  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

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

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

  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

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

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

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

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

  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

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

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

《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

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

  不过把四字成语缩短为二字的也颇不少,如:

  画蛇添足蛇足

  东施效颦效颦

  墨守成规墨守

  杞人忧天杞忧

  囊萤映雪萤雪

  以上都是从四字成语缩写为二字的例子。

在某种场合,也许有宜于用二字者。

又如"矛盾""推敲"之类常用的成语,都是来源于有名的故事,但都不是由四字成语精简为二字的。

这种与一般词汇又有所不同,我们不妨认为是成语中之二字者。

  三、成语可充当句子里的各种成分:

  成语也同词一样,可以充当句子里的各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也就是说,成语在一个句子里可以起一个词的作用,它也是构造语句的材料。

有些成语还可以用作句子。

这也是人们所以大量地、广泛地使用成语的原因。

例如:

  

(1)成语作主语

  这种文艺批评的清规戒律,是非常多的。

(矛盾《鼓吹集》)

  盛气凌人不对,但必须盛气凌鬼。

(王任重《来一个打鬼运动》)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成语作谓语

  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王老太太不乐意。

(周立波《分马》)

  (3)成语作宾语

  我军只要进入萧墙,周王在紫金城就成了瓮中之鳖,无路可逃。

(姚雪垠《李自成》)

  至于老章对事故的分析,我认为还是很有益处的,至少可以作为你们今后工作的前车之鉴嘛!

(维思峻峰《广大的战线》)

  "瓮中捉鳖"是动词"成了"的宾语。

"前车之鉴"是动词"作为"的宾语。

  (4)成语作定语

  他说佛子岭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真是一个大花园!

(靳以《到佛子岭去》)

  游鱼和五光十色的小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

(峻青《苍松志》)

  但说谎是他的天禀,他立刻想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回答。

(矛盾《子夜》)

  (5)成语作状语

  他梦到主逼死他的父亲,一家人忍气吞声埋葬死人,不敢伸冤(巴金《新声集》)

  (6)成语作补语

  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鲁迅《故事新编•铸剑》)

  分析成语在句子里所起的作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明成语的性能以及使用范围,了解这点,对学习成语是有好处的。

但是,要能真正灵活,准确地运用成语,那只有大量地、充分地掌握成语,了解它们的正确涵义和感情色彩,才能写在文章里起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

  四、成语在来源浅探: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

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

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

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

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

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

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

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

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

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

"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

"须贾说:

"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

"(《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

"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

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

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

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

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

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

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

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

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

"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

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

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

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

"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

"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

"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

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

"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钟太大,没法背。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

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

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

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思是:

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

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

原诗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

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

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

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

(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意思是:

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

)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意思是:

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

)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

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

例如:

"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

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

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

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

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

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

如:

《战国策•楚策》说:

"臣闻鄙语曰: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是:

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

)曹丕《典论•论文》说:

"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意思是:

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

享就是"当"或"当做"。

)《史记•白起王剪传》说:

"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

实则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