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0869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嘉兴一中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③①②⑤④B.③④①②⑤

C.③④②①⑤D.②③①⑤④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吟泽畔,颜色憔悴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民免而无耻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8.下列句子与“彼且奚适也?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其制稍异于前  B.无乃尔是过与

C.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小分子功能饮水对人体健康的三点主要作用,每点不超过10个字。

(3分)

小分子功能饮水是指普通饮水经适当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使水的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使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得到调节。

功能水之所以能全面促进人体健康,其奥秘就在于它的水分子团小(5~7个水分子),重氢含量少,并含有多种有益于生命的元素及其含水络合离子群。

在普通饮水中,重氢含量多,水分子团大(10~13个);

而功能水重氢含量少、水分子团小,其活性大、渗透力强、溶解性好,有利于各种营养素的吸收、运送和利用。

功能水中含有的多种元素及其含水络合离子群,在人体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催化激活作用,有的直接成为生物酶的活化中心,有的影响DNA的合成、复制。

二、现代文阅读(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

古老阳光的末日

汤姆•哈特漫著马鸿文译

①大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

煤就是古时植物垫的最表层——储存了三亿年之久的阳光;

经由燃煤,人类第一次能够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

②煤的开采减少了他们对当时阳光的依赖,使他们能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因为他们已不再完全依赖树木作为热源。

愈来愈多的农地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因此世界人口就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5亿,增加到公元1800年时的10亿。

③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我们的祖先从此刻开始依赖地球的阳光储蓄户头。

因为可使用数亿年前储藏的阳光,他们开始在食物、热源及其他物质上,消耗比每天照在地球上的阳光所能供给的更多的资源;

人口增长也超过人类只使用当时的阳光来作为能量及食物来源时地球所能负荷的量。

④如果我们祖先过早地用尽了煤,大自然就会接手控制他们的人口数。

相反地,我们的祖先又发现了另一种可攫取的“银行户头”,另一种古老阳光的积蓄:

石油。

石油是数亿年前沉入海底的植物体因陷于地底下受到压力而形成的。

⑤石油,另一种被捕捉的阳光,约在1850年,于罗马尼亚第一次被广泛使用;

而真正的盛行,则始于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发现石油时。

当时的世界人口仅10亿出头,赖以维生的根本来源,是包括进入农作物和动物牧料的新鲜(即当时的)阳光,以及供燃烧开采自欧、亚、北美洲地底的煤而挖出的古老阳光。

⑥石油显然不只是一种燃料,进入20世纪以来,阳光储存的消耗更大了。

石油可用以生产人造纤维(尼龙、人造丝、聚酯)、建栖身之所的树脂,以及(几乎可做任何事,包括为这本书打字的键盘)塑料。

因为可直接用石油制造衣服,放羊的牧地和棉花田的需求减少,于是更多的非食物农地便可转为生产食物。

⑦食物供给的大跃进,使得世界人口猛增。

1987年时的50亿人口,已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总质量最大的生物物种;

而于1990年左右,我们成为数量最多的哺乳类,甚至超过鼠类。

就代表地球所有可用的食物与能量总和的“净初级生产量”而言,40%以上为人类所消费,此外,我们还使用了50%以上的淡水资源。

换言之,地球上其他每一种植物、动物都得为被人类剥夺之后所剩无几的资源而你争我夺。

⑧我们已造成了一个资源过度开发而且拥挤的世界。

之所以如此,乃是借由消费古老阳光,将之转换为现代食物,再以这些食物供养更多的人。

⑨如果没有古老阳光的使用,地球所能维持的人口数约在2.5亿至10亿之间,也就是在石油与煤发现之前地球曾供养的人数;

也就是说,若失去了石油与煤,50亿人口将会饿死。

10.下列对文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

B.人类第一次能够使用阳光能源。

C.人们能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已不再完全依赖树木作为热源。

D.世界人口就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5亿,增加到公元1800年时的10亿。

11.根据文章的内容,对“古老阳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老阳光”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

B.“古老阳光”是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煤矿并开始把它当作能源。

C.“古老阳光”是约在1850年,于罗马尼亚第一次被广泛使用的石油能源。

D.“古老阳光”是约900年前和约1850年,人们先后发现的煤和石油能源。

12.下列对“世界人口猛增”的原因推断最正确的一项是

A.煤的开采——减少了对当时阳光的依赖——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B.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在食物、热源及其他物质上消耗比每天照在地球上的阳光所能供给的更多的资源——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C.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发现石油并开始作为能源——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D.石油的发现和使用,用以生产人造纤维(尼龙、人造丝、聚酯)、建栖身之所的树脂,以及塑料——可直接用石油制造衣服,放羊的牧地和棉花田的需求减少——更多的非食物农地可转为生产食物——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每题2分,共4分)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

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

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3.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14.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共8分)

哭泣的圆明园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

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

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

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

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

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

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

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

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

后来我就流泪了①,好在周围没人。

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

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

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

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

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

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

去福海?

