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0129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

苏州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二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一个共同体人口渐多,就得有分支流衍开去,很可能每一个分支也会立一疆界以示区别。

这样,大的部族国家内部自然也存在着一种类“等级”顺序。

这好比大家庭的分家立户’,是一种自然现象。

”材料评论的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等级’顺序”“这好比大家庭的分家立户”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评论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下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被分封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

故答案为C项。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排除B项;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排除D项。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可较直接透视历史问题。

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状况最合适的是

A.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铜车马

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

C.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D.南昌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五铢钱

【答案】C

【解析】

【详解】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

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状况。

故答案为C项。

A项反映秦朝的青铜铸造技术,排除;B项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丝织技术,排除;D项可以用来研究西汉商业发展状况,排除。

3.东汉规定,各地“孝廉”推举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这种地区名额限制的规定为宋代之后科举制所沿袭。

明清时期实行分省录取之制,即使文化、经济最落后的省份,也依然有最低的名额保证。

从这种名额限制、分省录取的做法可以看出

A.“国家取士,唯才是择”的公正性完全骗人而已

B.科举制意义在于网罗最优秀的人才参加政府管理

C.完全取决与皇帝的个人好恶,缺乏任何客观依据

D.有利于保证中央政府和全国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名额限制、分省录取的做法可以保证文化、经济最落后的省份,也依然有最低的名额保证,从而使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也能得到发挥,有利于保证中央政府和全国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制选人标准的欺骗性,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科举制具有客观标准,C项说法错误,排除。

4.下图为元代著名画家王冕创作的《南枝春早图》。

画作用浓淡相间的笔墨写枝干,一枝粗枝由画面下部右端斜出向上,枝上梅花繁密,含笑怒放,把早春的盎然春意尽情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一种清雅自得之感。

该画作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答案】C

【解析】

【详解】《南枝春早图》属于文人画,注重追求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故答案为C项。

文人画体现了士大夫的文化需求,排除A项;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大多采用写意手法,不是工笔重彩的风格,也不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排除B、D项。

5.王阳明早年因“格竹之困”对朱子理学思想产生了怀疑与反思,被贬龙场之境遇使他对朱熹哲学的反思达到了顶峰: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世致用”思潮得到传播

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

D.心学思潮由此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体现的是通过反省内心、向内探求天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主张的向外探求的“格物致知”不同,说明“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即成为官方哲学,排除B项;心学思潮的出现是在南宋陆九渊时期,排除D项。

【点睛】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

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6.1844年中美条约谈判时,中方代表向美方代表发出第一份照会,文中把美国国名抬高格写,但把中国及中国皇帝的名称抬高两格。

这件公文当即被美方代表退回,并附言要求中方“遵守两国平等的形式”。

这从本质上说明

A.传统观念受到近代外交的冲击

B.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东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并附言要求中方‘遵守两国平等的形式’”来看,清政府的天朝上国外交模式和传统观念受到近代外交的冲击。

故答案为A项。

“把中国及中国皇帝的名称抬高两格”只能满足虚荣心,与维护国家主权无关,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项;这一现象与东西方文化差异无关,排除D项。

7.1894年前,嘉定“布经市极盛”,但“自洋纱盛行,不数年间,无复有布经营业,而市况顿衰。

”在南汇“近三十年洋布盛行,于是织布之利亦渐失败。

”这些现象表明当地

A.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B.土纺布对外贸易日益萎缩

C.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近代民族纺织业缓慢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洋布在中国的个别地方销售量大增,土布受到极大冲击,说明当地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洋布进入中国市场,不是中国的土纺布出口,排除B项;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是指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C项;材料中的土纺布是手工业产品,不是近代民族纺织业的产品,排除D项。

8.革命党人章太炎在学术上推崇明末清初古文经学大师顾炎武。

他说:

