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秋夜长》赏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78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籍《秋夜长》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张籍《秋夜长》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张籍《秋夜长》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籍《秋夜长》赏析.doc

《张籍《秋夜长》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籍《秋夜长》赏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籍《秋夜长》赏析.doc

张籍《秋夜长》赏析

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王文辉2016/10/7

诗歌原文:

秋夜长

张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赏析:

这首诗歌写遥夜之孤独。

开头两句“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借景抒情,借秋夜之景写自己孤独寂寞难眠。

秋夜的天色如水一般清澈,漫漫长夜还没有天明。

天上的银河的东西方向呈现着一片月色之光。

夜未央,谓夜深还未到天明。

“未央”一词最早见于《诗·小雅·庭燎》,那是一首歌颂周宣王早起将要视朝的诗歌。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

“夜如何其?

夜未央。

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

夜未艾。

庭燎晰晰。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

夜乡晨。

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诗句的开头“夜如何其?

夜未央。

”整句话一问一答,大意是周宣王询问身边的人,“现在夜里到什么时候了?

”回答:

“长夜漫漫天未亮。

”“未央”意思是“未尽”、“不尽”。

西汉王朝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以“未央”命名,其用意是和秦嬴政将自己称“始皇”,以便“传之万世”的愿望相一致的。

汉代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

“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

“未央”就是未尽,未止的意思。

天汉,古时指银河。

漫漫长夜,诗人无眠,独自遥望天上的月色,因孤独寂寞而不能入眠,亦因孤独寂寞而望月还远。

承接两句“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把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结合起来了。

“愁人不寐畏枕席”直接抒发出作者心中的愁苦,而“暗虫唧唧绕我傍”写秋夜虫鸣更增添了内心的愁苦。

人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是很难听到家里的一些小虫的叫声的,所以你很难想象出家里的蟑螂的叫声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就像你在一般的情况下听不到自己的呼吸的声音一样。

而在这寂静的秋夜,夜深人静之时,作者就能够独特的感受到“暗虫唧唧绕我傍”,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深夜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呼吸的声音一样。

“愁人不寐畏枕席”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因为“畏枕席”而“愁苦不寐”,很明显,“畏枕席”不是作者“愁苦不寐”的原因,这句话只是作者愁苦至深之时的“痴语”。

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不仅要求情感真实,而且要求情感强烈。

一往情深,强烈的感情变成为一种痴情,所谓情真之极,转而成痴。

这种痴情表现在具体的诗歌里,常常违背常理,不可用生活中的道理来解释,却可达到更为动人的艺术效果,正如袁枚所说的“诗情愈痴愈妙”。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月对人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但为什么偏在人们别离时独自圆满?

这不是问得极无道理吗?

月亮的阴晴圆缺自有它的运行规律,它哪里会故意与人作对?

但正是在这无理的“痴语”中见出苏轼对人间世事的深刻总结以及对人生、宇宙的深情追问和终极关怀。

“畏枕席”正是类似的“痴语”。

五六句,诗歌在内容方面,由室内观察由转向室外活动。

在表现形式上,对诗歌的押韵也进行了转换。

看来,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尽管在诗句的数量上有八句。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在字面上是很好理解的,如果倒过来就更好理解了:

起看北斗天未明,荒城为村无更声。

我从床上爬起来,走到室外,呆呆地看着北斗星,天却一直不肯放明。

这所偏僻的小城就像山村一样,连巡夜打更的声音都没有。

荒凉偏僻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许根本就没有巡夜打更的必要。

结尾两句借景抒情。

“白露满田”写作者的视觉感受,作者借助月光能够看到秋深露重,这是秋天的下半夜气温继续下降之后的结果。

“风袅袅”写作者的触觉感受,作者的身体明显感受到寒风袅袅,尽管风细细,毕竟是秋夜,所以依然寒气逼人。

“千声万声鹖鸟鸣”,写鹖鸟千声万声不停地鸣叫以求得天明。

鹖(hé)鸟,古书上说的一种善斗的鸟。

即鹖旦。

亦作“鹖鴠”,即寒号虫。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鶡旦不鸣。

”郑玄注:

“鶡旦,求旦之鸟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寒号虫》。

﹝释名﹞引郭璞曰“鹖鴠,夜鸣求旦之鸟。

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鸣叫,故曰寒号。

作者借鹖鸟千声万声以求得天明,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在寒夜盼望天明的心理。

也许只有天明,才能够通过其他活动或者做一些事情去暂时摆脱自己的此时孤独寂寞难眠的愁苦。

这首诗在诗文中没有交代自己孤独寂寞难眠的任何客观原因,不便妄加猜测,只能通过诗文本身坐着的一系列活动,去把握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歌的开头写到了月色,也许作者在思念自己的亲人;诗歌的中间写到了“荒城为村无更声”,说明作者身处偏僻之地。

