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56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熟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熟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熟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熟语.doc

《熟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熟语.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熟语.doc

 熟语

〖要点阐释〗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里,一般词组和语句是临时自由组合的,而各种熟语则是经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即熟语有着结构的凝固性,这可看作是熟语的一个特点。

熟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从定义来看,熟语包括两种不同的结构成分:

“词组”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语句”指谚语和格言。

下面逐一作个简单的介绍与说明。

1.成语的特点和作用为我们所熟知,略去不说。

2.惯用语是口语中表达整体意义的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例如“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等。

结构比成语简单,多为动宾结构,如“扣帽子、开倒车、开夜车”,或者偏正结构,如“替罪羊、拦路虎、糊涂虫、马后炮”。

简明生动,通俗易懂,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

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惯用语大多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抓辫子”——“抓你的辫子”,成语一般不可以拆开来使用。

惯用语大都是“三字格”,多数为贬义。

类似的有:

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导火线、跑龙套等

3.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

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

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

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

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

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类似的有: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4.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

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

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

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

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

类似的有: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一股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都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

但二者又有区别:

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类似的有:

知识就是力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事实胜于雄辩……

〖范例透析〗

【例1】(92·三南)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答案写在括号内)

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

(吹毛求疵)

②“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

(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

(直言无讳/直言不讳/直言无隐)

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例2】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答案写在括号内)

①本想抬举你,你可倒好,赖狗扶不上墙,连这点儿小事也办不成。

(朽木不雕/朽木难雕)

②你不要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你别糊涂油抹了心,打量我不知你府上的事。

(泾渭分明/一清二楚)(鬼迷心窍)

③你可要提防点他这种人,明是一盆水,暗是一把刀,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笑里藏刀/口蜜腹剑)

④我不爱干,也不会干,凭什么牛不吃水强按头,那样会有好结果吗?

(强人所难/强死强活)

【例3】歇后语是带有谜语色彩的两段性语言形式,前段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后一段才是真意所在。

歇后语可分为喻意、谐音两类。

请为下面语句中的歇后语补写作为后段的四字格熟语。

(答案写在括号内)

①他已经二十好几了,做事却总还是“百年松枝,十年芭蕉——(粗枝大叶)”的,真让人放心不下。

②一方面是学校要求去,一方面是家长不让去,我真是“两手进染缸——(左右为难)”。

③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得有这种“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④这样能文能武,既有理论,又能实干的大学生对于我们厂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来多少要多少。

【例4】(97·上海)根据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改换为成语,正确的一组是A

①他爸爸是话剧演员,妈妈是歌唱家,平时常常听到看到,无形中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他也爱好舞台艺术。

②诸葛亮舌战群儒,引古论今,说得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③他知道,以前的许多想法都是像空中虚幻不实的事物,转眼就会消失,以后必须踏实努力。

A.耳濡目染侃侃而谈海市蜃楼 B.潜移默化侃侃而谈空中楼阁

C.耳濡目染滔滔不绝海市蜃楼 D.潜移默化滔滔不绝空中楼阁

〖强化训练〗

下列句子中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A.已经到了这地步,还有什么办法?

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

B.丁是丁,卯是卯,事情都已成定局,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

快走人吧!

C.开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过去的希特勒就是这样。

D.当时你就没看出来,他已经是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否则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美事。

(答案B。

“丁是丁,卯是卯”的意思是形容做事真认真,毫不马虎。

很显然,这里没有理解它的意思,用错了)

2.A.怎么会没有办法呢?

一物降一物,你看他儿子的话他听不听?

他准听。

B.找工作的事嘛,八字没一撇,你能不能让我再想想办法?

我不是不尽力呀!

C.你别看她年纪小,今年只有十六岁,虚岁十七,可是做事倒很认真,一是一,二是二。

D.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说时来运转,就时来运转了,谁不高兴!

(答案D。

“天有不测风云”,是比喻人将会遇到什么糟糕情况无法预知。

这里说时来运转,是好运气来了,这样,再用“天有不测风云”,显然不正确)

3.A.其实,现在也不用着急。

车到山前必有路。

到时候多想想办法,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能找到的。

B.来我们这里办工厂,你放心好了,凡是能开绿灯的地方,政府一定开绿灯,决不会难为你的。

C.作为律师,我郑重告诉你,要他负法律责任,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他已经是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了。

D.对那些喜欢抬轿子的人,做领导的一定要防着点,否则,被抬得晕晕乎乎,就有可能犯错误。

(答案C。

歇后语的重要特点是风趣幽默,用在严肃场合不合适)

4.A.有问题多向他人虚心请教,就一定会有进步的,你也该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

B.走过场是不行的,一定要认真自查后,再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会来检查的。

C.大家不用再吵了,事实胜于雄辩,咱去现场看看,谁对谁非,不是就清楚了吗?

D.上梁不正下梁歪,一把手不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单位的其他领导就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答案A。

“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比喻人多力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