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116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1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湿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毕业论文doc).docx

一、绪论

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最快的产业之一,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生态旅游又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利用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已经成为生态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湿地的研究背景

1.国际上对湿地保护的研究

目前国际社会对湿地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纯保护为主的湿地原生态区运作模式,一种是偏重利用的湿地风景旅游区运作模式。

中国地少人多,后一种模式更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老工业区到城市湿地乐园

英国在湿地保护利用上的一大经验是将城市附近荒废的老工业区改造成为湿地公园。

在建设伦敦湿地中心的过程中,当地人始终抱着这样一个意识:

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这个湿地公园在建成8 年后才对外开放。

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不同的树木,常年栖息和迁徙经过的鸟类达到180多种。

(2)科学管理促进湿地健康发展

在保护好湿地的同时,如何既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开展科研工作?

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是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二是注重寓教于乐,三是合理设计公园设施。

湿地风景区还应成为良好的科研基地。

日本瓢湖湿地保护区多年来一直坚持观测候鸟,从第一只鸟飞来的那天开始,直到最后一只鸟离开,都记录在案。

工作人员还在保护区两公里内设置了大量摄像头,需要时可随时拉近镜头,在不打扰鸟类的同时,方便了科研人员或游客的近距离观察。

(3)在实践中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不打扰小动物是研究和观赏湿地生物的要求之一。

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湿地公园里,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向小孩示意安静,因为旁边的那只小鸟正在睡觉呢。

作为回报,公园也会开辟专门的区域供游客近距离接触湿地动植物。

(4)区域联动共同保护湿地资源

相当一部分湿地资源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区域联动、通力协作就成为保护湿地及其他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斑尾塍鹬的迁徙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每年3月下旬,500多万只斑尾塍鹬都要从南半球的新西兰出发,一刻不停地飞抵北半球的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家的滩涂。

它们在这里停歇约5周后继续飞往美国阿拉斯加繁衍后代,之后再飞回新

毕业论文

西兰。

这趟超过3.5万公里的旅程跨越了22个国家和地区,只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才能使迁徙顺利完成。

为此,澳大利亚、日本每年都会出资召开研讨会,使迁徙沿途的国家交流数据,共享资料。

美国还为一些鸟装上了价值5000美元的小型卫星跟踪装置,并动用了3颗卫星进行全程监测,所得数据无偿提供给这22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

更重要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尽力保护沿途湿地,不轻易开发这些一年可能只被小鸟使用几周的湿地,大家深知一旦路途中的某块湿地受到破坏,这个跨越22个国家和地区的旅程就无法继续了。

2.中国国内对湿地的研究

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增强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许多学者在孜孜不倦研究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河南商丘市旅游协会会员张昌亚(2006)分析了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指出我国湿地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广泛,自然景观类型具有生物多样性、效益综合性的典型特点。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鲁铭,龚胜生(2002)两位学者则是从湿地的旅游特色和旅游价值方面指出了湿地具有的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孙体如、李荣锦(2005)等学者针对江苏湿地资源的特点,从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两个方面指出了其功能。

在直接利用价值方面,湿地有提供水资源和提供湿地产品的功能;在间接利用价值方面,湿地有调节流量、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旅游功能和教育功能。

刘辉,安兴琴,祝红霞 ,韩治泰(2005)和邓龙、常方圆、李久山(2007)等学者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方面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都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湿地的功能,即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丁季华,吴娟娟(2002)则重点研究了湿地的旅游功能,指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具体包括观光、求知、康体、度假四个旅游功能。

刘晓莉(2006)也是从旅游功能方面对湿地生态旅游的功能进行了阐述,他们指出湿地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娱乐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保健康体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

(二)对湿地的基本认识

1.湿地的概念

“湿地”一词是近年对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即:

海洋、湿地与森林中的与水发生关联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最早源自英文wetland, 该词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即wet和land。

wet是潮湿的意思,land是土地,所以“湿地”一词的中文译名是准确的。

过去湿地所含盖的内容比较少,只把它定义为陆地上的生态系统,排水差,大部或全部时间内,有缓慢流动或滞留水渗入土壤中。

随着近年

来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国际学术界已将湿地所包含的内容扩大到与水有关的各类生态系统。

学术上通常把湿地定义为:

无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即为湿地。

简单来说:

湿地就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新定义的湿地生态系统大大扩宽了原来只把沼泽认作湿地的狭窄范围,无论在认定、研究、管理方面都对湿地这一重要生态系统拓宽了道路,为保护和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打下更广阔更深远的科学基础。

2.湿地对人类的意义

湿地被大家称为“地球之肾”。

众所周知:

肾脏是高级动物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体内的水平衡,保持体液酸碱适度,过滤血液和回收养分,可以说肾脏是高级动物及人类的“自来水厂” 和“污水处理厂”,把湿地比喻为肾的确恰如其分。

据专家介绍,湿地还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

湿地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 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

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水资源,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

湿地还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

北京市大量的实验

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湿地又是“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

自然湿地不但是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优良的生存场所,也是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地。

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孕育着2200多种野生植物和1770多种野生动物,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

自然湿地还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许多野生生物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安然生存和繁衍。

二、汉石桥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一)汉石桥湿地的基本情况

1.汉石桥湿地的位置

汉石桥湿地是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镇域西南,距北京主城区约35 km,保护区总面积为1 900hm,核心区1

63.5hm,缓冲区12.1hm,试验区1724.4hm,是以保护水生和陆栖野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

2.汉石桥湿地的生态资源

汉石桥湿地虽是由滞洪水库淤积演化而来,其实际形态则接近于自然湿地中的沼泽湿地。

由于近年来水量不足沼泽化特征愈发明显,大量芦苇、香蒲、水葱等湿地植物大量生长,为水禽的栖息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汉石桥湿

地成为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集中表现为高度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和鸟类物种。

植物种类有69科、191属、292种。

陆生哺乳动物5目8科12种鸟类14目46科153种两栖爬行类4目6科10种鱼类5目10科19种,另外有昆虫12目61科近百种。

其中水乌7目15科64种占全国271种水乌的23.62%占北京地区水乌总种数的53.78%,保护区有众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国家l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ll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全部为鸟类。

(二)汉石桥湿地的开发保护现状

受历史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汉石桥湿地的开发工作相对滞后,但是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关注,汉石桥湿地的开发工作也开展起来。

1.实施汉石桥湿地水质改善工程

汉石桥湿地从1958年水库建成到1998年一直保存完好,1999年本地区连续大旱,地下水源得不到有效的补给,水面逐渐缩小,使旱生植物不断侵入,湿地退化,面积缩小,大量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湿地,湿地内的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为此,湿地相关部门选择了与湿地发展相协调的污水处理工艺,收集湿地周边区域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进行资源化处理,再引入湿地进行补水,有效地缓解了湿地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2.对汇入保护区核心区的河道实施河道整治工程

汇入保护区内湖的河道包括蔡家河在内共有7条,河道两侧边坡均为土岸,坡岸高低不平,河道里杂草丛生,河岸线不平整,淤积情况严重,致使雨季时雨洪水不能顺利排入湿地进行有效补水。

为此,相关部门充分收集当地雨洪资源,发挥雨水的天然功效,缓解湿地水源补给短缺,水面减小,湿地退化问题,提高湿地作为水库的蓄洪抗旱能力、避免河道淤积,改善水环境。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

3.进行湿地植物复状和湿地恢复工程

湿地树木、水生及湿生植物苗木长势较差,其中芦苇、香蒲、荷花等需进行及时复状和恢复,周边植物群落配置的物种丰富性不够,特别是适合湿地生长、兼顾景观和生态效果的植被更是少之又少,急需进行植被恢复,丰富物种多样性。

面对这个严重的问题,湿地相关部门进行湿地植物复状和湿地恢复工程。

保护湿地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修复清雅秀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恢复和增强湿地的生态功能,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为首都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进行生态堤及库岸线设计,丰富景观层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

一个重要方面。

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避免池水漫溢,这种做法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破坏了自然。

有些设计在岸边铺以大片的草坪.这种做法只是从绿化的目的出发,没有考虑生态与环境的作用。

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管理,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冲刷后又流入水体,造成了人为的水体污染。

因此,汉石桥湿地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设计时,慎重考虑,采用科学的设计手法,用水体岸线自然升起湿地基质(土壤、沙砾等)代替人工砌筑.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

这样可以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

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

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为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构建坚实的基础。

5.在核心区外围建立水生和陆地之间的植被缓冲带

汉石桥湿地核心区与外界无隔离设施,紧邻核心区的环湖路外侧即为村庄和田地,周边居民和车辆穿行保护区没有阻拦,湿地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者利用植物自身所具有的隔音降噪,阻隔外界干扰的功能,建立植被缓冲带,并在植被缓冲带外围建设一个狭长的,线状的水体植被过渡带。

缓冲带保存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拥有独特的生态功能。

三、汉石桥湿地保护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对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分析。

(一) 汉石桥湿地保护区的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

一般包含四个基本点:

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客体属性、保护需要。

(1)汉石桥湿地的植被资源

汉石桥湿地的植被以湿生或水生植被为主,植被组成成分较丰富,己知的植物群落为34种,已经鉴定的植物种类为246种。

良好的植被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了适宜的取食及栖息场所。

汉石桥湿地半荒野型的芦苇沼泽景观、众多的植物群落和丰富的鸟类资源在北京近郊无疑是一种非常珍稀的旅游资源,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

