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50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塞征战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边塞征战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边塞征战诗教案.doc

《边塞征战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塞征战诗教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边塞征战诗教案.doc

边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

技巧赏析

【教学方法】自主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诵读热身

使至塞上塞下曲

 

王维李白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二、整体感知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解析:

1、诗中有边地的特有地名、景物。

描写了边地的苍茫、寒冷、荒凉等地域特色景象;

2、记叙描写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

3、抒发征人的怨情或豪情。

一言以蔽之:

以边塞景象和征人生活为题材,抒发他们的怨情或豪情的诗就是边塞诗。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䴙鹈泉:

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 。

【答案】边塞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问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问题: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出关(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1)关,指居庸关。

(2)旆,旆旗

问题: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四、小结归纳

五、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问题: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借代驼队.整个诗句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边塞风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够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为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余味无限。

知识链接:

一、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1、不同历史阶段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花雪月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张说)

二、边塞诗抒发的情感

1、怨情

对朝廷或无能将领的埋怨之情

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难以回家与亲人团圆的凄凉孤苦之情

对频繁戍边频繁战争的厌恶之情

对戍守将士戍边生活的同情之情(诗人角度)

2、豪情

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悲壮之情

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

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诗人角度)

感情特点:

雄壮豪迈、建功立业豪气、积极报国之志、勇猛杀敌豪情、乐观开朗、昂扬向上精神,感伤凄凉、悲壮低沉

三、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居庸关、渔阳:

本为秦代郡名,辖境相当厂今北京市及以东各县,治所庄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据《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谪戍渔阳。

后因以“渔阳”称代征戍之地

从景物看: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乐曲与乐器看:

《阳关三叠》《梅花落》《关山曲》羌笛胡琴琵琶

《折杨柳》是表达征夫离愁的曲调,常常用羌笛演奏。

有双关意

“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离别时往往折柳相送,现在听到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自然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梅花落》也是曲调名,巧妙将曲调名拆开,组成双关意

《关山月》也是曲调,抒写离愁别情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苍茫、荒凉凄冷

四、边塞诗抒发情感常运用的表达技巧

1、用景物衬托

用哀景正衬怨情范仲淹的《渔家傲》

用哀景反衬高昂的士气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用壮景衬壮情李益的《塞下曲》

2、用夸张修辞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3、用对比凸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用典故表意王之涣的《凉州词》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5、虚实结合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6、对比多种手法结合起来使用的情况比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