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329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5·江苏泰州二模·5)“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电线铁道,纵横如网。

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

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

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

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

吐气成球,漫濛如雾。

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

A.近代交通工具B.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

C.物质生活的近代化D.近代工业的发展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

【解析】从材料中提及的近代文明成果:

建筑、通讯、交通、城市、工业等可知,当时部

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近代物质生活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近代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的说法不全面,故A、B、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南通一模·7)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废止缠足

【解析】政府法规可引导风尚礼仪,但不能“决定”,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的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没有“根本变迁”,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就已经主张“废止缠足”,故C项错误;教材明确表述: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材料中十多年间民国政府不断要求,也说明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江苏南京三模·8)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

“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

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

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妇女解放

【解析】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秋瑾提倡女权,必然会冲击了中国人的重男轻女传统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也

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

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可以分析出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秋瑾个人对女权的倡导不可能代表全社会的风气转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4.(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8)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

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妇女解放

【解析】“有伤社会风化”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据“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没有体现妇女就业前景广阔,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妇女到工厂做工,可以自食其力,对人民生活是有利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妇女薪酬较低才被广泛雇佣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江苏淮安四模·9)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中说:

“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等。

”导致上述思想主张产生的因素有(  )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近代国家建立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妇女解放

【解析】材料反映出女子政治、经济和受教育地位的提高。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推动了女性的解放,故①正确;中华民国的成立,民国政府倡导女性解放,故②正确;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平等自由观念,推动了女性的解放,故③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2015·江苏盐城三模·8)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材料中“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 B.传统的社会习俗受到挑战

C.妇女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D.白话文已成传媒主体语言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婚姻观念变化

【解析】“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中“普遍”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通晓中西学术门径”“悉照文明通例”说明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挑战,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妇女教育的信息,故C项错误;“白话文已成传媒主体语言“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5·江苏淮安四模·10)“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服饰变革

【解析】材料中“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等制服大行其道,开始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符合向1949—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故A项正确;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这些制服已经出现,60年代流行绿军装,故B项错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绿军装,故C项错误;1976年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服饰不再这样单一,而变得丰富多彩,故D项错误。

【答案】A

8.(2015·江苏泰州一模·10)下表依据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相关内容编制。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8.52

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①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②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

③一人户的一直呈上升趋势 ④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是其变化的原因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解析】材料表格中“五人及五人以上户”的比例逐渐缩小,说明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故①正确;表格中二人户和三人户比例在21世纪稳定在28%和37%,说明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故②正确;表格中一人户在1990年下降然后上升,故③错误;表中人口比例变化主要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有关,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6)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解析】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点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江苏盐城三模·7)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①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②洋务运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科技发明在上海的应用时间明显早于重庆,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高于重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①正确;表格中显示不出洋务运动信息,故②错误;表格无法反映民族企业的分布数量,故③错误;表格中的时间信息还反映出上海与重庆两地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大众传媒的发展

1.(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5)《演义白话报》创刊于1897年。

该报创刊以前曾在《申报》上刊出广告,声称“本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

约会时事、新闻两门”。

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

该报第十三册刊出了一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

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是(  )

A.该报使用白话文B.该报新闻导向受政府主导

C.维新派曾关注此报D.该报同情革命受民众欢迎

【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本报当用白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新闻《孙逸

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这明显是清政府的立场,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可知,没有同情革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5·江苏南京三模·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

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

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

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1)据材料一,指出1899年——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4分)

【考点】

(1)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白话报刊)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对材料一“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

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

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从数量和分布两个角度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

……”从民族危机和争取民众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

(1)特点:

数量增多;分布较广。

(2分)

原因:

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争取民众。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