曾有“京东大芦荡”、京郊“小白洋淀”的别称。

(2)汉石桥湿地的鸟类资源

汉石桥湿地的鸟类己记录种数为140种(截止到2005年5月),估计不会少于15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北京市一、二级以上保护鸟类60余种。

其中不乏黑鹤、大天鹅、白枕鹤、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和多种猛禽。

(3)汉石桥湿地的自然景观资源

作为北京近郊最大的半荒野型芦苇湿地,湿地的自然景观对游客最具吸引力。

湿地的最大吸力在于湿地是由水、植物、动物、光线、地形等多种生态因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景观。

并且,这些景观随时段、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4)汉石桥湿地的人文旅游资源

杨镇湿地原为北京平原中的一个天然低洼沼泽地,史上有“京东白洋淀”之称,50年代被人工修建为防洪缓洪型水库,98年以后由于北京连年干早,才演变成为如今的集鱼塘,农田,耕地,果园于一体的半荒野型芦苇荡和近郊平原湿地。

因此,杨镇湿地除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外,还具有较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如平原水库遗迹、农田景观、果园景观及当地勤劳的农民用湿地的芦苇、香蒲作原料编织的各种苇席、蒲席、蒲垫、芦苇工艺画等。

2.区位条件优越

杨镇湿地保护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郊顺义区境内,距北京市主城区35公里,距首都机场航空港15公里,有顺平路、杨木路从旁边穿过,交通十分便捷发达。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城市繁华,人口众多。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繁华的城区,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且看厌了众多的人造风景,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自然成了北京多数市民游玩、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同时,作为北京市最大的芦苇湿地,具有唯一性。

因此,杨镇湿地保护区由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3.旅游系统较完善、互补性强

汉石桥湿地保护区位于北京的东北面,其周围有着诸多发达的互补性强的旅游景区。

近的有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是北京市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距离湿地不到30分钟的车程;顺鑫度假村、潮白温泉、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乡村赛马场、绿色度假村及众多的观光采摘园、等都离湿地保护区不远(车程30分钟以内),这些项目繁多、类型丰富、层次齐全的旅游景区互补性强,其叠加效应显著,对北京市区的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杨镇湿地保护区可以充分利用其周围景区已经形成的旅游线路、基础旅游及旅游市场影响力,进行资源的联合开发或者依托并拓展已有的旅游线路为旅游开发服务。

(二) 汉石桥湿地保护区的劣势

1.开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模小,可开发项目不多

由于处于郊区农业区中,湿地保护区的面积相对较小(规划总面积1615公

顷),但现在实际的湿地面积只有200多公顷。

因此,可供开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模小,可开发的项目也不多。

因此,在湿地的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小而精、专而强的原则。

并严格做好相关的保护规划。

2.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

湿地目前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太少,如观鸟台要至少3个(目前就1个)、解说系统必须尽快完善(目前只有稀少的几块观鸟解说牌)、游客接待中心、湿地之窗展览馆、游船等应尽快完善,还要培训一定数量的导游等。

3.水资源紧缺

北京作为一个缺水严重的城市,水资源一向紧缺,生物资源保护难度较大。

而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持、湿地生物资源的保护等更是离不开水。

因此,地保护区要维持湿地的现状、维持湿地的生态系统及开展湿地水上旅游项目等,必须先解决湿地的供水问题。

4.知名度低

湿地保护区以前给人的印象只是京东大芦荡而已,并且知道的人不多,仅局限于附近的村民及部分与湿地有关的工作人员等。

因此,要发展杨镇湿地的生态旅游业,扩大其的社会知名度非常重要。

(三) 汉石桥湿地保护区的机遇

生态旅游者向往的地方一般是未受破坏的迷人的自然环境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定居地。

杨镇湿地保护区作为北京近郊的半荒野型芦苇湿地,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观。

因此,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于杨镇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难

得的机遇。

随着北京市2008奥运申办的成功,新北京的建设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为建设目标。

而按照国际标准,这一目标的宜居城市建设必须有一定面积比例的湿地及保护区。

而北京的湿地面积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北京市从2004年起已经在大力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建设。

这无疑可以给杨镇湿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也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空间。

(四) 汉石桥湿地保护区的挑战

生态旅游在我国还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业还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如生态旅游行为和态度给当地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造成的冲击问题还远未解决。

任何旅游开发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生态旅游也不例外。

尽管生态旅游力图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但若不按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轻微环境的负面影响的积累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另外,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以观光性为主的旅游

