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427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9级高三语文模拟题.doc

任丘一中南院高三语文周测题(四)

出题人:

马静审题人:

王红宝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

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都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

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

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被人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

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

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

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

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

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

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

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

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

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

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

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大批中国人被当作“苦力”运送到美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明清两朝政府长期抱持敌视海外华人的立场,把他们当作化外“弃民”,视之为“无赖之徒”。

海外华人在羁留地区遭遇暴虐或不公正待遇,“天朝”往往置若同闻。

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华侨”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的政治文化。

从光绪十九年(1893)“除华侨海禁”,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

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等国的“秦人”,可视作迄今为止能够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到异邦的中国人。

B.《史记》中两处记载的“秦人”,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战败后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工作。

C.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两汉时期,有些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逃往匈奴,从东汉末年开始,日本也逐渐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隋唐时期,朝廷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边境的战事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与两汉时期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域也更加广泛。

C.从唐代开始,有些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居到东南亚,到元代时,居住在南洋群岛的中国移民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D.1560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大量向海外移民,从这时起,逐渐掀起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客观上都对移民潮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满清政府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他们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重要力量。

C.中国人向北美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大批中国人作为苦力在美国西海岸开矿修路,为美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D.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同时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立场,逐渐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雄安新区地处华北腹地,与京津两大直辖市互为支撑。

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雄安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加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提供了一块新的重要“试验田”。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尤为需要以开放促改革,抓紧补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正是立足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站在我国发展新起点上,把全面开放引向纵深的重要之举。

雄安新区另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使命,就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地大踏步发展,汇聚了大量优质资源,与周边发展形成明显反差:

两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大超出河北全省的经济总量。

尤其是首都北京,不仅汇聚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必备的核心功能,同时也吸附了许多与首都核心功能不相匹配的过多的经济中心功能。

比如非科技创新型企业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中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等,如不有序向外扩散,既给首都自身造成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使周边地区难以弥合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

因此,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可谓是加快培育形成新的重点区域增长极的紧迫需要。

(摘自《经济日报》,有删节)

材料三:

事实上,雄安新区的建立符合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之说”或许是外部世界观察雄安的一个角度:

第一,前工业化阶段,区域内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区域空间总体上都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第二,过渡阶段,区域空间由工业化的强大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结构日趋不平衡;第三,工业化阶段,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外围地区,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第四,后工业化阶段,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的界线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雄安新区的建立,意味着向第三、第四阶段跨越。

人们预期,雄安新区将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用先进理念和一流水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换来京津冀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乘法”,进而开创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4.下列对“雄安新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雄安新区较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GDP、人口均不占优势。

B.雄安新区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比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大。

C.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腹地,较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有明显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D.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县城及周边部分区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雄安新区的建立符合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之说”,意味着在第三、第四阶段之间跨越式发展。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介绍了雄安新区的未来,但重点不同,前者从宏观的角度讲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后者从微观的角度讲雄安新区的发展蓝图。

C.雄安新区的建立既解决了首都北京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弥合了周边地区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

D.雄安新区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要做“减法”“加法”和“乘法”,进而开创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

6.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建立雄安新区的背景和意义。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

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

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

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

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

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

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

榜发,士论大哗。

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

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

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

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

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

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

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

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

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

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

其党大恨。

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

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

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

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

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

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

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

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

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振基勤于治政。

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爱惜人才。

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你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敢于谏言。

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鬷(zōng)字总之,赵州临城人。

七岁丧父,哀毁过人。

既长,状貌奇伟。

举进士,授婺州观察推官。

代还,真宗见而异之,特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祁县、通判湖州。

再迁太常博士、提点梓州路刑狱,权三司户部判官。

使契丹还,判都磨勘司。

以尚书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上言:

“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力雕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

”改三司户部副使。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徙苏州。

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

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

“与民竞利,岂国体耶!

”擢天章阁待制、判大理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权判吏部流内铨,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戍卒有夜焚营、杀马、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

“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

”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及旦,人莫知也。

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

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景祐五年,参知政事。

明年,迁尚书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

玮谓曰:

“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

”鬷曰:

“何以教之?

”玮曰:

“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

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

”鬷殊未以为然也。

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能对。

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

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

未几,得暴疾卒。

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

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

“后三十年,鬷富贵矣。

”果如所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B.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C.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D.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殿试及第者的称呼。

B.“益、利路”中的“路”,在宋代指由朝廷主导修筑的,连接各府、州、军、监的道路。

C.知,意谓主持,掌管。

“知益州”意即担任益州长官。

D.年号,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景祐”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鬷积极建言献策。

他在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时,曾向朝廷建议:

由于要调集军队堵塞黄河决口,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应当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

B.王鬷正直敢言。

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曾提议在官府设置购销茶盐的机构。

因马季良与章献太后是姻亲,没人敢反对,唯独王鬷直言那是与民竞利,不成体统。

C.王鬷善于治安维稳。

他主管益州时,有戍卒作乱。

他派兵包围兵营,传话说:

不作乱者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

戍卒出来后,他查出作乱者并严惩。

D.王鬷太自负,并因此犯了错误。

曹玮曾提醒他提防元昊,但他不以为然。

后来元昊造反,皇上屡问边事,他竟不能作答,因此被罢去枢密院主事之职。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徙苏州。

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2)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

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

“后三十年,鬷富贵矣。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

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

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

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

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16.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述而》中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

(2)《逍遥游》中“,”两句解释了大鹏鸟要飞到九万里高空方才南飞的原因——对风的依赖。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中所受打击,唱出了“,”的心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三段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

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余

D.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

20.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21.下面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在“教师节”给自己高中老师发的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

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仍时不时想恩师。

感谢您曾送了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指出我的错误。

是您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前路。

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丁点心意,请您收下!

22.下面是某高中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得超过8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60分)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你觉得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什么”的专访:

老王说,科学无止境,我每天给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让国家有进步,这就是最好的时光;小刘说,和大家一起熬夜造机器人参加比赛,便是最好的时光;大李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一片寂静的林荫道,一杯咖啡,一本书,听着悦耳的鸟鸣,静静品读一下午。

这三种“时光”,你认为哪种“最好”?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周测四答案

1.C【全能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第一段“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被人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可知“后者”是指“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包括“被掳掠”的人。

2.D【全能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掀起海外移民高潮的原冈,除了开放海禁的政策,还有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

3.B【全能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文章最后一段“在两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重要力量”可知两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使得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雄安新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腹地,较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有明显的地理和区位优势”错误,“有明显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不是雄安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相比较的结果。

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

A项,“意味着在第三、第四阶段之间跨越式发展”错误,原文是“向第三、第四阶段跨越”。

C项,“解决了……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弥合了……发展差距”错误,“解决了”“弥合了”过于绝对。

D项,“做‘减法’‘加法’和‘乘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通过做“减法”,起到“加法”“乘法”的效果。

6.【答案】背景:

①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已经取得成功经验;②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要加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意义:

①这是立足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站在我国发展新起点上,把全面开放引向纵深的重要之举;②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