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94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必修.doc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必修五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论文

【单元解读】

一.高考目标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单元复习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

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

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平面布置

(二),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三),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四),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六),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特征的典型形象;色彩(七),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作为生物的社会》

(1)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是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

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宇宙的未来》

(1)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

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

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

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

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2)怎样理解本文的一些相关论述?

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

这些知识和讲演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代,讲演的内容就会显得抽象和单薄。

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反衬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如,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如,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

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突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3)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

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

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话:

“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兼有讽刺与幽默,表达了对宇宙未来命运判断的审慎态度。

三、高考备考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近十年的高考在这一板块的命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表现为“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模式。

尽管高考命题对这一模式可能会进行改革,“自然科学类文章(或社会科学类文章)+文学作品”将是今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趋势,但只要“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这一基本要求不变,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复习就仍是我们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

但据近几年高考复习的效果看,考生们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解答呈现出两极对立的态势:

一方是部分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得满分,一方是部分学生始终不得要领,茫茫然不知所措。

这种情况就表明,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复习的“软肋”,只要复习得当,便能收到相当好的效果。

下面就谈谈对自然科学类文章复习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高中生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障碍原因剖析

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背景知识单薄。

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不外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内容,但高中生在这些方面掌握的只是来自课本的最为基础的知识,而就是这些少得可怜的知识,有不少是陈旧、过时的理论观点。

以这样的仅有的且有过时嫌疑的知识为背景来理解当前最新最前沿的自然科学内容,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逻辑学知识缺乏。

自然科学类文章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其中有许多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命题者也很喜欢从形式逻辑方面入手,对文章内容进行似是而非的转换。

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逻辑学的专门知识,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就失去了驾驭能力,茫然不知所措了。

第三是心理障碍。

由于知识准备的不足,使得学生在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对新知识新内容一无所知,难以理解,形成心理恐惧。

而在解答时又无法明辨是非,无从下手,丧失了最根本的信心。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的心理障碍。

这心理障碍又反过来使学生在阅读时缺乏兴趣和信心,最终自暴自弃,敷衍了事。

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复习的几点做法

1.明确“从语言角度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指导思想。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张伟明在《2001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修订的几点说明》中讲: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三种,一种是阅读文学作品,有娱乐、鉴赏和陶冶情操的目的;一种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阅读,目的在于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一种是研究性阅读,比如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等。

第三种主要是学者们阅读的方式,不是青年学生主攻的方向,高考中不涉及。

”高中生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显然是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研究性阅读,而只是一种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

信息的载体是语言。

所以,只要把握好语言,就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信息了。

至于这信息本身具有怎样的尖端性和艰深性,就不是我们阅读理解的任务了。

我想,这也应该是高考考查的初衷吧。

进入高三复习,师生都应该明确这一指导思想,即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不过是高考考查语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手段之一。

我们只要从语言角度去阅读,体现出自己应有的能力就行了。

2.研究考试说明,明确阅读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并没有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列出单独的要求。

但根据历年的高考,一般对其要求只涉及“理解”这一层次所要求的三项内容,即: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至于其他的更高要求,历年的高考尚未涉及。

因此,“理解”是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核心所在。

据此,我们应该在“理解”这一层面上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对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一点而言,要求学生做到:

①自觉联系中学所学到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其实都已经无意思地联系了已知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章,但在解题时,如果能“自觉联系”,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仔细辨析词语指称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问题。

范围、数量、程度等,从判断的层面讲,都属于“量”的范畴。

而“量”的表述的准确性正是命题者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这在后文将要详述)。

③善于辨析文章中一些词语的常用义、语境义和特指义。

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往往是一个的“概念”,与常用义有很大区别。

对于“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它包括了简单的单句、复句以及较复杂的句群,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

①概括句子的主干。

自然科学类文章为了表达的准确性,往往会有很多的限制性的定语和状语,在理解句子时就要删繁就简,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

