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605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doc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概述

复习目标

1.能够读懂散文:

整体感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归纳主旨。

2.明确考纲要求,了解命题特点、考查形式、考查重点。

3.把握常考题型,学会规范组织答案,不遗漏要点。

4.加强训练,练中参悟、巩固、提高。

文本解读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不够,任何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

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用细读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便自然不在话下了。

(二)整体把握文意、思路层次的方法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

①内容:

文章写了什么?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形式:

文章是怎么写的?

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的《记住回家的路》。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

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总起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思路脉络。

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

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基本思路

一、叙述性散文:

(如2015江苏卷《比邻而居》)

1.特点:

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阅读思路:

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二、抒情性散文:

(如2015北京卷《说起梅花》)

1.特点:

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阅读思路: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三、议论性散文:

(如2015湖北卷《头脑中的旅行》)

1.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阅读思路: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考势观察

命题特点

1.选材方向:

重要作家、温情题材、抒情议论散文。

其一,关注重要作家。

重要作家如老舍、林斤澜、王安忆、迟子建、贾平凹、陆文夫、毕淑敏、张承志、洛夫、冯骥才、梁衡、韩少功、熊召政等,其散文、小说更值得重点关注。

其二,关注温情题材。

一般而言,对生活敏锐思考的散文最值得关注。

选材上,各地试卷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方向,关注这一点尤为重要。

其三,关注抒情议论散文。

毋庸置疑,散文的阅读考查仍是体裁选择上的重点。

但是,散文有写人,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更多的还是议论、抒情。

2012山东卷考查的就是此类散文。

2.重结构、重描写、重句子。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尤其是2012年试题可以看出,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成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

文章组织结构主要指标题的含意,开头部分的作用(第一小节、第二小节,或者其中的一两句话),结尾的作用(最后一段,或者其中的一两句话、某个重要词语),过渡句,情节、波澜的设置等。

艺术手法中的描写,在散文中往往表现为景物,小说中则多表现为人物、场景、细节等。

主要词句主要指那些文章主旨句或者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句子,理解其含意,筛选其包含的信息、赏析其蕴藏的意蕴是常见考查点。

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

从词语出发,体会文意。

3.体验答题的方向性、规范性、准确性。

阅读理解水平高的学生做题不一定得高分,这几乎和写作水平高的学生高考作文不一定得高分一样,因为高考的考查和阅卷有着它的特殊要求。

在阅读理解上,这要求就是“三性”:

方向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方向性主要指审题,这一点通用于所有学科所有试题。

但是,这常常成为高考拉分的重点。

要审好题、把握好答题方向,可以在读题时问问自己:

它要考我什么?

规范性主要指具体答题的规范,这个规范主要是“有问必答,依次作答;先总后分,分点表述”。

这从一些做得好的参考答案上也看得出来。

准确性是答题的最后追求,理解力争到位,不多写不着边际的答案。

为了增加“准确性”,可以利用“多点短句,紧扣主题”的原则。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与阐释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如下规定: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作品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文情并茂。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的“形”主要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写人作品中的材料和结构方式。

“形”和“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思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表现手法是散文的表现形式。

这里所谓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对各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的掌握;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情感表达方式技巧的掌握,以及对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等情景描述方式的掌握等等。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语言比较含蓄且利于发挥的语句,对于表现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的语句,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容易理解错误的修辞性语句等。

所谓“精彩语句”是指文中极有文采、极有思想内涵的语句。

“重要语句”的考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考查词语或短语,有的是分句或整个句子。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就是要善于分析这一类语句在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使用方面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有时也对作品语言风格等做单独赏析。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指具体的人,有时也指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的物。

欣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而作品的内涵,则恰恰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使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价值判断”是指作品本身反映出来的作者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评价尺度。

“审美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赞美,对黑暗邪恶的鞭挞批驳;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等等。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趋向进行客观分析、辩证分析,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一般来说,一篇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一种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折射。

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身就是对学生阅读的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提升。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彼此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

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方面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微观方面是指作者当时的心境(情绪)、影响心境的主客观因素和创作意图等。

创作背景往往是作为解答试题的参照因素体现的,有的题在解答时如果不顾及这一因素,思路就可能走偏。

作者的创作意图指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篇作品,或者说创作作品的用意是什么。

本考点并不是要求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而是要考生结合背景、经历以及作品在当时的影响来解读文学作品。

