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2043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不断检验反省自己。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楚坏王贪婪并且信任张仪,于是与齐断绝往来。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古人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

注意:

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范围上更进一层。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

(强调一点,古汉语中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不要求区分,所以递进关系译成“并且”是可以的)

6、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可译为“地”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表示动作的频率)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②吾恂恂而起(表示动作的状态)(《捕蛇者说》)--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

③喟然而叹(气)。

(表示动作的状态)--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喟然形容叹气的样子。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

“你是干什么的?

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所以”

①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因而只能这样做。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

--阻抑它的生机,拿这样的病梅来谋求高价,因而江苏、浙江的梅花都病残了。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8、表示目的关系,可翻译为“目的是”,“来”,“用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来等待将军的驾临。

(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你们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你们)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帐的。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这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③余知而无罪也。

--我知道你没罪

作代词,“这样”: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固定词组】

【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这样但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然的时运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罢了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②三月而后成。

(《逍遥游》)--起码得三个月才行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我虽是愚人,也知道那是不行的,何况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后来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不久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不久从井中打捞上来尸体,(那些人)才转怒为悲,开始哭天抢地,伤心欲绝

3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

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大王拿着什么过来?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一有朝一日您(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在这里从早到晚听到的是什么事物的声音?

是杜鹃声声啼血,猿猴声声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快乐呢?

③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为什么不解除军队,向他投降呢?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肉食者)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④长夜沾湿何由彻。

--在这样漫长的夜晚,湿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青泥岭上多么曲折,百步九折绕山峦。

(三)何:

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那士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他们使别人感到受侮辱、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本来怎么样呢?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刘邦大吃一惊,说:

“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如同泥沙呢?

...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万一有朝一日您(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不去做和没有能力做到,这两种情形凭什么来区别呢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奏乐呢

④君何以知燕王?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焦母对仲卿说:

“(你)怎能这样没见识!

[何异、何异于]有什么不同。

例:

何异以孤羊投狼群?

[何其]多么。

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则]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

陵迟故也。

[何……为]还(做某件事)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如……何、奈……何]将……怎么办呢。

例: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三、【乎】

(一).在句子末尾人们要表示出说话的语气——语气助词,表达话语的多种语气

1、用于句尾,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有权利高贵的人,都是生来就有的吗?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然而在豫州败仗后,怎么能顶得住此次劫难呢?

2、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

“孩子冷吗?

想吃东西吗?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3、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①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唉!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②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长剑啊,咱们回去吧!

我们连车都没有。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

4、用于句尾,表示揣度或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圣明的原因,愚人愚蠢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如果真的这样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应该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

④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二)、用于句中停顿处,可不译

①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狱中杂记》)

--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三).用于句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1、相当于“于”。

表时间、地点、范围:

在,在……时候,在……方面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

--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已经死在后面了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于)

--原是作者的本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间风景。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

乎"

在;

后一个"

比。

---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④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在)--到处乱叫狂喊,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

2、表比较,译为“比”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与妻书》)--因为我比你年长一天...

3、表动作对象,对、对于。

①如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我又怎么能把怨恨加到今世之人上呢?

②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我曾经怀疑过这件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

④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也就不必奇怪他们将天下据为私有了。

(四).形容词词尾,表示性状,可以翻译为“……的样子”

①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恢恢:

宽广;

游刃:

运转的刀刃。

--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前进时)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四、【乃】

1.代词,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

不能作宾语

①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现在将要发兵,你肯跟随我吗?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你千万不要忘记了你的父亲未了的心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

③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我侯赢不过是一个夷门看守。

4.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相当于“才”“这才”“就”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老虎)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估计我达到军营中,您才进去。

5.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相当于“却”“竟然”"

反而"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竟然)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6.副词,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相当于“只”“仅”“仅仅”“只是”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乃尔】如此、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如今您竟然教导我推举贤士,恐怕与我的内心想法有冲突吧?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怕他撞坏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说》)--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代传下来的从师风尚。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深).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孔雀东南飞》)——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些”“那里”

①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如今曹操占领了荆州,并且拥有那块区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③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一个姓蒋的人,专有这捕蛇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

指南录>

后序》)(其:

这)--现在还保存着这些底稿,不忍心废弃。

6.指示代词,表示"

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在乱石中间选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揣测、反问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千万”、“一定”、“多么”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可要)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④汝其勿悲(《与妻书》)--你可不要悲伤啊!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如果真的这样爱好音乐,那么齐国或许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③意者,堂下其有憎臣者乎?

--推测起来,大概是堂下诸人中有怀恨我的吧!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蹇叔哭师》)——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么?

还是真的不善于发现千里马呢?

②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唉!

是真的这样呢?

还是在做梦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