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650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doc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媲美(pì)嫉恨(jí)盛筵(yàn)砭人肌骨(biān)

B.鹰隼(sǔn)抽搐(chù)创伤(chuāng)卓有成效(zhuó)

C.混浊(hún)孱头(càn)未遂(suí)不可估量(liàng)

D.蜷缩(juǎn)掳掠(lǔ)拙劣(zhuō)号呼靡及(háo)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宛如恻隐编纂销声匿迹

B.斑斓顷刻赡养云销雨济

C.暮霭威摄崔嵬明察秋毫

D.缔造沉湎栗洌祸起萧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在世,或多或少会有这样那样的嗜好,但只要“嗜”之有度,“好”之有道,人们尽

可以淡定地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B.我们与其对穿和服拍照现象上纲上线,还不如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因此,大可不必看

见“和服”,胸中就充满义愤填膺。

C.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下无贼》这样一部以小偷为主角的影片上映仅八天就赢得5000多万元的票房,剧组人员个个为此弹冠相庆。

D.险峻的山峰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愿为之奔走,看那奔腾在崇山峡谷之间的飞湍瀑流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山西省质监局宣布,“可口可乐公司含氯软化水混入部分批次饮料产品”情况属实,据此

对可口可乐公司作出停产整改。

B.这个戏曲演员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便接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有股

很浓的书卷气。

C.对那些制假售假的厂家和商家一定要依法制裁,绝不能让那种坑害消费者的恶行任其自由

泛滥,当然,执法者本身更需要有严格的法律制约。

D.朝夕相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矛盾,但一旦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

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

——用了比喻手法指出传统的双重属性,同时,针对人们或把传统视为服装、或把传统视为文物的两种简单化理解,提出批评。

B.“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只是校弦试音,然诗人赞之以“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波涛汹涌,也暗示出接下来的音乐将是琵琶女内心情感的大爆发。

C.“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此处着重借燕子来写人的心理,一是借燕子的飞去抒写女子的敏感,一是借燕子的双飞抒写女子的孤独,通过烘托手法的运用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和心中的孤苦。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作者既实写目击之景,又发挥想象,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传达出远在“彭蠡之滨”和“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富有虚实相应之美。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首创语录之体,以记言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誉。

他把唐代的乐府诗创作推向了高峰,他的《蜀道难》使乐府古题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C.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指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既可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内心活动。

D.“赋”这种文体往往具有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欧阳修的《秋声赋》却不同于上述特点,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文化倾向。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A.首联起句突兀奇绝。

山水、江村,一大一小,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而“尚有村”

传达出的是“斯人已去”的寂寞。

在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前,更加重了“物在人

亡”的惆怅情绪,奠定了全诗悲壮的基调。

B.“紫台”与“青冢”,一个雍容华贵,一个凄凉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朔漠”茫茫,“黄昏”沉沉,笼罩着瑟瑟“青冢”,烘托出了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不由使人觉得“此恨绵绵无绝期”。

C.昭君“出塞和亲”,有人赞其大义,有人叹其清高,有人夸其美貌。

而杜甫却看到了她不幸的根源在于君王的“美恶不分”,并以古讽今,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谴责了君王的昏庸无能。

D.杜甫笔下的王昭君,是一位不幸的心中充满怨恨的女子。

她怨生前不见遇,怨死后不得依,怨小人多险诈,怨君王不赏识。

茫茫六合有多大,她就有多少哀伤,琵琶曲中就有多少怨恨。

8.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A.申之以孝悌之义B.无乃尔是过与

C.求人可使报秦者D.吾属今为之虏也

9.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襟三江而带五湖B.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宁许以负秦曲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10.下列加点字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吴之民方痛心焉是社稷之臣也

B.臣窃以为其人勇士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河东凶亦然

D.是谓天地之义气约为婚姻

11.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

(4分)

一路上,小和尚不时地对老和尚埋怨:

“坐在禅房里念经多舒服,为什么非要千里迢迢里出来化缘呢?

走到江边,小和尚见几条逆水而游的鱼,就开始借题发挥:

“这鱼真傻呀!

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

“!

”老和尚说。

“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适吗?

不是可以享受一种更大的快乐吗?

