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贺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1011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屠呦呦贺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屠呦呦贺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屠呦呦贺词.docx

《屠呦呦贺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屠呦呦贺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屠呦呦贺词.docx

屠呦呦贺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屠呦呦贺词

  篇一:

屠呦呦获奖感想

  名字

  屠呦呦名字的来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这里的苹就是指青蒿这种野草,美好的名字寄寓父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甚至会和你的人生成就和辉煌有特殊的缘分。

所以孩子们有梦就去追求,不管你的名字平凡与否,它会因为你变得熠熠生辉。

  生平经历

  所谓大器晚成,在众人看来,屠呦呦可能是在晚年才得出了成果,拥此殊荣。

可在诺奖之前有谁知道,她早在1972年就从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种白色结晶体—青蒿素。

功成名就怎么一蹴而成,必定是厚积而薄,她没有满足一时的收获,没有止步不前,一直研究着中医药学。

39年后,她的贡献终换来了一项国际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XX年9月),当时人们感叹呦呦为什么无缘诺奖,4年后,遗憾终结了。

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第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可是你知道吗,有人毕生研究,但是不为人知,即便如此,他们赢得了自己。

你每天有没有赢得自己的认同?

  客观

  屠呦呦研究丰硕,可是获奖前一直默默无闻,她被称作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

有人说这和她的性格有关,平日的相处中让他人不是很愉快。

从呦呦的身上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光环,也要从她过去的失意中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如果能够更加愉快和他人合作,那么她的成就会更早被人所知,她的贡献会更早被世人认可,她的发现带来的价值会更加扩大化。

  再也别说做不到,不可能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国人都绝望感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缺少开放思维,缺少创新细胞。

莫言之后,人们对诺奖有了期待,何时会有诺奖中的科学技术奖项在中国诞生呢?

至少还要十年吧。

3年一瞬而过,就有哟哟的喜讯传来了,请原谅没有使用一位老人的全名,因为这位老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她的呦呦之名也属于中国。

  篇二:

最新屠呦呦写作材—新东方

  20XX年写作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名字由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

青蒿素的发现者

  【人物事略】

  屠呦呦,药学家,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仅有大学本科学历,于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项目”。

1971年,她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她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她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XX年9月,她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XX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辞】

  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也传遍了全球。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一段传奇,让国人自豪亢奋。

  【素材解读】

  话题1:

迟到了40年的大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最早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1969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长,负责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

1971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

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

1972年,屠呦呦与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

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

接着她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世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

1981年10月,屠呦呦首次在北京代表“523项目”向到访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员汇报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引起国内外代表们的极大关注。

而今这项由中国人发明的重要医药成果已传遍世界各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米勒推荐,屠呦呦获得20XX年度拉斯克奖——国际上公认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

  【素材点拨】

  屠呦呦,一个以往并不为人熟知的81岁女药学家,因获得20XX年度拉斯克奖而走进公

  众的视野,她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一株小草成为抗疟神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XX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迟到的大奖对屠呦呦来说是实至名归。

  【适用话题】

  科学是拯救人类的福音;科学没有国界,属于全人类;是金子总会发光;光荣属于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人等。

  话题2:

在古代医书中淘到“金”

  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

在屠呦呦担任科研组长之前,国内其他的科研机构已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屠呦呦决定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她走访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老中医和专家,整理出了一本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寻找一度陷入僵局。

1971年,抗疟队伍在广州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做出重要指示。

会后,屠呦呦组织力量成立了课题组,又投入到新的攻关研究当中。

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屠呦呦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

东晋名医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其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的说法。

屠呦呦反复思考,意识到可能是因为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乙醚进行提取,所提取的青蒿萃取液对鼠疟的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1972年,“523项目”在南京召开工作会议,屠呦呦报告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

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分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重大突破,此后所有科研人员都把目光转向青蒿这株小草。

1973年,“523项目”办公室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把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新药进行研发。

  【素材点拨】

  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她对青蒿的研究,是青蒿素得以诞生的关键因素。

历史上的发明也许就是这样,和一些人擦肩而过,和另一些人在峰回路转之后又重新相遇。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

“机会只给那些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适用话题】

  于无路处找出新路,独辟蹊径往往发现新的风景,机遇垂青勇于探索的人,只有善于思考的头脑才会有新的发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统一等。

  话题3:

190多次失败后成功

  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在青蒿上,尽管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大量筛选鉴别工作还需要她亲自去做。

例如,青蒿只是传统中草药中的一个类别,其中包括了6种不同的中草药,每一种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学成分,治疗疟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葛洪的著作中并没有具体指明哪一种青蒿可用来治疗疟疾,也没有指明入药的是青蒿的哪一部分,是根、茎,还是叶子?

“523项目”的云南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种学名叫做“黄花蒿”的青蒿提取物对治疗疟疾最有效,但这种效果在之后的实验中并没有重复出现,与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效果并不完全吻合。

为了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屠呦呦对不同产地“黄花蒿”中的青蒿素含量进行了分析评估,一方面继续在文献中寻找答案,一方面进行实验求证。

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分析,屠呦呦发现青蒿药材含有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叶片,而非其他部位,而且只有新鲜的叶子才含有青蒿素有效成分。

此外,她还发现最佳采摘时机是在植物即将开花之前,那时叶片中所含的青蒿素最为丰富。

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屠呦呦终于从青蒿的成株叶子中得到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检测结果达到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84年,科学家们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20XX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

  【素材点拨】

  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的武器。

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

挫折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何失败。

我们只有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坚持不懈,执著以求,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适用话题】

  曾经的失败都是成功的基石,取得成就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探索是迈入科学殿堂的桥梁等。

  话题4:

不怕吃苦,执著青蒿40年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了不解之缘。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的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里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和结核等慢性疾病。

她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

中国中医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座旧楼房,屋内设备明显滞后。

屠哟哟的办公室内没有任何装修,一张沙发已经破得不能坐了,屋里的电器只有两样——电话和存放药品的旧冰箱。

很难想象,这就是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的办公环境。

  从1969年到现在,屠呦呦一直都在进行青蒿素研究,一心忘我工作,生活上似乎有些“马大哈”。

屠呦呦的高中同学陈效中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回顾过去的青葱岁月时说到一件趣事:

我们几个人到宁波开会,屠呦呦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北京,火车停靠途中的站点时,她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也是陈效中的好朋友,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

陈效中说,屠呦呦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情都是老李管。

60岁就到退休年龄了,可她81岁了还在坚持工作,还经常参加学术活动,并指导了几名研究生。

  屠呦呦曾坚持亲自试药患中毒性肝炎。

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素材点拨】在浮躁、弄虚作假大肆盛行的今天,屠呦呦无疑是一面镜子。

她不怕吃苦、执著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品质让我们感动。

科学研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十年磨一剑”,时间磨砺出的是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成就。

  【适用话题】勇于牺牲,敢于冒险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求实作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淡泊名利是一种风度,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是一种幸福等。

  话题5:

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因为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屠呦呦成为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她认为,成绩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

  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由我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1971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

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屠呦呦团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努力才最终取得突破。

她通过研究中医药的医学本草、地方药志以及拜访老中医等途径,收集了2000多张有关抗疟候选药的卡片,这在当时殊为不易。

屠呦呦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

根据当时的规定,发表的有关青蒿素研究的很多文章都不能署个人的名字,作者都是协作组。

“这是军民大联合的项目,大家都很协作、不分你我的,”屠呦呦说,“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

  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表示,获得拉斯克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现的肯定,她很高兴,“对我来讲,我们到底把世界上一年几亿人发病却无药可治的疾病问题解决了,我觉得这是最欣慰的事情”。

  【素材点拨】

  屠呦呦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探索,最终获得成功,为人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立功受奖,情理所在。

面对荣誉,人们一般会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正确对待,再创辉煌;一种是自足自满,以功臣自居。

屠呦呦以自己的清醒与理智来看待荣誉,这源于她永怀一颗感恩之心,体现出一位科研工作者宽广的胸怀和谦逊的品质。

  【适用话题】

  在荣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宽广的胸襟,伟大的人格;不忘做人之本,拥有感恩之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个人与集体等。

  【新闻评论】

  屠呦呦多次落选院士,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

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

答案显然不是。

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

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

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素材运用】

  追星当追屠呦呦

  青蒿,郁郁葱葱地生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有治病救人的魔力。

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面对的是当时中国极端落后的科研条件,西方人觉得不会做出什么高精尖的成果,然而他们“到底把世界关注但没做成功的事情做得比较好”。

这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爱国奉献、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团结协作的崇高精神,靠的是顽强拼搏、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执著以求的坚强毅力。

  屠呦呦虽没有中国两院院士的桂冠,没有海外留学背景,没有博士学位,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中药科研的执著和热爱。

即使做出了不亚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突出贡献,40年来,不为人所知,她仍心态平和,朴实无华,认真干好科研工作。

屠呦呦凭借默默无闻的研究,终于一朝成名天下知。

她长期坚持、倾心投入、忘我工作的事迹让人感动,她严谨治学、不计得失、执著奉献的风范让人叹服。

  科学研究工作从来都是艰苦而枯燥的,只有那些能坐稳冷板凳、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才可能淬炼出耀眼的科技成果。

当今的科研界,像屠呦呦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但也有一些人不甘寂寞,总想当“科研大树”或者“科研明星”,还没有做出什么大成就,就借助媒体轰轰烈烈造势;更有一些人心态不端、贪图虚荣,不断传出的学术造假事件让人瞠目结舌,不禁慨叹当今学术界江河日下。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光荣,更是中国人的光荣。

在为之骄傲自豪之后,国人应当冷静地思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社会财富得到巨大的积累,而我国的科技水平却还远远落后于西方。

时代需要“屠呦呦精神”,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埋头苦干,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科研,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推动

  科技发展上。

只有这样,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才会不断涌现,科技实力才会真正不断壮大。

  屠呦呦是当代的楷模,让“屠呦呦精神”发扬光大,中国需要更多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

  【名师评析】

  作为第一个站在拉斯克领奖台上的中国人,她的荣耀令人欣羡,而她背后的付出则让人感动。

新中国积贫积弱,中国的老一辈开拓者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的工作条件之艰难令人难以想象,但是他们敢于向困难挑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突破,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篇三:

20XX贺词全文

  贺词全文再过几个小时,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

我们即将告别20XX年,迎来20XX年的第一缕阳光。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向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20XX年,中国人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改革全面发力,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了政治生态改善,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这一年,我们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了盛大阅兵,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

我们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宣布裁军30万。

我和马英九先生在新加坡会面,实现了跨越66年时空的握手,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这一年,北京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中国超级计算机破世界纪录蝉联“六连冠”,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说明,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这一年,我们有欣喜,也有悲伤。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深圳滑坡等事故造成不少同胞失去了生命,还有我们的同胞被恐怖分子残忍杀害,令人深感痛心。

我们怀念他们,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群众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困难和烦恼。

党和政府一定会继续努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20XX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方向。

前景令人(原文来自:

博旭范文网:

屠呦呦贺词)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天降。

我们要树立必胜信念、继续埋头苦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好局、起好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

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

这一年,我国领导人参加了不少国际会议,开展了不少外交活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参与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事务。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面对身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

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我衷心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