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114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的有效性

 每一节课中,教师都会提出大量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但我们也常常能碰到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中出现了冷场的情况。

所以,教师对于自己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一定要进行反复的推敲,确定这些问题是不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是不是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是不是会引起歧议,对学生的思维有没有提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最终为教学服务。

下面有一段师生课堂对话:

师:

我们刚才已经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请观察一下,你觉得哪几句口诀最容易记住,哪几句最难记?

生:

(无人举手愿意回答)

师:

那在背5的乘法口诀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许多学生都举起了小手,争着要回答)

生1:

“二五一十”这句口诀中的“一十”跟我们平时说的不一样,但也不要说成“二五得十”。

生2:

“五五二十五”后半句是“二十五”,是三个字了,以前我们学的口诀后半句都只有两个字,这也要注意。

生3:

5的乘法口诀的后半句都是逢五逢十的

评判:

5的乘法口诀比较容易记忆,再加上好多学生在暑假里已经在练习背口诀了,因而要让学生说说哪几句口诀最容易记住,哪几句最难记,确实不大好回答。

更何况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根本不能理解老师的问题。

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并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

但是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

师生对话:

(复习1~5的乘法口诀,学生看算式说口诀。

师:

1×1=1      生:

一一得一。

    师;你真棒!

师:

4×5=20      生:

四五二十。

   师:

你太棒了!

送你一颗小星星。

……

评判:

目前的课堂是一味表扬的天下。

大家都害怕一不小心被别人说成: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表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味地追求激励的方式大可不必,它反而失去了激励性评价的价值和意义,削弱了激励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

三、教材处理的有效性

教材是结果,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研究;教材是素材,需要我们去灵活地选择;教材是资源,需要我们去有效的开发。

如何有效的开发教材,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活化教材”。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

"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吸引诱导着学习,获得这种吸引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活化教材。

"

内容:

在第七单元的乘法认识

(二)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

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评判: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

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

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如何多角度的进行有效教学,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关注课堂提构建有效引导——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沙龙纪要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专题交流活动,围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吴存明(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江苏省、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专题交流活动,围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毋庸置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的主要途径在于提问。

实践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名师的课堂区别于普通教师的地方,就是更加擅长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来引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精彩对话的。

然而,课堂提问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呢?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有哪些“低效提问”的现象?

我们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就这些问题作一次专题的研讨。

葛家生(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刚才主持人说得很对。

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

形象地说,教师精准的课堂提问往往就像投入水池中的一颗石子,能使课堂这片水池波澜起伏、有声有色,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

如果一名教师能够在课堂提问上多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水平必将大有提升。

在这里,我想简单的界定一下,“提问”即提出问题求答。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师的教学看,课堂提问起着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等积极作用。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课堂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思维;③经历思维过程;④培养相关能力;⑤巩固所学知识等。

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邢光富(溧水县数学学科带头人):

其实,提问其实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形式,提问的历史几乎与教育的历史一样久远。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

“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上,并非教师把知识移植入学生的心灵。

而在于教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所以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在我国,早在《学记》中,就有较为系统的关于“善问”、“善待问”的经验表述。

大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共同实质就是对提问艺术的创造性运用。

在当代,课堂提问依然魅力不减,提问仍然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我们几乎找不到一节自始至终没有提问的课堂,正如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所称: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生命”。

张琴(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刚才两位老师梳理了提问的意义,回顾了提问的历史,让我们对课堂提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上学期,我校数学课题组也曾对一位青年教师的课进行了录像摄录之后,对提问类型作了频次统计,进行了一次量的分析。

提问类型频次统计表提出问题的类型频次百分比*和数学无关的问题11.3%*常规管理性问题1317.1%*记忆性问题3343.4%*理解性问题2634.2%*推理性问题33.9%*创造性问题 00我们发现:

在这节课上,从课堂提问的频度来看,教师提问76次,平均每分钟提问接近2次,表明教师提问的频率过高。

如果发问频率能保持在平均每分钟提问1次左右,也许能给学生创设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考和交流。

另外,从提问的类别来看,以记忆性和理解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比较单一,类似于“这样对不对?

”“可不可以?

”“同意吗?