“今之经学,渊源在顾宁人。

顾公为此,正欲使人推寻国性,认汉虏之别耳。

”这说明章太炎

A.将救亡图存与争取民主相结合

B.重视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

C.将民生主义诉求置于次要地位

D.利用顾公思想进行排满宣传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顾公为此,正欲使人推寻国性,认汉虏之别耳”可以看出,章太炎推崇顾炎武是为了利用顾公思想进行排满宣传。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只反映出章太炎的“排满”思想,与救亡图存和争取民主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章太炎主张的“排满”方式,不能反映是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章太炎对于民生主义的态度,排除C项。

9.1929—1934年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工业奖励法》等政策,采取豁免养蚕区税收与减免丝织品运费,增加外国人造丝进口税等措施。

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传统农业

B.抵制列强侵略

C.完善经济法规

D.振兴民族实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采取豁免养蚕区税收与减免丝织品运费,增加外国人造丝进口税等措施”可以看出,国民政府通过扶持本国企业、对外国商品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等手段,以达到振兴民族实业的目的。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政策不是对传统农业的保护,排除A项;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适当控制外国商品的涌入只是手段,排除B项;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是完善法规,排除C项。

10.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在延安正式开学。

中国共产党吸纳了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军人参加,其中有张学良将军的弟弟张学诗、张学明,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拯民等。

这一做法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吸纳了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军人参加”等信息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做法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即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抵抗日本侵略。

故答案为D项。

国民革命是指1924—1927年,排除A项;团结国民党军队是为解决民族矛盾,不是解决阶级矛盾,不属于土地革命的内容,排除B项;团结国民党军队是为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不是反抗国民政府,排除C项。

11.如果以时间为序,将政治因素(政策)作为外力、经济因素作为内力,在两者合力的作用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所表现出来的变革或变迁的轨迹如下图。

下列解读准确的是

注:

O点开始的对角线为假设的农村发展正态趋势(如线段OA为1950--1957年的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各点到O线的垂直距离表示偏离正态的程度。

A.AB段为1958--1965年

B.BC段为1961—1965年

C.CD段为1966--1982年

D.DE段为1966—1978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1961—1965年属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与农村发展正态趋势基本相符。

因此BC段为1961—1965年,故答案为B项。

AB段严重偏离农村发展正态趋势,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符,但与1960年冬开始的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不符,排除A项;CD段严重偏离农村发展正态趋势,应为“文革”时期,排除C项;DE段逐步接近农村发展正态趋势,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排除D项。

【点睛】1960年针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逐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2.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友人时说:

“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张

A.有利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推动了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说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应当进行改革,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

因此这一思想主张有利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故答案为A项。

1979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始,排除B项;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开始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C项;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在1978年,排除D项。

13.下表反映了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的情况,高考录取率的提高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4.6

57

72.3

 

A.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B.满足了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C.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77年—2011年我国高考录取率有大幅度提高,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因此这一变化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故答案为C项。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还没有像义务教育那样实现普及,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高考录取率的提高,不能反映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排除B项;国民教育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爆发前已经形成,排除D项。

14.萨拉米斯海战之后,地米斯托克利的个人声望和权力达到顶峰,但由此他自己本乡的市民出于对他成就的嫉妒而乐于接受对他的诋毁。

于是,雅典人以害怕出现一个军事独裁者为理由,对地米斯托克利施用了陶片放逐法。

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陶片放逐法是平民反对贵族的武器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但由此他自己本乡的市民出于对他成就的嫉妒而乐于接受对他的诋毁”来看,通过陶片放逐法对地米斯托克利进行放逐的做法不能代表公平正义。

故答案为A项。

陶片放逐法是对可能威胁雅典民主的政治人物的表决,与平民反对贵族无关,排除B、C项;陶片放逐法的弊端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与主权在民无关,排除D项。

【点睛】“陶片放逐法”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病,这个弊病就是依此法作出的判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励波动不定。

