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四篇精品).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45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国故事(四篇精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爱国故事(四篇精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爱国故事(四篇精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爱国故事(四篇精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国故事(四篇精品).doc

《爱国故事(四篇精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国故事(四篇精品).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国故事(四篇精品).doc

(1)周恩来的书香缘与爱国情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千年的历史潮流。

1898年3月5日,一代的开国元勋应运而生,周恩来正传承了这历史的发展,以读书爱国,爱国读书为宗旨。

当12岁的周恩来斩钉截铁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时,周恩来与书香、与爱国便开始了不解情缘。

1910年春天,十二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还有个同学说:

“为了帮助父母记帐。

”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

“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

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振兴中华为目标。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激励自己.每天,他完成作业后,就博览群书.他一边读,一边摘录名言警句,还写读书心得.他常常读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还在书海里遨游.少年周恩来就胸怀中华,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经常联系国家和国际大事.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资本家贩卖黑人孩子的《汤姆和琼斯的故事》,为黑人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流下热泪,同时对资本家的罪行而义愤填膺.于是,他带领同学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黑人孩子.倾吐了发自肺腑的怜悯和同情;一封写给白人资本家,表示了无比的愤慨与抗议.在政治生涯中,他也严格要求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列。

读书,就要以紧跟时代为要求。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

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

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

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但周恩来认为如果只是东一点,西一点,这叫作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算不得学问。

周恩来提出:

“读书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读书,就要以“求精不求多”为原则。

1919年留学回国。

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全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

这些正是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在为他日后投身爱国运动、吸收进步思想打下可基奠!

读书,就要以贡献祖国为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但周恩来一直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发扬“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刻苦读书精神,“要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并用于实践。

在他生命的最后587天,谈话227次,会见外宾56次,开会32次,而他几乎天天看书,依旧如邓小平所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

读书,就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履践。

周恩来总理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他用一生实践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我们也像周总理一样,发出“为中华之昌盛而读书”的青春誓言,开启别样的书香缘与爱国情!

(2)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

"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小时候,妈妈一手牵着我,一手指着中国地图:

“孩子,你知道吗?

这就是祖国妈妈”。

长大了,老师指着地球仪,教我认黄河、西藏、长城、北京……才使我知道了黄河就是您的摇篮,青藏高原就是您的脊梁,长城是您的动脉,北京是您的心脏。

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大家同是华夏子孙,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亲的是妈妈,最爱的是中华。

我呀呀学语的第一个发音是“妈妈”,我首先认得的词语是“中华”,我会唱的第一首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从那时起,幼小的心啊,就一直向着祖国妈妈。

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春秋冬夏,我很幸运,时时充满欢乐,处处铺满鲜花。

妈妈告诉我:

“你这么幸福,全来自祖国,祖国是哺育每一个人的妈妈。

”老师教导我:

只有祖国的富裕和强大,才能保护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

中华的历史告诫我们:

没有祖国就没有家,国家不强盛,落后就要挨打!

祖国您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最亲最爱的妈妈!

于是,在我思维的轨迹上,在我浩瀚的脑海里,始终深深地铭刻着一条信念:

祖国就是妈妈,国家重于小家,长大后用双手把她建设得更强大。

写也写不完,看也看不够,祖国妈妈美丽、动人、亲切的客貌——想想看吧!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960万,该有多大多大;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五千年,该有多长多长,……还有那声震世界的四大发明,享誉四海的中华文化,漫山遍野丰富的宝藏,三山五岳秀丽的风光。

我想:

您飘散的长发该是千百条悠悠流贯的河川吧,您硬朗而精神的脊背该是那绵延的山脉吧,您明亮的眼睛一定是那洞庭湖的水、西湖的波。

祖国啊!

妈妈,您活脱脱就在我眼前,天底下没有谁能比您更伟大。

回顾历史,曾经您骄傲过、自豪过,也曾经,您黯然过、愤怒过。

在宇宙无垠的岁月里,您不仅孕育了长青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属于您的孩子。

他们崇尚自由,爱好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

他们含蓄而诚恳,勤俭而乐观。

五十三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中华儿女励精图治,上下求索,今天终于又迎来了您的生日。

看吧,如今的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硕果累累,教育日新月异,体育突飞猛进,加入WTO,申奥成功,已表明我们的综合实力。

此时此刻,我不知怎样来表达我激动的心情,我发誓要刻苦学习,把满腔的爱国情化为报国力,献给祖国,献给妈妈。

 

(3)“最美的垫底者”

马拉松选手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只代表祖国参加了一届奥运会,在完赛的57名参赛者中垫底,在此之前、之后他也并未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成绩被纪录,这在长跑高手层出不穷的非洲可谓平平无奇。

但就是这样一位垫底者,却获得了比不少奥林匹克冠军更响亮的名声,和更广泛、更深久的影响力,他曾被法国《队报》誉为“最美的垫底者”。

  

奥林匹克的宗旨不是更快、更高、更强么?

这位垫底者究竟做了些什么,竟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话说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马拉松比赛结束后,记者们和观众们等颁奖式结束,他们便三三两两地退场回家了。

过了一个多小时,组委会开始通知马拉松沿途的服务站开始撤离,结果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消息:

有个选手还在跑!

  

这个还在跑的选手就是阿赫瓦里。

他在跑出不到19公里后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受伤,肩部脱臼,但他并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继续向终点跑去。

渐渐的,所有选手都将他远远甩在身后;渐渐的,围拢在街道两侧打气助威的人群已散尽,天色也越来越黯淡,所有人都觉得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坚定地跑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比赛远未结束。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身边出现了一名记者,不解地问,为什么明知毫无胜算,还要拼命跑下去?

  

阿赫瓦里显然毫无准备,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会儿,才突然坚定地答道:

“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被深深感动的记者立刻把稿件发回奥林匹克新闻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会儿就通过广播回荡在墨西哥城的上空,许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纷纷赶到路边,为他助威、欢呼。

在观众的鼓励下,阿赫瓦里拖着伤腿,顶着满天星星,走入了专门为他打开灯光的阿兹特克体育场,几乎是一码一码蹭到了终点线。

由于过于激动,人们忘了统计他的确切成绩,在奥运成绩册上只有他获得的名次:

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后的18位选手,都是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场的。

 

如今时过境迁已近40年,虽然阿赫瓦里并无辉煌的成绩,但作为坦桑尼亚历史上首位参加奥运竞技的选手,他没有辜负国家的厚望,成为了“最美的垫底者”,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奥林匹克名人录,镌刻人们心间,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的拼搏,因为他对祖国的爱!

(4)一尘不染的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相信大家对这首诗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清代诗人写的《竹石》。

众所周知,郑燮,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出名。

他的为人和品格又如何呢?

我要讲的故事就是“一尘不染的郑板桥”。

乾隆元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试,中了进士,担任潍县县令。

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

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

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

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

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

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

他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

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

“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

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

郑板桥说:

“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

”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

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

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

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náng)橐(tuó)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

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

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与他一尘不染的性情相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