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美草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0949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书法之美草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之美草书.docx

《书法之美草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之美草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书法之美草书.docx

书法之美草书

草书

一、什么是草书?

草书,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

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

草书的特点是:

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二、草书产生的时间

草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就有“汉兴有草书”之说,而行书要在东汉末才出现,楷书则要比行书略晚一些。

许多人认为草书在诸书体中最为简略,据此就把草书看成是楷、行书的简化,是在楷、行书后产生的,这大概是根据今草写法的一种联想和臆断。

事实上恰恰相反,是先有草书,再有行书、楷书。

上古黄帝时代“结绳记事,契木为文”,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上的符号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文字。

成熟的最早的文字则是殷商和西周时期的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

之后还有铸刻在金属钟鼎上的铭文,称为钟鼎文或金文,刻在鼓形石上的为石鼓文。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政权,开始“书同文”——统一文字。

丞相李斯负责文字改革,以秦文字为主,将当时通行的大篆和六国异文加以整理,使其统一为秦篆(小篆)。

小篆结体上虽已简化,但其实用性仍感欠缺,繁复的结体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速度,改革小篆的事在秦始皇后期就已在民间悄悄进行。

隶书是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了进一步的简化,最为关键的是把劂[jué]转线条改成方折,彻底摆脱象形而跨入了线条化的领域,大大方便了书写。

隶变,时间短促而发展极快。

隶书的产生和应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到了汉朝,隶书已从民间流行而终于被上层社会所全盘接受,并受到帝王和知识官僚阶层的重视,所以汉朝隶书最为繁荣和发达。

汉隶犹似母体,由此而草、行、楷诸体脱胎而出。

而汉朝又是草书发祥的朝代,由隶书的快写、简化,即成“章草”。

东汉张芝将章草加大笔势的连绵,使上下牵连,初创今草。

草书之所以能从隶书中产生,是由于汉隶在结体上产生了俯仰、向背之势,参差、偏侧之态,点画上有骏发的波尾,字的动荡感的产生打破了篆书的规整和刻板。

在汉朝四百多年间,隶书风格日趋多变,有的点画刚健、瘦劲宽绰,有的从容俊逸、结体雅致,有的方劲沉着、笔力雄厚,有的神韵超迈、秀润典雅,使隶书千姿万态,绚丽斑斓,体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结字和用笔的动势就是草书最佳的催生剂,因此,章草就从隶书中产生了。

三、草书的分类

草书这一书体,名目繁多,有篆草、隶草、藁草、散草、游丝草、一笔草、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等。

但归纳起来,无非章草、今草(即小草)和狂草(即大草)三大类。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起于东汉末期,不拘章法,笔势流畅,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于右任亦精此道

狂草亦称大草,出现于唐代,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四、历代草书名作赏析

(一)汉简

敦煌、居延、武威、河西汉简大量草书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草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许慎说“汉兴有草书”,汉代的草书是以隶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草书是西汉古隶的简易急速的写法。

这种草书人们称之为草隶或隶草。

草隶的进步发展就出现了带有波磔,笔断意连的章草。

章草一名首见于张怀瓘《书断》:

“献之尝白父云: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关于章草的产生,文献记载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说西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书,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

”(张怀瓘《书断》)一种是东汉章帝时作章草。

(宁陈恩《书苑精华》引唐蔡希综《法书论》)一种是说杜度作章草。

(唐窦《述书赋》)上述文献记载,使书法界受到较大影响,认为章草形成于西汉末,成熟于东汉。

河西简牍具体表现了由草隶至章草的发展过程。

西汉武帝至元帝年间的居延汉简,有部分简书是解散隶体,急速简易的草隶,有些则是已带波磔、草意浓郁的章草,到西汉成帝时期的简书中已出现了成熟的章草,表明章草已形成一种定型的字体了。

敦煌马圈湾汉简中西汉宣帝时期的簿、册、书牍和王莽时期的奏书底稿早已是成熟的章草,而宣帝五凤年间的简册,其书体也是成熟的章草。

由此证明,章草的成熟应在西汉中期无疑。

(二)张芝、崔瑗

东汉张芝相传最善写章草,他又将章草的字独立演变成略有连绵的今草,故今草乃由章草发展而来。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

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寔兄弟)、杜(操或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

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秋凉平善帖》:

章草,传为张芝之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

释文:

八月九日。

芝白府君足下。

不為秋凉平善廣閒。

彌邁想思無違前。

比得書不逐西行。

望逺懸想。

何日不懃。

捐棄漂沒。

不當行李。

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

須待伴比。

故遂蕳絶。

有縁復相聞。

飡食自愛。

張芝幸甚幸甚。

【赏析】八月帖,亦称《秋凉平善帖》。

书体为章草,六行,八十字。

其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

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是張芝章草的代表作。

该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

清王澍《跋临伯英章草》曾云:

“《淳化》所载伯英狂草,皆俗手伪书。

惟《秋凉》一帖,笔法淳古,为伯英手耳。

余以右军《豹奴帖》笔意临之,亦略同其趣。

《冠军帖》(《知汝帖》):

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

释文:

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赏析】现在能够看到的《冠军帖》已是刻本,6行,32字,刊于宋《淳化阁帖》。

此作用笔淋漓酣畅,使转法度严谨,表现了书家良好的控笔能力。

点画起止分明,收放有度。

点画处的“实”与牵丝的“虚”相得益彰。

字势奇崛,振人心神。

《二月八日帖》:

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

释文:

二月八日。

復得鄱阳等。

多时不耳。

為慰如何。

平安等人当与行。

不足不过彼与消息。

【赏析】与《冠军帖》及《今欲归帖》相比,此帖萦绕的笔画较少,独立点画较多,特别是点法的运用较为频繁,显得比较清爽。

此作结字十分灵活,大小、疏密、正欹、扁狭等字形均随手拈来,毫无造作处。

更为重要的是,此帖在字的取势上绝不平正而又能互相照应,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整体来看,此作以相对平稳的笔调开始,渐行渐活,继之以跳荡的连笔,字形也放开了手脚。

之后,稍作收敛,结尾处干净利落。

崔瑗(78—143),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

东汉学者、书法家。

早孤,鋭志好学,师从贾逵,明天文历数,京房《易传》,年十八游京师,与马融、张衡相友善。

仕途曾屡遭挫折,年四十始为郡吏。

汉安帝初年,官至济北相。

他是汉代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

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

“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

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

“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

”意谓其书势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险也。

作品无考。

著有《草书势》。

《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

《贤女帖》(选自《淳化阁帖》),释文:

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

惟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

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

(三)皇象、索靖、陆机

皇象,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

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

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

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绘画,严武的围棋等并称“八绝”,“似龙蠖螫启,伸盘复行”(唐窦臮《述书赋》),“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朴质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华,质而不野。

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

唐张怀瓘曰:

“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

”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传世书迹有《天发神谶碑》、《文武帖》、《急就章》等。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

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

《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

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时,抄写规范精雅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

唐代以后,《急就篇》的主导蒙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

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

而以明代吉水(今属江西省)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时,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现藏松江县博物馆。

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

有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镰利,形成不规则的三角形,成为其字的重要特点。

此书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多隶,笔划虽有牵丝,但有法度,字字独立内敛。

横、捺、点画多作波磔,整篇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纵横自然。

近人沈曾植《海日楼札丛》称:

“细玩此书,笔势全注波发,而波发纯是八分笔势,但是唐人八分,非汉人八分。

”此帖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公认的章草范本之一。

索靖(239—303)是西晋著名书法家。

字幼安,敦煌(今甘肃)人,张芝姊之孙。

官历尚书郎、酒泉太守,官至征西司马,人称“索征西”。

谥庄。

工书法,尤精章草。

与尚书令卫瓘以草书知名,时称“一台二妙”。

靖传张芝草法而变其形迹。

骨势峻迈,富有笔力。

前人评为“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

靖亦自重其书,名其字为“银勾虿[chài]尾。

”《宣和书谱》记载,索靖少年时就有出群之材。

索靖书法以章草名动一时,其书法“如风乎举,鸷鸟乍飞,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十分险峻遒劲。

有史书记载,索靖的书法与张芝各有千秋,“其书名与羲、献相先后也”,可见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月仪帖》及隋代模本《出师颂》传为索靖所作。

索靖《月仪帖》,拓本墨纸,纵28.1cm,横13.8cm(半开),传为索靖所作,法度谨严,气势峻迈,是著名的古章草书作品。

在《月仪帖》中,“简”、“便”二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我们通览此帖,很难找出一个臃杂之字或一处烦琐之笔,既简洁又易辨识,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因其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

《平复帖》,释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

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

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

臨西複來,威儀詳跱。

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

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

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

惜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

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

历来评述甚多。

宋陈绎曾云:

“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

《大观录》里说:

《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

《平复帖》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

清人顾复称“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

”这些评论或许有牵强附会之感,但若是怀素、杨凝式当真见到,也确会为之动情。

董其昌赞云“右军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数行,为希代宝”。

(四)王羲之、王献之

今草至晋王羲之、王献之已经完全成熟,王氏父子的草书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草书大家无不取法于“二王”,但“草圣”的桂冠仍无可争议地戴在张芝头上,因为张芝是今草的“开山祖”。

王羲之草书以《十七帖》为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

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此帖集王羲之尺牍二十六通,装裱成一卷,长一丈二尺,计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

此帖包括的二十六封书信分别是:

《郗司马帖》《逸民贴》《龙保帖》《积雪凝寒帖》《服食帖》《至吴帖》《瞻近帖》《天鼠帖》《朱处仁帖》《七十帖》《邛竹帖》《蜀都帖》《盐井帖》《远宦帖》《旦夕帖》《胡母帖》《儿女帖》《谯周帖》《讲堂帖》《诸从帖》《成都帖》《旃罽帖》《药草帖》《来禽帖》《清晏帖》《虞安吉帖》。

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周抚,郄愔、桓温及同族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前人对《十七帖》评价甚高。

宋黄伯思曰:

“此帖逸少书中龙也”。

朱熹曰:

“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此帖笔意精到,点画方圆并用,结字平中寓奇。

泯没了章草中的波磔,虽字字独立,上下行势已有连属之意,朴厚灵和之气溢于纸墨之外,是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

《十七帖》楷法入草,格高韵逸。

一般说来,楷法难得其韵,草书难得其正。

此卷处处显现出楷法,无一笔草率。

《十七帖》精妙处在于庄重,用笔左规右矩,极有法度,结体高华庄重,严整亦有意境。

无一字有轻佻之态,无一笔有浮夸之气,作草若真,从容不迫,动中有静,静而多妙,具有内在的意蕴美。

偶而牵丝带笔,似断还续,体势飞动。

在点画上,《十七帖》用笔大都藏头护尾,很少锋芒毕露,骨肉停匀。

“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在章法上,《十七帖》以疏朗简净为特色,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紧紧扣住,前笔有绪,后笔有起,有绪是为了牵引下文,有起是为了承接上字,形明断而神暗合,使转为形质,点画见性情,行气贯串,前呼后应,血脉流通,耐人寻味。

再加上全帖字体自然成形,或大或小,笔画随笔书就,有粗有细,气韵生动。

形式上带笔很少,但气势一贯,以断连其气脉。

自然之美,浑然天成,正是王羲之书法中最重要的特点。

他古雅遒劲的风格在此帖中得以充分表现,后人可以通过此帖品味原汁原味的“晋韵”。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

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羲之报。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

“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

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

释文:

“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

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

足下兼怀,并数问不?

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

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

正如唐人孙过庭说: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释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

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

念忧劳,久悬情。

吾食至少,劣劣!

力因谢司马书,不具。

羲之报。

王羲之《大道帖》,纸本,二行,十字,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传为米芾摹本。

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

“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

”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

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释文:

“大道久不下口先米然耶。

王献之的草书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

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

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

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清吴升《大观录》云:

“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

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

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

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鸭头丸帖》。

释文:

“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

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

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清人拓本,纵25cm,横14.7cm。

《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

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

释文:

“十二月割至不?

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

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送梨帖》,释文:

“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王献之《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

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

王献之《送梨帖》附柳公权跋,米芾《书史》记载,认為是王献之的字,而《宣和书谱》却收在王羲之名下,今见墨迹卷中并无政、宣璽印。

可知例外仍是很多的。

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乱以后,流散出来,多被割去璽印,以泯灭官府旧物的证据,这在前代人记载中提到的非常之多。

(五)智永

隋朝王国仅短短的三十年,但就书法而论,能内承北朝质朴之气,外收南朝绮丽之风,出现了熔南北于一炉的大好趋势,对唐代书法高峰的出现,起着极为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隋僧智永创作了《真草千字文》,成为历代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学习草书者往往从此帖入门,因为此帖用笔精能,结体宽舒,气韵生动,以法入情,字字独立,容易辨认。

据传当时智永曾写此《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赠江东诸寺,作为小沙弥学习书法的范本,所以写得应规入矩,流传至今,其意义甚大。

智永(公元6世纪),本姓王,山阴永欣寺僧人,名法极,人称“永禅师”,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

闭门习书三十年。

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

智永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

至使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

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

“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

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

“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

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六)唐代草书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书法艺术亦似火树银花,璀璨夺目,既能守法谨严,亦能开拓创新,时代造就了张旭、怀素、孙过庭等技艺卓绝的草书名家。

其中张旭亦被冠以“草圣”的头衔,乃是因其创出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趣的狂草,时人将之与李白诗歌、裴旻(mín)舞剑并称“三绝”。

张旭草书能体现出人的精神世界,描绘了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开创出狂草书派,较“二王”那种超脱人世,悠然自闲,洗练内蕴的草法迥然不同。

张旭草书的狂放和浪漫使人震惊,尊为“草圣”亦是当之无愧。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

盖草之道千变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非神明之得。

孰能止于善耶?

”正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草书最强调个人感情和意念的发挥。

人之感情瞬息万变,难以名状,尤难在借助点画作即兴的发挥。

所以草书艺术发展到唐朝达到了又一顶峰。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笔下的张旭,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神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