去绮春风?

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

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

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

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

笑!

笑啊!

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

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

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

要唱歌最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

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

历史呢?

耻辱呢?

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

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

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

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②……

15.为什么作者“仍感到来自心底的震撼”?

16.文中第③段与第⑤段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17.作者两次去圆明园时,都流泪了。

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13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

怜悯

B.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听:

听任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

鉴别

D.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

提拔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但以刘日薄西山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某所,而母立于兹渔父莞尔而笑

C.重为乡党所笑以五百岁为春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之二虫又何知

20.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面几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而这两段则重在陈情中晓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力,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这两段融情于理,特别是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等词,环环相扣,语势紧凑,有一气呵成之妙。

D.作者用四十四和九十六两个年龄作对比,意在表明“尽孝”比“尽忠”更重要。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6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

宋孝宗时,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军,离开抗战前线。

22.词的上阕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23.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4—25题。

(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008年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

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增长27.3%。

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

24.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有若的观点。

25.第二段材料中,“忧心”的是什么?

第二段材料表明的问题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

简要分析。

四、古诗文默写。

2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

茕茕孑立__________。

(《陈情表》)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

(《报任安书》)

(3)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

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____。

(《渔父》)

(4)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5)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亭送别》)

(6)今由与求也相夫子,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

五、作文(30分)

27.阅读下面的几句话,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1)俗语说:

“出头的椽子先烂。

(2)俗话说:

“枪打出头鸟。

(3)敢为天下先。

请以“出头”为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A项“筵(yà

n)席”为“筵席(yá

n)”“洗洗涮涮(shuà

i))”为“洗洗涮涮(shuà

n);

B项“脖颈(jĭng)”为“脖颈(gěng)”“妊娠(ché

n)”为“妊娠(shēn)”;

C项“缱绻(juǎn)”为“缱绻(quǎn)”“悄(qiāo)无声息”为“悄无声息(qiǎo)”。

)”

2、B(A项“阴谋密计”为“阴谋秘计”,“编缉”为“编辑”;

C项“亲睐”为“青睐”“珊珊来迟”为“姗姗来迟”;

D项“撕打”为“厮打”“相形见黜”为“相形见绌”。

3、D(D项“闪烁其词”是指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A项“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B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属贬义词;

C项“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4、B(A.成分残缺;

C.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主要原因”;

D.语序不当,把“最初”移到“因五十年前”之后。

5、B(③句“前两者”承接上句“贫二代”“拼二代”,④照应上句“富二代”;

①紧接“误解”“偏见”转入改变对“富二代”的看法之必要,②句中“也”照应①句)

6、A(B项“果然”的古义为“饱足的样子”;

C项“无耻”的古义为“没有羞耻心”;

D项“非常”古义为“不同寻常”。

7、C(C项为名词活用为状语;

其余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8、B(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A项为状语后置句;

C项为定语后置句;

D项为被动句。

9①调节生命活动生理功能;

②利于营养吸收运送利用;

③有助于人体生反应。

(本题①答出“调节生命活动”或“调节生理功能”即可;

②答出“利于营养吸收”即可;

③答成“催化激活人体生化反应”也可。

10、A(B项简单地把“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等同于“阳光能源”;

C项是使用“阳光能源”后的结果,不是“分水岭”;

D项两个时间之间的跨度约800年,不能构成“分水岭”)

11、D(A项同义重复,不是定义;

B、C两项都只回答了一部分“阳光”)

12、D(A项推断结果仅仅是“世界人口增加”;

B项只是指人们享受了更多的“阳光能源”,不能推断出结果;

C项前两者与后一者之间缺少“相近”的联系和推断,再者“煤”的发现,没有构成“猛增”的结果。

文中有“发现石油时”,“世界人口仅10亿出头”的相关信息。

13、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

14、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一个方面。

15、答案:

①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酷的历史。

②如今真实地面对它时所感受到的圆明园的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

16、参考答案:

第③段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沉重的心情。

第⑤段环境描写烘托了游人欢乐的场面,反衬作者悲痛的心情。

解析:

这两段都是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也可渲染气氛,也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可映衬人物心情,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

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17、答案:

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残酷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

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

18、C(C项“鉴”为“明察”)

19、A(A项的“以”分别为“连词,因为”;

B项的“而”分别为“代词,你”“连词,表修饰关系”;

C项的“为”分别为“介词,表被动”“动词,当做”;

D项的“之”分别为“结构助词,的”“代词,这”)

20、D(D项“意在表明孝比忠更重要”错误)

21、1)祖孙两人,相依为命。

因此,我的内心不愿放弃对祖母的奉养而远离祖母。

2)我的心酸苦楚,不仅仅是蜀中人士和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所看见和明白知晓的。

22、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23、这首诗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风雨凄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的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24、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等)

25、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

材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

26、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4)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7、作文(3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