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540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试题分析.doc

语文

Ⅰ.总体评价

一、总体评价

2016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高考语文试题牢牢把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主题,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提升命题质量,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强化能力主导、素养立意,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体现语文科考试的人文特点与时代气息,使高考语文科考试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课堂、体现我国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窗口、引领高考内容改革的旗帜和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标尺。

二、试题特点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是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突出特点。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2016年工作重点中把“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列为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发挥好、利用好“指挥棒”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仅是高考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学科,一段阅读语料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人思考。

2016年高考语文通过对材料的细致甄选、试题设计的明确指向、答案构拟和评分收束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内化依法治国理念,自主强化创新意识,并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1.窗口:

精选试题材料,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为了全方位地体现我国社会的新发展,秉承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命题原则,高考语文试题从新闻、科普文章、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激发考生紧跟时代、锐意进取的使命感和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

全国Ⅲ卷作文以“小羽的创业故事”为材料,引出青年技术创新和自主创业、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制建设和政府职能等话题,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也从侧面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羽的梦想是她个人的梦想,但为个人梦想提供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蓬勃生长空间的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国I卷的文学阅读试题选取作家李锐的一篇小说《锄》,呈现了吕梁山区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洪流中的现实状况,通过农民六安爷以锄地为“过瘾”的情节设置及大段对劳作的深情描绘,传达出乡土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渴望,发人深思。

2.旗帜: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实施意见》指出: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在2016年高考语文中落实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阅读方面,试题材料广泛选取多种体裁的文本,包括诗歌、小说、散文、传记、科普作品、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多种文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如文字、思维导图、表格等;材料之间组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体现了大数据、自媒体时代的阅读特征。

试题的设问更侧重对作为所有学科学习基础的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

在表达方面,既有对字、词、句、篇等综合语言技能的考查,也有展现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材料作文试题。

这些试题的命制思路都倾向于将答案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学会面对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并做出选择。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有效地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风采。

3.标尺:

满足高校选拔要求,提高考试信度和效度

高考必须要满足高校对合格新生的选拔要求。

这就要求考试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试题难度、增加试题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信度和效度。

试卷内容覆盖全面,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背诵、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等。

不同试卷侧重的内容略有区别,但方方面面均有涉及。

考查的能力层次丰富合理,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

以2016年全国卷为例,在2015年全国卷的基础上,2016年全国卷调整了部分题型,删减了考点重复的试题,试题难度保持总体稳定而又有所优化,以难度适中的试题取代过难和过易的试题。

保证公平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

选材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的考生的差别,努力避免有失公平性的问题出现。

比如全国卷在选择试题材料时,避用新式传播媒介中热议而传统传播媒介中罕见的话题,避用经济发达地区常见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稀少的事物,避用新近流行、被赋予特定内涵的词汇。

在试题设问时,以公布的《考试大纲》为依据,题干清晰简洁明了,避免出现阅读障碍。

2016年是高考改革的“深化年”,语文试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出改革方向,并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查。

Ⅱ.试题分析

全国Ⅰ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阅读材料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文,经适当删改,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表述: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B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学者们只能从《史记·殷本纪》《尚书·盘庚》等有限的文献资料里了解到中国历史存在过一个商王朝。

但是《史记·殷本纪》成于汉代,《尚书·盘庚》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这些文献并非成于商代,因此B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C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可见,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诗经》时代开始进行。

因此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D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是证明了殷商王朝确实存在,但是并不能证明《史记·殷本纪》中所有内容的真实性。

事实上《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诸多的神话传说,想要证实其真实性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D项是正确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是B。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三段: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由此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曾经有学者怀疑过《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但是甲骨文的出现打消了这种怀疑,并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B项来源于第四自然段,原文的表述中并没有涉及“旧史学的研究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一观点,B项是对原文的错误解读。

因此B项是正确选项。

C项来源于原文: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可以看出王国维的“一重证据”是“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而另“一重证据”由原文前几段可以推出,应该就是“历史文献的记载”。

因此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D项来源于原文最后一段: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因此D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

A项前文已经讨论过,《尚书·盘庚》篇中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它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其可靠性受到很大的质疑,因此仅凭此篇文献是不足以证实商王朝存在的,因此A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B项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一起可以证实商王朝与商王世系的存在,这样看来,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上的新材料,需要二重证据来证明,因此B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C项,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语言研究所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这可能说明当时历史语言研究所已经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非常重要,这些遗存都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因此C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最后来看D项,其实殷墟甲骨文未被发现时,学者们依然可以利用金文、小篆等古文字来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这同样也是一种“凭依”。

因此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它是正确选项。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

关于曾公亮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曾公亮传》,原文有10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阅读材料。

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是文言文作品中的典范之作,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高中毕业生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这种考查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

,命题时的具体做法是,在要求考生断句的一段文字中先预设两处句错误,然后在四个选项中,其中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

本题有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在A、D两项,为“移书”属上以及“他境”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

B项没有错误,应该是正确选项。

A项使“移书诘盗”两个有顺承关系的连续动作被人为割裂,将“移书”属上,从而语义上也就无法说通。

D项由于“他境”属下,使“道悉审”的方向不明,同时又使“夜户不闻”成了“他境”曾公亮所治郑州以外州县的政绩,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明显不符合文意。

C项这两处错误兼而有之。

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用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

A项是关于古代的官制。

古代的宰相往往不止设置一人,如唐宋时期的三省长官都属于宰相,顾名思义,首相则是指宰相中居于首位者。

而从现代政治意义上看,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这是指君主国家内阁首脑。

B项的“建储”的字面意义是确立皇位继承人,“储”就是“储君”。

古代一般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通常嫡长子还会被立为太子。

所以“建储”的含义在一般情况下等同于确立太子。

《谷梁传·隐公四年》范宁注:

“雍曰:

正,谓嫡长也……建储非以私亲,所以定名分。

”D项“契丹”考查的是古代历史知识,契丹是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

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它的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

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

只有C项“有司”,说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这话仍然是对的。

但说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因为决策中枢就不能称为“有司”所以,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

A、B、D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A项的分析概括是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治理镜湖,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

B项的分析概括是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民田产银,有人偷盗,他认为虽然私取禁物有罪,但毕竟不同于强抢民财,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D项的分析概括是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儿子曾孝宽被安排进枢密院。

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

C项的分析概括说曾公亮能够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行文到这里,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问题在于下文又说,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这不符合原文意思。

因为原文“使谕以指意”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派赵滋前往边境地区调解纠纷,而不是另派一个使者与赵滋一同前往。

C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虔”“处之”两处。

“虔”的含义为诚敬、诚心,现代汉语中的许多相关词语也都有类似的意思,如虔敬、虔诚等。

《左传·成公十六年》:

“姓虔卜于先君也。

”“处之”实际是一个动宾词组,“处”在这里是动词,有处理、对待的意思,“之”指代前文必使人主亲临这件事,联系起来可翻译成“做这样的事”。

(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救正”“固宠”二处。

“救正”的含义是匡正;纠正。

宋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下》:

“意甚不平,然不能救正,但令亲戚宽谕贬者而已。

”“固宠”即巩固受宠的地位。

唐王翰《飞燕篇》诗:

“采女不得见,专荣固宠昭阳殿。

”明李贽《答邓明府书》:

“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固宠之私。

”《子华子·晏子问党》:

“至於君之前,固宠而恃便。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试题选用李白的五言古诗《金陵望汉江》为鉴赏材料。

李白诗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

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