”这样的记忆性问题所占的比例为43.4%,比例较大;“理解性问题”次之,占34.2%。

显然,统计数据反映出这节课的提问类型不太合理,注重了检查记忆和理解,但却极少有创造性的、批判性的问题,恰恰忽略了提问对于开发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功能。

吴存明:

张老师的调查数据值得我们深思!

的确,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比如:

①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②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③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

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这样的一些提问不能很好地促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提问就是“低效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

那么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到底有哪些“低效提问”的现象?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举例谈谈。

俞抢英:

说到“低效提问”,我想到前不久我自己五年级《圆的面积》一课,就犯了提问大小不当的弊病。

我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现转化,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在“转化”这一环节上处理得非常好,通过四次转化(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接着,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后来我反思在该课例中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的原因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过大,不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而且时机也不恰当。

在实现转化以后,其实我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

将问题分割成三个小问题:

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

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

这样的提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

罗白春(溧水县优秀青年教师):

我也来举个“低效提问”的现象:

提问开放过度,少了数学味。

在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上,一位老师为了创设情境,投影打出情景图后,问道:

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学生1:

图中有小鸡还有小白兔在野外玩;学生2:

图中有大树和草地;学生3:

图上还有小桥、流水;学生4:

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呢……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五六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而老师也不着急,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俨然成了语文说话课……其实在新版本的教科书上,我们经常对情景图这样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学生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呢?

是这幅情景图有问题吗?

其实该课例中的情景图本身没有问题,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有问题。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他们会不自觉地像语文课中的看图写话那样去观察,而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进行观察,所以出现上述对话是很正常的。

李小余(低年段骨干教师):

刚才罗老师说的提问开放过度,确实很具有代表性。

其实去年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同样用这幅情景图导入,但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

小朋友们,图上有几种动物在野外活动啊?

(鸡和兔2种)它们是怎么活动的?

(一堆一堆的)你能告诉老师图上有几只小白兔和几只小鸡吗?

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样富有“数学味”的问题,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数学学习“认识乘法”的情境之中。

吴存明:

实际上,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低效提问”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提问“关注了优等生,而忽略了后进生”,又如提问“关注教师问学生,而忽视了鼓励学生问老师”等。

那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这或许是一线教师更为关注的,也是我们进行此次专题研讨的重点做在。

希望大家能就此畅所欲言。

张云兰(溧水县教坛新秀):

我来打头炮吧。

我以为,教师要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例如在教学《角和直角》时,我请学生找出下列图形的直角:

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教师提出:

谁能制造一个直角呢?

此时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创造角,找回了失去多时的自信,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

王海燕(溧水县教坛新秀):

我认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要注意一下三点:

①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②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③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余数小于除数”。

在多位学生板演多条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后,比较艺术地提出一个问题:

“在计算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我们同学的?

”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问:

“你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学生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果然,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余数小于除数”。

总之,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

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章志勤(江苏省、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张老师和胡老师说得很好,不过我认为有了好问题,还得会实施。

周恩来总理曾精辟地指出:

“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

”提问也是有技巧的。

下面两个技巧,我以为是比较重要的。

技巧一:

增加等待。

如果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大大提高,精彩,源自等待。

技巧二:

适当追问。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比如教学《倍数与因数》,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这样去教:

师:

请找出2的倍数。

生1:

2、4、6、8。

师问:

你是怎样找的?

生1:

我是这样找的,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

师追问1:

还能找出哪些2的倍数?

(这里的横向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性。

)生2:

10、12、14、16。

生3:

18、20、22、24。

师追问2:

找得完吗?

生:

找不完。

师追问3:

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

生1:

无数个。

生2:

无限多。

师追问4:

2最小的倍数是几?

最大的倍数呢?

生:

2最小的倍数是2,2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

(后面几个问题是纵向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教师从横向、纵向两个不同向度的系列追问,让学生自主地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中的“追问”,这实际上也是教育资源的有意生成和有效利用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不浪费教育资源,并将其利用到最大化。

黄白香(溧水县教坛新秀):

有效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在实施课堂提问还要要科学进行理答。

理答其实就是“问完了怎么办”的问题。

教师在提问后,应注意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应打断,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生生互评,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同时,还要重视理答之后的总结。

理答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小结,以照顾到中下等程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巩固理解。

张琴:

刚才几位老师从理性层面(即教学法角度)去思考的,其实我更愿意从感性层面(即学生心理)这一个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观察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孩子不愿举手,细细想来大致分为几种情况:

一是“自暴自弃”型;二是“学不得法”型;三是“知而不言”型。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这些孩子因材施教呢?