这就要求考生细心地发现在原文中暗示的背景材料或作者的一些经历,并仔细推测。

要注意选文之后有一些链接,比如作者的生平介绍、当时社会情况的介绍、作品发表之后人们的反响、文章的写作时间等。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本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在阅读鉴赏作品时,能否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解读活动全面、深入而充满智慧,从而多角度地认识作品的不同内蕴,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是考生面对的新的挑战。

《考试大纲》对散文阅读没有专门列出具体要求,但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各层级的全部内容都适用于散文阅读。

应考指南

文体知识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与韵文相对称,将不需押韵,不讲对仗的散体文章(如史传、论说、颂赞、书记等)统称为散文。

随着文学演变发展,又被用来泛指包括小说、游记、传记文学等所有不用韵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则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自由、灵活的抒写作者对现实生活见闻感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短小精悍,取材广泛,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中任何有意义的事物,自由便捷,千姿百态,可以像诗歌那样直接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又不必讲求韵律,能像小说那样叙述事件,塑造形象,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又无需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像戏剧那样表现矛盾冲突,又不要求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还可以像论说文一样说理议论,但不一定适用抽象概念进行推理和论证。

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不拘一格;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采并用。

具有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力。

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2.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述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说理、哲理)散文。

(1)叙述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①记人散文。

记叙人物的散文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周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以前学过的以写人为主的有《藤野先生》、《金岳霖先生》。

②叙事散文。

记叙事迹的散文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寄情于事。

所叙述的事件可大可小,可一件也可多件,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也可以是片断的组接或特定场景的描写。

但一般要侧重选择某一曲折有致、富有情趣和内涵的侧面或场景。

以前学的叙事散文主要有《小桔灯》。

(2)抒情性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

①写景散文。

在写景绘物中融注创作主体的情感,实现情景交融,引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既给人美的享受,又予人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启迪。

好的写景散文融历史、地理、文学价值于一体。

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如《江南的冬景》、《长江三峡》。

②状物散文。

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物(或物件),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或物件)寄寓特定的思想情感。

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白杨礼赞》。

抒情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同一个景、同一件物、同一种状况,由于每个人不同的处境、个性等等,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怀,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因此我们说,散文中的情往往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人格的印记。

散文中的情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的、时代的烙印,社会的发展变化、时代的风云变幻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作者的心态、情感,这也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的。

(3)议论性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渗透,思想的火花,睿智的结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如《听听那冷雨》。

3.散文的特点

(1)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形式灵活自由、变化多端,没有统一固定的格式。

①“章法”散:

行文从容自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无所不可,意到笔随,结构灵活自由。

②“内容”散:

题材很广泛,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历史未来、风土习俗、人文景观、山川流水、日月星辰、人生百态……都可写,不受时空局限,信笔所至,包罗万象。

③“笔法”散:

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夹叙夹议……各呈异彩。

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怎样灵活善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

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另外,这“神”又包含着内在韵味、情趣。

一篇文章总有笼罩全篇的神韵,可清新、隽永、华美、古朴……

例如朱自清的《春》,写到的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孩子等等,本都是常见的事物,但是,一旦融入作者的特殊感悟,一切便现出新的个性和光彩,变得令人神往。

肖乾《枣核》中的几颗枣核,更是平凡微小,但是,由于作者感悟到其中蕴藏的“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就能敷衍成如此感人的文章。

老舍的《小麻雀》写的是一只小麻雀的“‘猫’口余生”的遭遇,却能让我们从中读出社会人生的况味,倘若作者没有那种深刻的感悟,又怎么能够从动物世界里寻找出人生的暗示呢?

(2)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叙述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朱自清的《春》,杨朔的《荔枝蜜》等等;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肖乾的《枣核》,张洁的《挖荠菜》等等;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考点突破

考点一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

复习目标

1.了解“开头句段、过渡句段、结尾句段作用类”的答题思路。

2.了解“梳理文章脉络类”的答题思路。

3.学会组织以上两类题目答案,做到规范答题。

典题探究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

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

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

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

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

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

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

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

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例2(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听朗诵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

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

鲁迅的这篇文章,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

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

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

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

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

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

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

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

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

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

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

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