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50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及其训练.doc

高考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

结构安排及其训练

一、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回顾:

1、标题要求简洁、明确、有内蕴,最好能体现文章观点。

2、开头要求语言优美,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先声夺人,字数100字左右。

3、主体部分:

多角度选材,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用议论的方式画龙点睛。

与议论文一样,散文要求内容充实,选取2-3个具体事例或者描写片段体现主题,并穿插议论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4、运用名言诗句或多种修辞手法结尾,彰显文采,总结全文,达到提升文章主旨的目的。

(回映开端,再次扣题)

二、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特色

(一)主体并列式

(200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例文

(1):

绝知此事要躬行

  雾里看花,你看不到花儿为了盛开流下的汗水;水中望月,你看不见它的皎洁之下的灰尘。

世间的事情,全都是雾锁烟笼,想探求生命的真相,请以心为眼,躬行探求。

  

昭君  

一个人、一方冢、一生探求。

  

  山如黛、沙如风。

山还是那隐隐的青山,还是那沉淀着中华文明的青色,只是少了位从群山中走出来的佳人。

沙还是意欲吞人的黄沙,还是那隔着中原与塞外的飞沙,只是多了位从中原走出来的佳人——昭君。

人人都说塞外凄苦,那儿的人杀人如麻,但你不怕。

没有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可信吗?

于是你毅然踏上了出塞的马车,一路微笑,你要用行动向世人证明:

世上的事,要亲身探看,方可相信。

事实证明,你赢了。

塞外荒凉,但民风纯朴。

你的躬行,为历史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  

  昭君,没有被表面迷住了双眼,你亲手用躬行打造了自己的未来。

  

  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  

司马迁  

踏遍千山万水,只为一个“真”字。

  

  当飞雪和阴霾在东升西落的轮回中湮没成已逝的沧桑时,你便把执著的追求和生命的躬行铺垫成生命的厚程。

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岂可不尽不实,道听流言。

司马迁深知,真相需要躬身以求。

于是他拖着残缺之躯,踏遍千山万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终于《史记》成史家之绝唱!

他把真相幻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

用躬行呐喊出历史的宣言。

  

  司马迁用他一生的躬行创下了万世不朽之篇章。

史家绝唱当之无愧。

  

  壮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  

苏东坡  

高唱赤壁东风,你潇洒成千堆雪。

坟岗茫茫,醉射天狼,杨花愁点三分。

苏轼之才,自不必说,但让我五体投地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那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石钟山的得名多有说法,却没有一个人去躬身探求,除了他。

他没有被表象所迷惑,没有被前人所扰,只是默默地验证。

好一个苏轼,只为他的躬行,令我五体投地。

苏轼的躬行,也许只是历史的插曲,但其人格由此可见。

  

  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  

  思绪纷飞,穿越千年的繁荣尘杂,我不由感叹,绝知此事要躬行。

  

仰望星星的人,总以为星星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才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

面对世事,万不可被其表面所迷惑,需躬身亲试,方能得其真。

世间的万象炫人心目,请借东海之水,洗尽迷幻假相,用躬行去探求生命的真相。

  

【名师点拨】文章中连续使用了三个名人:

昭君、司马迁、苏东坡的事例,让文章构成并列结构,从三个角度阐述不被表象迷惑,要办好事情就要“躬行”的话题,使得内容丰富多彩,意蕴丰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化用典故及古诗文名句,信手拈来而又巧妙融会,真是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谈意气

例文

(2):

(2004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

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

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

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

”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

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菊花飘香的时节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

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

是否忘了《与巨源绝交书》?

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吧,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

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

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

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

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

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行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名师点拨】将不同的人物,按照同一个主题组合在一起,使题材丰富,意蕴丰厚。

本文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

特点和规律:

例文(3):

(2007高考材料: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

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反面作比)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分论点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扣题议论)

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可以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分论点2)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

(分论点3)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

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

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特点和规律:

例文(4):

 2013河南: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

“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

”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

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

“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淡定有勇,花自盛开

一朵花需要一些勇气。

它,自古便被奉为“君子”之爱,淡定而不骄躁,在春的萌动、夏的烂漫、秋的萧瑟中宠辱不惊,默默隐下自己,静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可平静之下是她蕴积的勇气之能。

一朝破晓天际,傲视万木颓倾、百花凋零,终是梅花盛开、万木不见,成为文人雅士笔下那一身傲骨的梅君。

梅花,淡定而有勇,一身傲骨,只专心于盛放,而不惧霜冻寒冰,终成一代“君子”。

一个人需要一些勇气。

她,一代才女,一句“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折服了多少公子才人之心。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这个自13岁起便起笔为诗的女子,以超俗脱尘的文笔一鸣惊人。

我欣赏她,本系美术,却以一种淡定的姿态投身诗歌,那是一种多大的勇气啊!

