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62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doc

高中语文期末总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本设问类型:

1.问形象:

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意境、画面)

2.问情感: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作用、效果)

3.问技巧: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4.问语言:

语言风格、炼字、一词(句)统领全篇(诗眼)

一、考查形象

(一)问人物形象:

1、分类:

(1)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2)抒情主人公(作者)形象:

柳永《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漂泊潦倒者形象。

2、依据和角度:

(1)鉴赏依据:

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情节(事情)。

(2)鉴赏角度:

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二)问事物形象:

即咏物诗中托物言志所托之物。

1、鉴赏依据:

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鉴赏角度: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三)问景物形象:

1、鉴赏依据:

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景物特点)。

2、鉴赏角度:

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四)问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氛围特点)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题型小结:

■分析形象型(包括人物、事物、景物):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题范式:

说特点(概括某人/某物/某景是什么特点的人物角色/事物/图画)+作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做描绘分析或概括意象)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词)

□答题范式:

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概括意象)+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遣悲怀

元 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谢公:

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黔娄:

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

最后两句,出语虽然慷慨,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分析形象型)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 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

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

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

E.本词语言平淡,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2)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分析意境型)

二、考查思想情感

高中诗词鉴赏常见题材及其思想感情:

1.咏史怀古——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仰慕英雄、怀才不遇、讽劝当政者、归纳历史规律等

2.赠友送别——离愁别绪、劝勉祝福、坦陈心志、豁达胸襟、别后思念、友谊深厚等

3.山水田园——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厌恶官场黑暗、热爱祖国山河、抒发闲适情调等

4.咏物言志:

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年华消逝的感叹、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讽刺人事、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

5.边塞征战:

赞美塞外风光,渴望建功立业、久居边关的乡愁、厌恶战争、报国无门等

6.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游子思乡、厌恶战争、独居他乡而怀才不遇等

7.爱情怨女——歌颂爱情、闺中念夫、感慨虚度光阴、被弃之怨、深宫失宠、隐喻想受重用和不被重用等。

题型小结:

■分析情感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内涵。

□答题范式:

点情感(根据内容确定情感)+作分析(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评价观点型: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答题范式:

明观点(表明观点)+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形式陈述)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11分)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

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陈克:

南宋词人。

江城:

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齑盐:

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分析情感型)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评价观点型)

三、考查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叫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广义)。

考查表达技巧即问诗歌是用什么方法去写/怎么写的。

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狭义,指写景抒情的特殊手段)、结构技巧四个方面。

如果题干没有限定在哪个方面去回答表达技巧,那么一般从上述前三者去思考,而结构技巧的考查往往放在考查语言的“一词(句)统领全篇型”这个考点上(下述)。

(一)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

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夸张:

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排比: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设问:

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反问:

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用典: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互文:

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分为写人和写景。

写人:

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

写景:

①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注意:

两种以上的感官才算特色)

②立足点:

远近、上下、左右、里外、整体局部等

③典型意象组合:

用蒙太奇手法将若干意象组合起来,如“枯藤老树昏鸦”。

此外,有一些特殊的描写手段,也可归纳到下文的“表现手法”中,如:

④绘画技巧:

白描、渲染、烘托、衬托、工笔描绘、粗笔勾勒、色彩鲜明等

⑤表现手法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以虚写实)、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记人抒情、写事抒情、用典抒情等 

 3、表现手法:

广义的表现手法指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指写景抒情的特殊手段。

主要有:

铺陈其事(赋)、比兴、白描、衬托、对比、虚实相生、以动衬静、抑扬、褒贬、正侧、象征、用典、以小见大、联想想象、以古讽今、怀古伤今、点染、曲笔、以乐写哀等。

(1)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2)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

《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4)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

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动衬静。

 

(5)抑扬,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苏轼的《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7)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

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8)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

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9)虚实: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0)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1)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      

(12)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3)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

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14)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5)虚实结合:

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如李白向往的仙界;2.回忆,如苏轼眼中的赤壁战场;3.设想之境,如柳永想象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诗歌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举例分析。

(四)诗歌结构形式:

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承上启下)、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题型小结: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有何效果?

□答题范式:

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 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伏波:

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翁仲:

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濯缨:

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分析技巧型)

四、考查语言

(一)语言风格:

常见术语:

①清新:

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相关术语:

清新雅致、淡雅自然。

②明快:

语言明白而流畅。

相关术语:

明白晓畅。

③含蓄(委婉):

语言表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相关术语:

含蓄蕴藉、委婉含蓄、朦胧隐晦。

④平淡(质朴、自然):

语言朴实无华,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相关术语:

平实质朴、冲淡自然、多用口语。

⑤绚丽:

语言丰富而有文采。

相关术语:

华美绚丽、绚丽飘逸。

⑥豪放:

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相关术语:

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⑦沉郁:

指情感的浑厚、浓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中蕴含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相关术语:

沉郁顿挫。

⑧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

相关术语:

慷慨悲壮。

⑨缠绵:

诗作婉曲,缠绵细腻。

相关术语:

缠绵哀怨、婉约缠绵。

其他:

简练生动、生动形象、挥洒自如,灵动飘逸等等

2、试题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风格用词: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简洁明快、朴素自然、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委婉缠绵、婉约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幽默诙谐、富丽典雅、沉郁蕴藉、雄奇奔放

■分析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范式:

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问: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赏析。

(6分)(分析语言风格)

(二)炼字型

■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

/某个字可否换成另一个字?

为什么?

□答题范式: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也可以在描图景中一并解释其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 四垂天:

天幕从四面下垂。

六幺:

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

尊:

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

“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B.“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

“拍”字形象地描绘出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表现了春水的生命力。

C.“白发戴花君莫笑”中“白发”泛指老人。

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

D.“六幺催拍盏频传”一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E.“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借醉人的春光和春酒来排解内心的郁闷和不平。

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2)有人认为“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语不当,应该用“荡”字才符合实际情形。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6分)(炼字型)

(三)一词(句)统领全篇型

这种题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回答,内容要结合该句的意思和诗歌的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就是这个词(句)在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等方面的作用。

一般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如下: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呼应标题

2.文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标题或其他地方

3.文末:

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呼应标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一词(句)统领全篇型

□提问方式:

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请赏析某一联的作用。

□答题范式:

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例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