因此,公民对官员优劣的判断未必都能深思熟虑,用陶片投票作出的判决也就未必准确。

15.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

据此可知

A.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物种在新航路开辟后进行交流,商品种类增多,联系更为密切,说明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交往的理性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过程中的地位,排除D项。

【点睛】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出现世界市场雏形、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一系列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等现象,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特别是美洲的许多农产品传播到欧亚大陆。

像玉米这一美洲的特产,新航路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非洲和东南欧。

土豆、烟草、可可等也从美洲传到亚、欧、非各洲。

16.乔治三世在1761年3月宣布举行议会大选。

国王宠臣布特伯爵在选举前夕就兴高采烈地预言:

“新议会必将是国王的议会。

”同时,乔治三世开始经常操纵或直接主持内阁会议。

这表明当时英国

A.议会失去了制约国王的权力

B.君主立宪制度尚不完善

C.国王仍保留很大的专制权力

D.两党制左右了国家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

“新议会必将是国王的议会”和“乔治三世开始经常操纵或直接主持内阁会议”来看,国王权力较大,可以对议会进行干预,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尚不完善。

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进行限制,国王已经不再拥有专制权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政党政治,排除D项。

17.美国学者加里·纳什指出,胡佛总统在危机期间是有所作为的,或引导私营企业进行自愿联合,或借用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

四年中,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

该学者认为胡佛

A.坚决奉行自由主义政策

B.采取了经济干预的措施

C.趁危机扩大了总统权力

D.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或引导私营企业进行自愿联合,或借用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等信息可以看出,胡佛总统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经济干预的措施。

故答案为B项。

从总体上来看,胡佛总统奉行自由主义政策,但不是材料信息的侧重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胡佛扩大总统权力,只是“借用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材料没有反映胡佛总统采取这一措施,排除D项。

18.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最后达到“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在苏俄(联)的历史上,这表现为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制订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属于“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故答案为B项。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资本主义没有关系,排除A项;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均不能表现出“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特点,排除C、D项。

【点睛】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回到资本主义时代。

19.2014年1月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WTO)环境产品谈判启动,以APEC清单为基础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制定

B.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

C.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D.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等信息来看,说明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故答案为C项。

A项中的“主导”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世贸组织对各国市场开放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20.下图是英国画家康斯坦布尔的《干草车》(1821年),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图,画面描绘了小溪、小船、浅滩、马车、农夫、白云。

作者通过世俗题材表达对传统乡村社会的怀念之情,由此可知该作品属于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作者通过世俗题材表达对传统乡村社会的怀念之情”可以看出,画家在向我们展示客观的现实景象时表达他的深沉热烈的情怀,因此属于浪漫主义作品。

故答案为B项。

现实主义画派注重表现社会现实,排除A项;印象画派注重捕捉“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排除C项;现代主义注重“自我感受”“自我表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

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

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

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秦朝地方和中央政治体制发展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三省的职能。

据材料二,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答案】

(1)表现:

实行郡县制;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职能:

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变化:

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增加宰相人数。

(3)原因:

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

职能:

讨论国是并提出建议:

记录旨意,起草谕旨。

(4)认识:

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

以巩固统治为目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秦朝地方和中央政治体制发展的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实行郡县制和确立皇帝制度来回答。

(2)唐朝三省

职能,应当联系所学,从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来回答。

根据材料中的“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等信息可以看出,三省制度的变化表现在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增加宰相人数。

(3)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分析得出。

其职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分析得出。

(4)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相关知识,对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必须系统性掌握理解。

主要包括:

秦朝时期的确立,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西汉时期的巩固,如内外朝制度的形成、推恩令的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采纳;隋唐时期的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北宋时期的加强,如军事、行政、财政方面的措施;元朝行省制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空前强化,如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权分三司、内阁制的形成,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2.近代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说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则是人类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进军,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

这个探索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尹虹《略谈欧洲复兴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马丁·路徳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加以实现。

路德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