”小和尚反驳

说。

“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

”老和尚指着漂流在江面上的一片黄叶说:

二、阅读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15分)

神木

李磊

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

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像一个躲得并不严实的人,露出一头蓬乱的头发。

它一直偷偷摸摸地生长在高墙背后,过了上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

如果不是它的根须穿过墙壁伸到祠堂里来,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存在,谁会注意一棵貌不惊人、势不惊心,甚至看上去还有些畏畏缩缩的树呢?

②有人曾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

那是一棵驼背的树,主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蔓没有一条是伸直的,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③我想象那棵树的样子,觉得它挺有意思。

因为它的所有枝桠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力,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

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④我们关注它的那几年里,那树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

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却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这种状态。

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

就当这棵树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⑤那场暴风雨带走了村里很多东西,包括一些草垛、一些老树、老屋,还有一些人。

人们在清理风暴带走了那些物件时,发现祠堂倒了。

我们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

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里,坛口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

于是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墙的背后,而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也许它会越过身边的建筑与树木,成为平原的至高点,成为栋梁之材。

⑥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材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

⑦在重建祠堂时,有人提议将树伐掉,以除后患。

而锯条却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区域时猝然迸断。

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核心区域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⑧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拨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

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了泥土以下。

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在怀中。

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选自《散文》,有删改)

12.我为什么觉得那棵树“挺有意思”?

请概括说明。

(3分)

13.请赏析划线句“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才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

”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3分)

14.文章①②两段对这棵树的外形进行具体详细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4分)

15.本文托物言志,借树喻人,试探究“神木”寄寓了哪些生存智慧。

(5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

“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当国者相见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1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萃于左丞相府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之目独五人之曒曒

C.归而求救国之策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D.以资政殿学士行敛赀财以送其行

18.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授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9.翻译划线句(6分)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三)阅读下面语段,给划线部分断句。

(3分)

20.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四、默写(6分)

21.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舞榭歌台,。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王道之始也。

(5)关山难越,。

(6)丰草绿缛而争茂,。

五、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称职的演员,是那些真正可以使自己融入角色中的人。

人生,就是没有剧本的戏剧,而社会、家庭、学校,甚至是寝室、小组……每处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某一角色,有时还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你是那个称职的演员吗?

请以“我的角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

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B(A盛筵yánC不可估量liángD蜷缩quǎn)

2.A(B云销雨济-云销雨霁C威摄-威慑D栗洌–栗冽)

3.A(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

B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

不能作宾语。

C弹冠相庆,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贬义词,情感色彩不符。

D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语义不符)

4.B(A成分残缺。

应为“作出……的处罚”。

C结构混乱。

“绝不能让……”与“任其……”

是两种不同的句式。

D“这”指代的是前面的行为,不是“见解”,主宾搭配不当。

5.C(是反衬的手法,不是烘托)

6.D(《秋声赋》不但有文赋的特点,也有散文化的倾向)

7.C(有怨恨,有感伤,未必就是刺君)

8.A(状语后置。

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被动句)

9.A(意动用法。

其他为使动用法)

10.D(“社稷”“以为”“娱乐”不是古今异义)

11.①可他们正在享受逆流而上的的快乐呢!

②只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才会随波逐流啊!

12.它的所有枝丫都拥有生长的权力;树自己却没有了树的样子;只要从墙头伸出头来便可以享受充足的阳光雨露,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

(每点1分)

13.采用假设问句(或反问句),(1分)既引发读者的思考,(1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神木以保持低调和平庸来换取长久的安宁的生存选择的肯定(赞同)。

(1分)

14.着意渲染了神木外表的卑微与平庸,(1分)与后文神木的木质缜密、根系浩荡形成对比,(1分)更突出了神木坚韧顽强的内在,(1分)是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写法。

(1分)

15.保持低调和平庸的生存状态,储存巨大的能量和养料,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

(写出1点得2分,写出2点得4分,写出3点得5分)

16.C(主持,处于。

A,授官/清理,B,出使是/行为作为,D,使命/指使)

17.A(介词,在。

B,助词,的/取独,C,连词,就/却,D,介词,凭/连词,来)

18.D(对比的目的,是突显“五人之死”的“曒曒”,而非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19.

(1)国家事态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

(2)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0.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21.

(1)圣人无常师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鄙贱之人(4)养生丧死无憾

(5)谁悲失路之人。

(6)佳木葱茏而可悦

7

用心爱心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