所以,后来之人便相追捧,只落得个淡然回应的结局。

我曾想象,弄一支秃笔,着一盏清墨,如她一般书出那典雅清丽的“新月诗”,但终是怕错,怕错,只得草草作罢。

一个民族需要一些勇气。

她,古老而又坎坷的民族,在近代备受欺凌、压迫,成为“沉睡的巨龙”。

然而,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终是赢得民族独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创立一个新的中国,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硬是拼出一条血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更是发扬我中华民族千百年延续的实干勇气,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厉行节俭、转变政府职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将在习主席的带领下,以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经验为指引,以高昂向上的勇气去追寻“民族梦”。

中华民族,淡定有勇,心无旁骛,只专注于复兴,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勇于创业,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

英国首相布莱尔曾说过:

“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不太成熟了。

”就今日的我们而言,必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将以自信的热情投身创新建设,淡定有勇,静守梦之花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勇则国勇,少年有力则中国雄起。

亮点评析:

这是一篇较典型的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与议论点一样都有明确的中心论点,甚至分论点。

本文以三个小分论点分别从梅花、个人、民族三个角度论述了“勇气”的重要意义。

从结构上说,本文又不像一般的议论文结构那样严密而谨严,而是如散文的结构——形散神聚:

全文由三个片段组成,而中心论点犹如一根红线把这三个片段紧紧连在一起。

从说理方法来说,议论性散文说理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理论性强,逻辑严密,而是用形象说理。

本文是以形象化的描述来展开说理的,尤其表现在第一、二两个片段上。

从抒情性来说,议论性散文符合散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本文第二、三、五段,完全是真性情、真情感的真情表达,甚至还有些意兴未尽,情不自禁。

(二)以对一个人、事的评价贯穿始终式

(2007年广东高考: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

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品一杯传递民族灵魂的苦茶  

  一场千年的大雪,冻结了流逝的时间,唯有萦绕耳边的感慨绝唱。

死,并不是终结,他以湘江孤舟上那一具尸骨,向我们传递一种穿越千年的民族大义!

  

  杜甫,久违了!

沏一杯苦香的茶,我开始谈他。

不,更确切地来说,是读这杯又苦又清又香的茶,我想知道苦茶中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真味。

  

  茶很苦,读得也苦。

尽管衣衫槛褛,饥寒潦倒,他仍然高呼疾喊,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从而成就了千古诗史。

读千年史诗,依然能感受得到那一场曾经吹破一所茅屋的秋风,和秋风也吹不冷的赤子之心。

我诧异,甚而惊悚。

如何才能读懂他,读懂这杯苦茶传递的真意?

我苦苦思索。

  

  读他一遍遍,我懂得为什么沧桑的岁月与冷酷的历史会选择他,让他来雕刻历史、传递真情。

那是因为他有一颗忠诚的心,一种爱国爱民的责任感!

尽管茅屋被秋风所破,他依然呼吁“独使至尊忧社稷,众臣何以报升平”,为皇帝担忧,为国家担忧;尽管妻儿饥寒潦倒,他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总是推己及人,处处为民着想,而不以自己的处境为意。

  

  读他一回回,却读不懂;茶里藏真意,却品不出。

人生的苦难都让你来承受吗?

难道你的一生只有苦难吗?

  

  我叹息。

你就不能媚俗一点,来保住那一顶小小的乌纱帽吗?

你就不可以低一下高扬的头,来安抚一下快要冻死的妻儿吗?

也许你少点批判,少一点对寒士的担忧,你的生活将会变样!

  

  然而,为了传递,为了博爱,这杯苦茶始终是那样的执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你还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悲恸流泪。

“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你咬着牙记录真实的历史细节。

然而,当你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时,你自己也是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

直到冻死在湘江的孤舟上,你一心所系的始终是天下百姓!

  

  我终于懂了,懂得了杜甫,懂得了这苦茶传递的真意。

这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苦茶。

杜甫,他感慨世态,忧国忧民,始终以他刻骨铭心的文字与苦难对抗到底。

  

  湘江那一片孤舟,承载着一具不朽的尸骨,诉说着一段凄苦的唐朝,传递着—种永恒的民族精神!

