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0581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基础知识及习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与1704年清朝的拉锡,为探求河源曾到达星宿海。

因此,星宿海为河源的说法已经流传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考察队,又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

20多年来,虽然以错就错,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

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伸入河源地区实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

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

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

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最初水流。

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是人们熟知的歌曲《黄河颂》的歌词。

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就会浸沉在对黄河的无限追忆之中。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与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

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

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

不久,炎帝族与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

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

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

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

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与、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

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与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

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古国的文化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西安(古称长安),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1100多年,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近千年,故称“九朝古都”。

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云集于洛阳,为中国与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接连不断。

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铜马、黄巾,隋末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壮的史剧。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是中国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据地,直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我们为黄河自豪,为黄河歌唱。

释名“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

“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

”)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与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

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

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这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

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

《尔雅•释水》记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黄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数量众多的水泊与海子组成,在阳光照耀下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当地的藏族居民把这一段黄河称作“玛曲”(rmachu),即“孔雀河”的意思。

甘肃省“玛曲”县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征

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

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离黄河源头还有距离。

《山海经》、《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记载。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列传》)。

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

”。

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至元代人们开始对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考察。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该处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

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

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

康熙帝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与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

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与绘制出来。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

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与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活动,他们也曾到达河源地区搜集自然、人文资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国人窦脱勒、敖伦,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士纳可、科兹洛夫,德国人费士勒、台裴尔等。

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

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

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

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

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与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与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

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

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千米,长于卡日曲11.9千米。

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与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

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

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

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注入星宿海。

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

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

在卡日曲的与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

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分界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

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

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

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

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

本文采取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

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

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

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

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

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

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与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

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与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

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

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与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与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

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

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与宽谷相间的形势:

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与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

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

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

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

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

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与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

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与凌汛灾害。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

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

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

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

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

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

河段两岸为渭北与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

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

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

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

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

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

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

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

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

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

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

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

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

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

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与湖泊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黄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

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茫尕峡—多石峡—麦多唐贡玛峡—官仓峡—拉加峡—野狐峡—拉干峡—龙羊峡—阿什贡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牛鼻子峡—朱喇嘛峡—盐锅峡—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下峡)—乌金峡—红山南峡—红山北峡—黑山峡—虎峡—青铜峡—晋陕峡谷—晋豫峡谷(包括三门峡—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干流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

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三盛公水利枢纽:

内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青铜峡水利枢纽:

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刘家峡水电站:

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盐锅峡水利枢纽:

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天桥水利枢纽:

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八盘峡水利枢纽:

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龙羊峡水电站:

青海共与,1992年投入使用

*大峡水利枢纽:

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李峡水利枢纽:

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万家寨水利枢纽:

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

河南济源与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另请参看:

黄河大堤、黄河防洪、黄河防凌、汴渠、鸿沟、京杭运河、茅津渡、南水北调工程、河套灌区

桥梁

*济南黄河斜拉桥:

山东省济南市北侧。

1978年12月开工,1981年底建成。

曾更换几次钢索。

*济南黄河公路桥:

山东省济南市北郊。

1978年12月开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

*济南黄河浮桥:

只在非汛期(夏汛与凌汛)使用,位于市北洛口渡口,免费使用。

*兰州黄河铁桥:

甘肃省兰州市城北。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郑州黄河桥:

河南省郑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与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

《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与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

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

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

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1]。

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变暖。

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与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

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与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

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植被破坏。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灌溉方式落后。

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与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洪水遍与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

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缐,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

但在改道后,於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公元前2000多年华夏族在黄河领域的中原地区形成、繁衍。

2.1960年出生,陕西省富平县人。

博士、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3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2005年2月24日政协西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农工党省委副主任委员、农工党西安市委主任委员黄河同志当选为政协西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黄河源头沙化问题严重

黄河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有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黄河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区,呈巨大的“几”字型。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但水量不与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与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