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017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Word格式.docx

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

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

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

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

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唐代以后追求精整标准,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上虞帖

释文:

得书知问。

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

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

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

不知安所在。

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唐摹王羲之草书硬黄本。

高23.5厘米,横26厘米,共七行,五十八字。

体势灵动绰约,丰肌秀骨,远胜右军《如何帖》。

此卷为北宋内府旧藏,至今尚何存原装,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内府“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以及宋内府朱文双龙圆印、“政和”、“宣和”、“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等。

明代曾藏晋王府,后由韩逢禧、梁清标、商载、程定夷递藏。

明代詹景凤《东图玄览》、清代安仪周《墨缘汇观》有著录。

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

有影印本行世。

寒切帖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

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

念忧老久悬情。

吞食甚少,劣劣!

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纸本,纵25.6厘米,横21.5厘米。

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曾为王时敏等递藏,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文中“谢司马”应为谢安。

谢安为王羲之至友。

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

王羲之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

因此,此书应是其末年书。

评者都认为,王羲之书法到末年,才到达极致,于此帖可以临略其末年书法妙处。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沉著流動,写时好似毫不费力,表达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

正如唐人孙过庭说: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快雪时晴帖

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

佳想安善。

未果。

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君倩。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王羲之写给“山阴张侯”的一封简短的信。

在大雪过后,天气转晴,问候朋友是否安好。

起首用一句“羲之顿首”,结语又加上同样的敬语,这在古人的书信中还很少见。

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传,这件书蹟是后人忠实的摹本,不过仍然可以看出本来的面貌。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

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在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清乾隆皇帝曾说:

“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一同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并名其堂为“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

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

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蹟一併摹在同一张纸上。

这件书蹟以圆笔藏锋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鑑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蹟的影响。

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產生的律动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著照应的关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

“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

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為什麼有这样的感觉呢?

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

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七月帖

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

突然秋月,但有感慨。

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

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

吾故羸乏,力不具。

王羲之白。

《七月帖》又称《秋月帖》,与《都下帖》装为一卷。

摹本,麻纸本。

纵27.7厘米,横25.8厘米。

6行,50字。

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曾为金章宗、项元汴等藏。

都下帖

释文:

得都下九日书。

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

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

蔡公遂委笃,又加廗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

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

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假设此,令人短气。

《都下帖》又称《桓公当阳帖》。

纵27.7厘米。

5行,45字。

永和十二年〔356〕书。

与《右军书记》相校,此帖“仁”字下裁去27字。

平安帖

此粗平安。

修载来十余日。

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

无由同,增慨。

此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横46.8厘米。

4行,27字。

行书。

为项元汴、笪重光、清内府等藏。

帖中修载为王羲之的从兄弟王耆。

何如帖

羲之白:

不审尊体比复何如?

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

羲之白。

此帖又名《不审尊体帖》。

此帖与《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3行,27字。

帖中“怀充”押署系唐怀充,“察”系姚察。

奉橘帖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摹本,硬黄纸本。

2行,12字。

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行穰帖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

大都当任

再临本,纸本。

纵24.4厘米。

2行,15字。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右军书记》:

‘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

立俟。

’此帖仅是著文片段。

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

省慰增感。

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此帖与《孔侍中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孔侍中帖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

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6行,42字。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此帖与《频有哀祸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与《丧乱·

二谢·

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频有哀祸·

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

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丧乱帖 

羲之顿首:

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纵28.7厘米。

8行,62字。

行草书。

日本皇室藏。

此帖与《二谢帖》、《得示帖》共一纸。

书信反映了王羲之对北方故乡的祖坟被破坏的愤怒和悲伤。

二谢帖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5行,36字。

此帖与《丧乱帖》、《得示帖》共一纸。

二谢一说为谢安、谢万;

一说为谢尚、谢奕;

一说为陈郡谢氏兄弟。

得示帖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

吾亦劣劣。

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

迟散。

4行,32字。

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大道帖

释文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

临本,纸本。

纵27.7厘米,横7.9厘米。

2行,10字。

清人孙承泽以为米芾所临。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

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

“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

“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

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穿;

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假设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郗司马帖

3行,26字。

此帖《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龙保帖 

敦煌石室发现的文书中亦见此帖。

临本,纸本。

纵25厘米。

2行。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此帖与《瞻近帖》共一纸,横37厘米。

全文见《右军书记》: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

舅可耳。

至为简隔也。

’而此帖只临存11字。

龙保等平安也。

谢之。

甚迟见

丝布帖

《右军书记》著录。

此帖为王羲之赠送丝布衣料与友人的简函。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

6行,64字。

此帖为书与王之好友、益州刺史周抚,此时羲之正遇到五十不遇的严寒。

周抚,字道和,东晋将领,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人。

强毅有父风,而将御不及。

从王敦叛乱,为其爪牙。

敦死,与邓岳逃入西阳蛮。

后免罪,出镇襄阳,中浴马计退兵,免官。

咸和初,为王导起用,从温峤平苏峻之乱。

桓温征蜀时镇彭模,击破蜀地余寇叛乱。

镇蜀三十余年,威名远播,蜀地安定。

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

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

3行,30字。

服食是指魏晋流行的服用五石散的风俗。

五石散由五种矿物组成,是毒性很重的药,服食者常会出现幻觉,当时人们却以为是升仙之物。

王羲之曾有此好。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

(《右军书记》‘可可’作‘可耳’)

瞻近帖 

纸本。

8行。

除《十七帖》本外,尚有敦煌石室本和赵孟頫临本两种墨迹,敦煌本现藏英国大英图书馆。

此帖与《龙保帖》共一纸,横37厘米。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示问。

’现存此帖已残,仅存34字。

且‘告’字书为‘苦’字。

释文 

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

想必果言苦〔告〕。

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

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天鼠帖

2行,16字。

也作《天鼠膏帖》,信中王羲之向友人咨询了天鼠膏治疗耳聋的情况。

天鼠,即猞猁。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

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帖

3行,26字。

《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著此帖目。

此函系王羲之书与周抚。

朱处仁,清包世臣认为即安西司马朱焘。

朱处仁今所在?

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七十帖

9行,82字。

《宣和书谱》有此帖目。

此函系王羲之书与周抚,升平五年〔361〕书。

当时周抚已届七十高龄,王羲之在信中对他致以了温暖的问候。

汶领,即今之岷山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

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

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

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

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邛竹杖帖

4行,31字。

此帖又名《邛竹帖》。

此函系王羲之书与周抚,感谢他所赠的一批邛竹杖,并告诉他自己已将竹杖分赠诸友中的尊老者。

邛竹俗称扶老竹,因产邛山而得名。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

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游目帖

摹本,纸本。

11行,102字。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

另有纸本,为清内府、奕訢、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二战美军原子弹的轰炸。

此函写与周抚,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蜀山的向往。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

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

迟此期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朊级?

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逸民帖

4行,39字。

此帖重申了王羲之隐逸之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知足下帖

3行,19字。

清包世臣认为是写给临海太守郗愔的信函。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

迟知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