  

【名师点拨】这篇文章开头运用夸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人物背景。

在针对性的引入杜甫这一历史人物之后,非常可贵的是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泛泛而谈,而是以“苦茶”作比,在“品荼”中“品人”。

在品中体现人物的民族精神的传递,非常有代表性。

人物特点把握十分到位,真正把材料用深、用透了。

  

  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知识的广博,文化底蕴的厚实,思想境界的高超,语言的华丽,哲理思考的深邃。

可以说,这样的文章,作者无形中把它的境界提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使得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思想深度。

这样的文章想不得高分都难。

  

很多历史人物原本就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或政治家,他们名垂千古的故事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诗文是他们的生命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奏出的最强音,两者结合,让底蕴芳香四溢。

高中三年,甚至高考备考阶段,关注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名篇名句,必然会有助于我们写好高考作文。

庄子的智慧(2015江苏)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

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

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

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

”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

“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

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

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

”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

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

“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

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

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

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

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

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

”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

“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

”我俯下身子。

“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

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

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

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

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

在自然中行走累吗?

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

”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

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

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

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

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

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特点和规律:

(三)主体纵横对比式  

(2005年高考全国卷III,话题“忘记与铭记”)

历史的诉说  

一、诗人“愁”  

范仲淹有词曰: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多情词人秦观曰: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南唐李后主凄凉的吟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婉约词人李清照也在用文字演绎着她凄苦的生活: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在文人的诗篇里成为了永恒的话题,他们或豪放或多情,或豁达或感伤,但都在用不同的笔调抒发自己的愁绪,虽然很欣赏他们笔下的文字,很同情他们心中的无奈,但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种生活的方式——忘记。

  

汪国真有句话,我颇有感触,“即使受了伤,也不让泪水遮盖住脸,把眼泪擦干净,我们要重绽三月的笑颜。

”的确,忧伤哀愁有时让我们不堪重负,但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轻松,把愁绪忘记。

忘记并不会损失什么,而会让肩膀的负担变得更轻。

天高地远,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怀才不遇的王勃因为学会忘记,才看到人生的另一番景象;仕途跌宕的苏轼因为学会忘记,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久别官场的李白因为懂得忘记,才有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千古名句。

忘记失意,忘记忧伤,忘记离索,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脱胎换骨面貌一新。

  

人就像只蛹,总爱把自己包在痛苦之中,虽可化蝶,但总要死一次,为什么不学忘忧草,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思想,依然可以美丽动人。

  

二、祖国的“辱”  

当大唐盛世的瓦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当昨日的繁华渐渐退去,当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变成一个戴着罂粟花冠的瞎眼老人……于是,古老的中华醒了,当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的时候,国人怎还能醉生梦死?

他们学会了铭记——铭记那无法改写的耻辱。

  

学会铭记,便有了抗争的精神源泉;学会铭记,让斗争成为一种必需;学会铭记,让中国从耻辱走向繁荣!

当侵略者挎着钢枪,开着坦克,踏着铁蹄,以趾高气扬的姿态再次入侵我国领土时,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人民手挽手,肩并肩,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无坚不摧的长城,他们震惊了!

这还是那条睡龙吗?

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滔天罪行在中国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是这种无法拭除的铭记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从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八年抗战,使中国成为一个传奇,一个永不磨灭的神话。

  

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的史迹早成为地底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的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因为中国懂得如何将历史铭记!

 

三、我的悟  

“忘记”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愁,哀而不伤;铭记是中国历史的辱,痛而不耻,懂得忘记便开始收获快乐和幸福,学会铭记,便开始走向成熟与自强!

  

【名师点拨】文章通过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得出结论:

我们应该忘记个人心头无谓的多愁和感伤,铭记祖国的屈辱而发奋图强。

文章论证颇具气势,人物典故信手拈来,显示了非常不错的写作功力。

  

逃离“智慧”的周庄(2015江苏智慧话题)

  这是一张双程景点票:

“周庄”,“千灯”。

周庄与千灯相隔不远。

  远远便看见大红的“周庄欢迎你”张牙舞爪地雄踞着一爿天地,死死咬着你的眼,躲不掉的。

  心怀忐忑,步入周庄。

这是一场肉与肉的摩搓、绝杀,裹挟着汗味、水汽与浓郁的咖啡香,我逃到了一艘游船上。

  商业化的市镇气息扼住我的喉,叫人,噤了声。

  周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