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0604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docx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20XX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考点导航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知识网络

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力量

文化具有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继承性或传承性(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文化)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

文化与社会先进的健康的:

文化对政治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落后的腐朽的: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P9)

文化对政治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P10)

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P11)

文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武器(P22)

三、考点疏理

(一)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

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注意】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

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

这样。

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

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我们阅读书籍。

欣赏艺术品。

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①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

20XX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

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

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

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

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注意】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

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2.相互交融: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

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

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在新的世纪里,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这一点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人才。

在这种形势下,现在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主要资源不再仅仅是埋在地下的煤、铁、油,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即使教育事业很发达的西方国家,也遇到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经济兴起的今天,资源争夺已从“物”转到了“人”。

有实力的国家,早就开始用吸引留学、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级人才。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纷纷流向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国。

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国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了很多办法。

商业化的各种“猎头公司”也大量出现,活跃在人才竞争的最前沿。

中国要实现自己经济发展目标,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多培养人才,同时更要注意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战。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

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

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已经成为进行政治斗争、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之一。

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争夺票房价值、争夺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对受众对象的争夺,对受众注意力这种特殊的稀缺资源的占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舆论的控制与引导。

因此,失去文化市场就意味着失去政治优势,意味着政治影响力的边缘化乃至萎缩或丧失。

这一点,从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的空前规模的“文化战争”,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指出: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

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综合国力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注意】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

四、典例解析

【例1】(09江苏卷18)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题干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但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经济决定文化,但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故BC项错误。

【例2】(09福建卷31)20XX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

《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两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由此可见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款实力的载体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故B项正确的反映了题意;A项夸大了文化的作用,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是错误的;C项说法夸大了“邮票”的作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故D项错误。

【例3】(09浙江卷41)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

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

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

20XX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人影响。

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

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③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解析】本题以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考查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中,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理论知识应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等角度分析即可。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C)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B)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B、②③④⑤⑥⑦C、②④⑤⑦D、①②④⑥⑦

3、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4、思想文化是同政治、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

这主要说明(D)

A、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B、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5、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

以上材料说明(A)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这段话说明(C)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7、“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

”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8、“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东晋画家顾恺之物《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9、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

这表明(B)

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B、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C、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

10、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A)

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二)非选择题

11、(辨析题)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

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6分)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

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5分)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