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513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测试试卷含答案.docx

2017级高一(下)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

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

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

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

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

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

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

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

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

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

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

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

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

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

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

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生态化保护:

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重要途径。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才能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因为民族传统手艺对乡土社区的高度依存,所以建设生态化新乡村是未来发展方向。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不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①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

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

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

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

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

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榈和灌木林。

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

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

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

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褡子,传播慈善、慈祥。

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

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

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

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

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

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

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

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

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捡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

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

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

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扭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

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枝的小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

冷漠的土地找到掏心窝子的。

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

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

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

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屋檐,白云洗成春雪莲。

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蚱窝当成星星屎。

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

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蚱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

老人们便说星星屎不脏,吃了长聪明。

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蚱窝,从枝叶上掰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

胆子小的孩子,掰开蚂蚱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

坡地挂在高山上。

谁在翘首?

谁在顾盼?

谁是年岁中的畚蚂蚱?

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

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

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幢憬,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

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采来去去是春天。

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

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

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

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

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

你的春天是什么?

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

还是在嫩叶和花瓣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注:

①史光柱,1964年生,云南马龙人。

1984年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

1985年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蚂蚱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掰蚂蚱窝.作者也说“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

D.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5.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

(5分)

答:

6.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

200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的读书人多了,报刊媒体上倡导全民阅读的声音响了,各种荐书书目看不过来了,众多民间图书馆、绘本馆、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7年4月1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注]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2017年4月“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注]接触率:

一个人或家庭在一特定时间内接触某一媒体的次数。

材料三:

亚马逊中国发布“2017全民阅读报告”。

从阅读报告整体来看,全民阅读发展趋势良好,受众的阅读热情不断高涨,阅读内容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10本,并且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

电子书作为阅读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读者接受,而年轻一代更成为了电子阅读的生力军。

其中,90后和0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

同时,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成为数字阅读时代的独特行为。

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人民的名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持续畅销,诗词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带火诗词类图书。

(摘编自2017年4月《人民网》)

材料四:

古有鱼传尺素,今有图书漂流。

而当图书漂流遇到高铁,旅行的你会跟哪一缕书香邂逅?

“鱼书计划”旨在推动全民阅读,“鱼书”二字出自中国古代典故“鱼传尺素”。

意味着书信的传递。

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旅客,可在候车厅的自助式图书漂流点——鱼书漂流站上选取想要阅读的书籍,并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或车票信息注册个人信息,扫描图书编码之后,即可将图书借走。

此外,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漂书上的官方二维码,进入漂书讨论区,与来自不同城市的漂书人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参与实时书评互动,让图书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漂流起来。

(摘编自2017年4月《长沙晚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读书日”后,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并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

B.分析各类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近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C.数据显示,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与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2009年的差距最小,2016年的差距最大。

D.数字阅读时代,年轻人成为电子阅读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愿意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只有在国家层面出台鼓励全民阅读的相关政策、措施,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

B.相较于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上升较快。

C.许多读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并且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随年龄段的增大而提升。

D.热门影视剧推动了其原著的畅销,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稳居畅销书榜首。

E.“鱼书计划”使得旅途不再无聊,旅客可按照鱼书漂流站提示借走图书,并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

(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嘉贞,字嘉贞,为猗氏人。

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

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

“若颇知有佳客乎?

”吏以嘉贞对。

循宪召见,咨以事。

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

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

引拜监察御史。

累迁兵部员外郎。

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

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

嘉贞自陈少孤与弟嘉佑相恃以长今为鄯州别驾愿内徙使少相近冀尽力报死无恨帝为徙嘉祐忻州刺史。

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

嘉贞辞曰:

“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遂得减死。

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

嘉贞因曰:

“昔马周起徒步,谒人主,血气方壮,太宗用之,能尽其才,甫五十而没。

向使用少晚,则无及已。

陛下不以臣不肖,必用之,要及其时,后衰无能为也。

且百年寿孰为至者?

臣常恐先朝露死沟壑,诚得效万一,无负陛下足矣!

