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年》教案(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295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去的年》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过去的年》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过去的年》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过去的年》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过去的年》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过去的年》教案(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去的年》教案(1).doc

《《过去的年》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去的年》教案(1).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过去的年》教案(1).doc

《过去的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注解,解决字词音、形、义。

(2)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2、能力目标:

(1)阅读课文,筛选、提炼相关信息。

(2)把握细节,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过去的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课文,抓住细节,把握过去的年的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2、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问题法、自主学习法、社会调查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歌曲《难忘今宵》,然后导入主题“年”。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二、【作者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三、【课文赏析】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时间

内容

仪规与讲究

现在的情景

腊八

1.熬粥,放八样粮食。

2.想象解放前腊八熬粥接济穷人的场景

八样粮食

熬腊八粥

辞灶日

下饺子,祭灶(辞灶),供关东糖,贴灶马头

祭灶,供关东糖

少有人过辞灶日

除夕

女人包饺子、男人上坟,挂加堂轴子,摆香炉、蜡烛和供品,三更时起来穿新衣,做年夜饭,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给长辈磕头,吃饺子。

不能借斧子,大门口放一根棍子,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千万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祭祀天地神灵,给长辈磕头。

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二)、把握“过去的年“的特点

明确:

1、美食的诱惑:

①、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的很少。

②、锅里的蒸汽从美丽汹涌地扑出来。

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

③、一口气吃了三碗。

2、神秘的气氛:

①、辞灶仪式;②、除夕:

上坟,挂加堂轴子,供斧子;三更起来穿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

3、纯洁的童心:

①、向往施粥的盛典;②、装财神;③、接财神。

(三)、问题探究

1、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这些众多材料的?

为什么?

明确:

全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过去的年。

因为“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年也与现在的年有些差别,要想把过去的年写清楚,时间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是有程序的,所以要想把这个节日说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节日客观的进程。

2、大人与孩子对待过年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

孩子们对于过年是喜欢的,向往的,所以在等待过年的日子里心态是焦急的,而等到真正过年了,则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地玩,还可以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迈进;大人们对于过年是不喜欢,甚至是惧怕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巨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3、作者童年时为什么向往“施粥的盛典”?

明确:

幼年时的作者,还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没有意识到解放前庙里或慈善大户的施粥行为是为了解决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想到用巨大无比的锅去熬腊八粥,众人饿着肚子,冒着寒风,排队焦急等待是一个盛况,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暂时忘却饥饿和寒冷,但内心却是欢乐的。

四、【课堂小结】

过去的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大家在作者详尽的描述中都有了了解。

在腊八、辞灶、除夕、春节这样一些特定的日子里,作者写的有事情,有场面,有人们的行动,有人们的观念,有细节描写,有气氛概述,各个方面都写得细致入微,把我们带回到了过去的年中。

五、【板书设计】

时间进程

三大特点

美食的诱惑

神秘的气氛

纯洁的童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过去的年之前几个重要的日子及其内容,谁来回顾一下?

它们体现了过去的年的什么特点?

(学生概述)那么,作者有是如何来体现过去的年的特点的,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二、【新授】

(一)、三读课文,把握细节描写。

请学生找出关于过去的年的细节描写,如施粥、祭灶、贴灶马头等。

(二)、抓住对比。

1、本文是作者对童年时过年场景的回忆,但在行文中也会把思绪收回到现在。

请大家找找看,文章将过去和现在的年放在一起比较的语句有哪些?

明确:

①、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

②、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

③、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2、试比较现在的年和过去的年的不同。

比较对象

内容

过去的年

虽然穷,但有希望,有期待,有与平时的差异,有许多

风俗习惯,有许多的诗意,有许多的故事。

现在的年

富了,少了情趣,少了诗意(或者“三没有”)

(三)、问题探讨

1、除夕这天从下午开始一直到下半夜,都有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

明确:

包饺子,上坟,在挂起的家堂轴子前摆上香炉、蜡烛、供品,三更时起来穿新衣,开始做年夜饭,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给长辈磕头,吃饺子。

2、在这些习俗中,哪些是你们家过年时也会做的,哪些没有?

请学生自由回答。

3、新年的第一天又有哪些有趣的事要做呢?

明确:

装财神、接财神。

正月初一时,一家人欢聚团圆吃饺子时,叫花子会扮上财神,到各家门口说些吉祥如意的话,乞讨饺子,而各家各户为图个吉利,是不能吝啬饺子的。

“我”想扮财神的想法充分体现出孩子纯洁的童心。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聊聊自己童年时过的年是什么样的,和现在比起来有什么差别。

2、请学生展示课前布置的调查任务(本地年的过法)的结果(通过文字资料、询问长辈等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过去年的过法,知晓了一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过年习俗。

其实,过年的习俗有或者是没有,多或者是少,并不是最主要的。

或许,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文字的表述,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熟悉过去的年的风俗习惯,可能也是借此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个关于过年的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