如果把这首诗理解为独在异乡思亲之作也未尝不可,只是,对是个感情的把握依然要放在对诗人自身的孤独寂寞之上。

附:

1: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卷第一百一十在韩愈的传记后面附了张籍的传记,然而只是下面这一点简短的100来个文字:

张籍者,贞元中登进士第。

性诡激,能为古体诗,有警策之句传于时。

调补太常寺太祝,转国子助教、秘书郎。

以诗名当代,公卿裴度、令狐楚,才名如白居易、元稹,皆与之游,而韩愈尤重之。

累授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转水部郎中,卒。

世谓之张水部云。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韩愈传中附录了关于张籍的一些文字:

张籍者,字文昌,和州乌江人。

第进士,为太常寺太祝。

久次,迁秘书郎。

愈荐为国子博士。

历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

当时有名士皆与游,而愈贤重之。

籍性狷直,尝责愈喜博褭及为驳杂之说,论议好胜人,其排释老不能著书若孟轲、扬雄以垂世者。

愈最后答书曰:

吾子不以愈无似,意欲推之纳诸圣贤之域,拂其邪心,增其所未高。

谓愈之质有可以至于道者,浚其源,道其所归,溉其根,将食其实。

此盛德之所辞让,况于愈者哉?

抑其中有宜复者,故不可遂已。

昔者圣人之作《春秋》也,既深其文辞矣,然犹不敢公传道之,口授弟子,至于后世,其书出焉。

其所以虑患之道,微也。

今夫二氏之所宗而事之者,下及公卿辅相,吾岂敢昌言排之哉?

择其可语者诲之,犹时与吾悖,其声哓哓。

若遂成其书,则见而怒之者必多矣,必且以我为狂为惑。

其身之不能恤,书于何有?

夫子,圣人也,而曰:

“自吾得子路,而恶声不入于耳。

”其余辅而相者周天下,犹且绝粮于陈,畏于匡,毁于叔孙,奔走于齐、鲁、宋、卫之郊。

其道虽尊,其穷亦至矣。

赖其徒相与守之,卒有立于天下。

向使独言之而独书之,其存也可冀乎?

今夫二氏行乎中土也,盖六百年有余矣。

其植根固,其流波漫,非可以朝令而夕禁也。

自文王没,武王、周公、成、康相与守之,礼乐皆在,及乎夫子未久也,自夫子而至乎孟子未久也,自孟子而至乎扬雄亦未久也。

然犹其勤若此,其困若此,而后能有所立,吾岂可易而为之哉?

其为也易,则其传也不远,故余所以不敢也。

然观古人,得其时,行其道,则无所为书。

为书者,皆所为不行乎今,而行乎后世者也。

今吾之得吾志、失吾志未可知,则俟五十、六十为之,未失也。

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

其行道,其为书,其化今,其传后,必有在矣。

吾子其何遽戚戚于吾所为哉?

  前书谓吾与人论不能下气,若好胜者。

虽诚有之,抑非好己胜也,好己之道胜也。

非好己之道胜也,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之道。

传者若不胜,则无所为道,吾岂敢避是名哉!

夫子之言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

”如愚则其与众人辩也有矣。

驳杂之讥,前书尽之,吾子其复之。

昔者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记》曰:

“张而不弛,文武不为也。

”恶害于道哉?

吾子其未之思乎?

籍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

仕终国子司业。

如果除掉韩愈的答书,介绍张籍的文字比《旧唐书》中多不了几个。

附录2:

张籍《秋夜长》赏析

张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8.“愁人不寐畏枕席”中的“畏”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赏析。

(5分)

【参考答案】8(5分):

一个“畏”字,表现了诗人的愁苦无奈(1分)。

诗人愁苦难以入眠,既想睡去又辗转难眠,只听“暗虫唧唧绕我傍”更加难眠(2分),塑造了一个因为寂寞愁苦而辗转难眠的诗人形象(2分)。

9.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9(6分):

本诗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

诗人通过对秋夜天光月色、荒城田野、虫声鸟鸣的描绘(1分),营造了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1分),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愁苦心情(2分)。

(如果答“衬托”或“寓情于景”,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