①细心分析提问心缘。

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生动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有所了解,孩子不同的神情透析着他们不同的心理动机。

②精心研究提问心策。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

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

“孩子,你在进步。

”“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

”“老师相信你,试试看。

”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

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

刘家宏:

张老师的话语给了我许多启迪,“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我们要认识到,而且要从内心深处充分认识到: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对待课堂提问,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心中有学生。

其实,面对课堂提问学生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能。

笔者还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发现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有以下一些:

好奇心理、表现心理、应答心理、保守心理、怯儒心理、自弃心理等。

根据学生面对课堂提问所反应出来的上述各种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我们认为课堂提问的设计与优化要关注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层面:

①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情感是认知的梯子”(布卢姆),教学中教师善于提问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通过“情感”这架温暖的梯子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②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

需要是最内在的动力,抓住了学习的需要就抓住了学习的关键。

在小学里,学得“有趣”、“轻松”,问得“新奇”、“有趣”是小学生最普遍的需要。

③追求问题设计、呈现的艺术。

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追求问题的价值性,即问题的效度。

国内有关专家曾对问题的效度特点做了研究与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好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能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二是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习的欲望;三是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四是能有助于实现具体教学目标;五是力求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和谐统一。

这基本上与我们的理解相一致。

由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效度也非常重视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希望问题精要、灵活、有变化难易得当,“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喜欢问题不着边际”“不喜欢千变一律”“不喜欢问题太难”……都说明这一点。

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并不太容易的艺术,最核心的要领是掌握“变”的艺术——能“化难为易”,能“易中生趣”。

吴存明:

各位老师,今天的沙龙先告一段落。

通过交流,大家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过: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只有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老师们,请关注课堂提问,让我们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宫前小学赖文帅

【摘要】课改,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然而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始终教师永恒的追求。

要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我认为应体现以下理念:

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着眼学生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逐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

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我们开始对课改历程进行回顾,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让我们清醒:

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从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一、重确教学目的:

为学生发展而教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乐学。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

如果学生没有意愿,教师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西方一句俗语所言:

“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普遍关注的一大课题。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很多,归结起来实质不外两个字,那就是要“吸引”学生。

(1)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如:

在教学生记大月、小月时,可让学生拍手朗读儿歌“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2)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新课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况,新颖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系统、准确、抑扬顿挫地讲解等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就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引起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3)成功体验,稳定兴趣。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地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

(4)巧设练习,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能转化,而且可以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练习题力求做到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5)直观教学,利用直观教学启迪兴趣。

2、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就要进行思考,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一节数学课,在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中,该坚守的是什么?

应该是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师不仅要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地参与外显的活动,更要关注他们通过观察、分类、抽象、概括、推理与交流等思维等环节实现“外显”与“内隐”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例如:

“认识几时几分”一课要求学生学会看钟面数字上。

我在教完新课内容时,本以为已大功告成,却没想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完成练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那如果分针不指在数字上,它指在两个数字中间了怎么办?

”多么好的问题呀!

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那么这时,教师该怎么做?

是告诉学生“你们只要会看分针指在数字上的就行了吗?

”不!

孩子太棒了!

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来接受。

要求学生:

“结合日常生活,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钟面模型,学生时而探索,时而合作交流,终于明白了:

不管分针是否刚好指在数字上,只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这样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提到好的问题与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鼓励。

3、注重反思,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许多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一个人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需要一种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这种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滋长起来的,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教师设计教学不能局限于引领学生经历知识探究发现过程,更要注重设计组织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可以主动的对探究方法进行调整、评价和反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在学习“平行线的知识”时,老师提出:

根据学习垂线的过程,你打算怎样研究平行线呢?

学生提出“从身边找实例、在纸上画一画、用小棍摆一摆”等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就通过在纸上画一画、摆一摆展示出自己初步认识的平行线。

又通过在长方体上摆小棍,突破了“在同一平面上”这一难点,自主地完成对平行线的认识过程。

通过研究发现,反思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同时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反思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学生主动评价、调整自己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