②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

通过语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句意的重点。

③辨析句子间的关系。

句子间的关系涉及到许多简单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承接关系等等,正确辨析这些关系是准确理解文章的必要手段。

3.了解命题特征,规范解题方法。

深入了解命题特征,可以帮助把握解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面对题目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尴尬。

北京十二中特级教师王俊明老师在《科技文阅读要领》(《中国考试》2001年第1期)一文中讲:

“科技文的新知识、新信息是通过概念、判断传达出来的;为了说明自己的结论,还常常要运用推理……近年来高考对科技文阅读的考查,基本上是着眼于这三点,并且通常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以选择题进行。

特别值得注意的四,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读者的理解能力。

依据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命题特征,我们再总结一些常用的有效的解题方法,无疑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最主要的解题方法,或者说事解题原则,就事要“以文解题”,即要精读原文的有关内容,然后与选项作仔细的比较,从概念、判断、推理等角度,看选项在转述原文的信息的过程中是否有与原信息不符的地方。

这应该事大多数人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

此外,还应该善于“以理解题”,即要自觉联系我们的已知的背景知识,及一般常识,直接从选项中发现谬误。

总之,只要克服畏惧的心理,仔细、深入地分析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命题特征,把握住其中特有的规律,再辅以必要的解题方法,面对这一部分题目时你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

1、《中国建筑的特征》

轴zhóu线砖石墁màn地帷wéi幕额枋fāng厢xiāng房水榭xiè屋檩lǐn框kuàng架接榫sǔn

2、《作为生物的社会》

鳟zūn鱼衔xián起霎shà时间迄qì今毗pí邻梗gěng节拱券xuàn纤xiān维

3、《宇宙的未来》

坍tān缩耶稣sū逾yú越恍huǎng惚溢yì出关隘ài沮jǔ丧迄qì今膨胀zhàng混hùn沌dùn模棱léng两可臭名昭zhāo著尴gān尬gà

二、字形

1、 《中国建筑的特征》

缅甸发掘石墁一副横梁帷幕柁墩框架椽子额枋檩妨碍混凝土斗拱接榫屋檐穹窿如翚斯飞蚂蚱屋脊瓦当切削戗兽拘束纯粹点缀凯旋琉璃

2、《作为生物的社会》

乱窜鳟鱼钓线钉住巢穴糟糕苦口婆心蚜虫家畜惊扰迷惑搜寻衔起拱券霎时毗邻合拢天衣无缝释放骚动激奋蜂窠黏菌疏远聚集融合迟缓富丽堂皇梗节雄心勃勃鲱鱼协调贮存简洁锯齿微薄编辑通缉作揖逻辑

3、《宇宙的未来》

山隙溢出精神恍惚咒语模棱两可臭名昭著忽视捍卫狭隘拯救崩溃陷落尴尬百思不解无声无息坍缩呈现混沌逾越膨胀辐射谦和沮丧泄漏逃逸不可思议爆炸诘问倚重暴涨赌注万无一失

三、词语

1、《中国建筑的特征》

结晶:

比喻珍贵的成果。

承托:

承受托付。

妨碍:

做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文法:

语法。

体系:

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帷幕:

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2、《作为生物的社会》

培植:

①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等)。

②培养(人才);扶植(势力)使壮大。

苦口婆心:

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

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求劝告。

迄今:

到现在。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蹩脚:

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微薄:

微小单薄;数量少。

毗邻:

(地方)毗连。

叫绝:

称赞事物好到极点。

3、《宇宙的未来》

模棱两可:

(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

臭名昭著:

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昭著:

明白显著。

感恩戴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有时含有讽刺意味)。

戴:

尊敬,推崇。

微不足道: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混沌:

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四、文学常识

1、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3、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

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

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

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

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

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

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

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

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精题精练】

1.(2010·全国卷Ⅰ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

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

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

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

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

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5.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

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