资源的竞争所面临的挑战、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和经济发展观念和政策的挑战等。

四、汉石桥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一)汉石桥湿地的可持续开发原则

1.保护优先级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湿地生态系统又是脆弱的,极易受到人为的破坏。

所以,汉石桥湿地旅游开发要强调保护优先的原则,以保护湿地生态类型和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为主要目标,在优先划定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再于合适的区域适度地开展旅游活动,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平衡的目的。

2.适度利用原则

汉石桥湿地本身具有动态平衡的能力,对外界的干扰在一定程度和阀值范围内具有自动适应和自动调控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极为有限,一旦对湿地的利用超过某一限度必然造成其永久性破坏。

对湿地的利用必须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要根据湿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点,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地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使资源在永续利用中产生持续的效益。

3.系统优化原则

汉石桥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复杂,各部分之间按一定规律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出整体功能作用。

由于自然的干扰和人为的破坏,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的失衡,最终导致湿地的破坏,因而在湿地旅游开发中,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采取适当的生态管理手段调控系统,使湿地生态系统朝着平衡稳定的方向发展。

对于已受破坏的湿地,在旅游开发中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其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最终恢复汉石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4.综合效益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到生态持续良好,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汉石桥湿地资源旅游开发既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就必须以生态效益为主导,使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以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二)汉石桥湿地旅游可持续开发策略

1.确立以保护为主的开发理念,处理好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湿地资源是湿地旅游的基础。

汉石桥湿地的旅游开发应坚持上述4项可持续旅游开发原则,在资源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合理地利用,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后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树立保护优先的开发理念,协调好各利

益团体的关系,既要反对为了旅游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也不主张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忽略经济发展,而是以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在湿地旅游开发中,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处理好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科学的规划方法

汉石桥湿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类型多样,在开发中应在全面开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这不仅是湿地资源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对可以开展游览活动的区域进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适度建设,科学地配置旅游线路和景点,所有的旅游设施建设均要服从生态保护要求,尽量不对环境造成大的影响,严格控制设施的规模、地点、数量,并在造型、色彩、材料上与环境协调。

要避免为了追求旅游经济效益过多地进行破坏环境的人造景观建设,导致资源的永久性破坏。

3.合理的管理体制

汉石桥湿地旅游管理体制的建立对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维持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湿地旅游管理中涉及的部门广,牵涉到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湿地的拥有者、管理者、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各个方面。

为了对湿地旅游开发实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协调好各部门、各利益相关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建立一个具有决策能力的管理机构,组织各方团结协作,按既订的统一目标,共同参与管理工作。

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如果旅游管理机构地位低、缺乏权威性,无法协调其他部门的关系,会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宏观管理失控,资源开发无序的现象,使湿地资源遭到破坏性开发或由于旅游开发中的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

4.有效地管理措施

湿地旅游管理就是在统一规划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自然和人为损坏湿地的活动,达到既满足人类经济发展对湿地资源的需要又不超出汉石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阀值的目的。

有效的管理措施要求做到以下3点:

(1)加强旅游开发建设与旅游服务的管理,禁止破坏性开发和非生态化服务。

应为游客提供绿色食品和环保旅游产品提倡自行车交通或步行游览,尽量减少机动交通。

(2)进行容量分析,控制游客数量。

为了保证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湿地的利用必须适度、合理。

因此,要对湿地及其各个分区进行资源分析和旅游生态影响评价,科学确定湿地旅游区的总容量和区内不同地段的容量,根据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分布,以免造成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3)加强游客行为管理。

游客的不恰当行为是造成湿地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制订相关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可以有效地制止游客破坏环境的

行为发生,而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游客素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是更为有效、也更具人性化的管理措施。

5.积极的公众参与

汉石桥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积极的参与,它不仅要求公众参与湿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更需要公众在湿地利用过程中追求效率与公平。

因此,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包括以下4方面的内容:

(1)通过宣传与教育树立公众爱护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环境的环保观念,并鼓励已接受教育的公众将这种观念向更多的旅游者传播。

在我国,利用“世界湿地日”进行保护湿地的宣传以及在中小学教材中加入湿地保护有关内容等宣传教育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事实证明,只有建立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才能有效地改善和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真正实现汉石桥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鼓励公众自觉实行有利于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为,让所有管理者和旅游者都能真正理解生态旅游方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保护汉石桥湿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做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采取文明的生态旅游行为,以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3)考虑当代各群体的利益及后代的权益,体现汉石桥湿地旅游开发的公平原则。

只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效益,并为他们带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开发才能得到社区居民的不断支持,也只有考虑了后代人需求的开发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4)加强公众的监督作用,及时的阻止破坏湿地的行为。

6.健全的法规保障

为了有效的保护汉石桥湿地,必须用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