”帝曰:

“第往,行召卿。

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而忘其名。

夜且半,因阅大臣表疏,举一则嘉贞所献,遂得其名,即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迁中书令。

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

明年,王守一死,坐与厚善,贬台州刺史。

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知北平军事,封河东侯。

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

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

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是(3分)()

A.嘉贞自陈/少孤/与弟嘉佑相恃以长/今为鄯州别驾/愿内徙/使少相近/冀尽力报/死无恨/帝为徙嘉祐忻州刺史/

B.嘉贞自陈少孤/与弟嘉佑相恃以长/今为鄯州别驾/愿内徙/使少相近/冀尽力/报死无恨/帝为徙嘉祐忻州刺史/

C.嘉贞自陈少孤/与弟嘉佑相恃/以长今为鄯州别驾/愿内徙使/少相近/冀尽力报/死无恨/帝为徙嘉祐忻州刺史/

D.嘉贞自陈/少孤/与弟嘉佑相恃/以长今为鄯州别驾/愿内徙/使少相近/冀尽力/报死无恨/帝为徙嘉祐忻州刺史/

11.文中加点词语和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御史是官吏名称,最早指史官,自秦朝开始为负责监察诸侯、官吏的名称。

C.表疏属于中国古代文书的类别,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时使用的文体。

D.谥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

御史张循宪巡视河东时,为棘手事务所苦恼而访寻贤才,官吏向他推荐张嘉贞,张嘉贞把这些事情处理得都很妥当。

B.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

他做天兵使时被人告发谋反,最后查无此事;未免堵塞言路而埋下隐患,皇上要处决诬告者时,张嘉贞请求饶恕他。

C.张嘉贞矜持谦逊,婉言推辞相位。

皇帝曾被张嘉贞的忠心感动,许诺要封他为宰相;张嘉贞认为人生短暂,只要在有生之年进效忠心即可,推辞不受。

D.张嘉贞深受器重,死后赠谥褒美。

他虽受牵累被贬职,但皇帝在他赴任时赋诗相赠,后来生病时还曾派太医看护探望,死后获得的谥号也美好而光荣。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5分)

(2)陛下不以臣不肖,必用之,要及其时,后衰无能为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5分)()()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

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5.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相比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蜀道难》中极写剑阁险峻之势是,,。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2017年,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价潮呼啸而至,席卷整个用纸行业。

纸价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当其冲。

②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但调查表明,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这项改革,这值得决策者深思。

③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江心补漏。

④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是十九大赋予文艺界的期望。

⑤随着百镇千村建设稳步推进,海南省许多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⑥《战狼2》以扣人心弦的剧情设计,紧张刺激的格杀搏斗,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点燃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A.②③⑤ B.①④⑤ C. ①③⑥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

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请柬: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

家严大人今年高寿?

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

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6分)

公共传媒身负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扮演着“社会教师”的角色,①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应沉湎于迎合某些人口味而带来的利益中。

更何况,我国的电视台不是私企,什么来钱干什么,作为事业单位,其日常运营享受财政拨款,其传播渠道占据社会资源,观众对其播什么、怎么播,②_______________。

打个比方,电视节目是商品,③___________,咱们观众是消费者。

不是消费者没眼光没品位,而是商店结成同盟,垄断流通渠道,令消费者对商品没的选。

在这个“流通渠道”还不具备放开条件的当下,管理部门应当从百姓利益出发,加强监管,完善制度。

21.中秋节快到了,又恰逢陈鹏奶奶100岁大寿,家在外地的陈鹏想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因此要请假三天。

下面是陈鹏写给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正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加以修改。

(5分)

请假条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举家团圆的节日,又恰逢奶奶100岁大寿,令尊决定带家人回陕西乡下探望老人,给奶奶过寿。

特向你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

陈鹏

2017年9月26日

(1)错处:

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

(2)错处:

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

(3)错处:

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相传,钱钟书与沈从文君子之交,清淡如水。

大师风姿绝代,天才卓尔不群;一人嬉笑怒骂人间千姿百态皆为文章,一人研心山水尘世风土人情尽显笔端。

两人住得很近,却从不串门往来,偶尔照面,相视一笑,淡泊无限,懂得极深。

清风明月一相逢,胜却人间繁缛无数。

他们懂得相知相识,微微一笑风光无限。

据载,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慨叹:

“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