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206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Word格式.docx

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⑴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⑵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⑶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

”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

(2分)答案:

⑴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2分);

由雁及人,表达了诗人忧伤、思乡等复杂的内心情感(2分)。

⑵这里描写的是静寂、昏暗的景象:

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浓重得散不开。

(2分)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

(1分)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的抒情而蓄势。

(1分)

⑶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

(1分)运用这一典故再次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

(1)“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3)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5)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

(2分)

答案:

(1)“南飞雁”的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

(1分)“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1分)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

(2)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

水面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

(1分)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

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1分)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

(3)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2分);

(4)这里描写的是静寂、昏暗的景象:

(5)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

二:

(1)诗歌以“比兴”开头,从触发出的情感。

(2)哪两句诗由写景转为抒情?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作者为什么期待在“明朝望乡处”要看见“陇头梅”?

(4)“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南飞雁思乡

(2)“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抒发了怀乡情切之情。

(3)采寄亲人,以表衷情。

(4)“南飞雁”的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

(1分)“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忧伤和悲戚。

(3分)

(5)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

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迷蒙瘴气缭绕。

(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被流放的忧伤和思乡的愁苦。

三:

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简要叙述。

2.此诗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颈联描写了诗人凄凉孤寂的气氛。

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雾气弥漫,林间瘴气缭绕,暮色渐浓。

2、

(1)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做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

(2)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3)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

小题1:

这首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

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小题2:

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一种手法做简要赏析。

(6分)

“应”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猜测之感,(2分)表现了诗人怀念故土思念家乡而又归期未卜,想以望梅自慰的情怀。

①借景抒情。

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对故乡的思念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②对比。

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

③反衬。

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

④虚实结合。

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

最后一联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赏析】:

《题大庾岭北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在被贬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

诗旨在写“愁”,全诗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全诗写贬谪岭南的伤感,于旅途中抒发情怀。

开头以比兴入手,写望雁思乡,再写岭南境恶,更衬怀乡情切。

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暗祈能见到红梅采寄亲眷,以表衷情。

【赏析二】“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

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

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

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

这样寂静、荒凉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

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

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

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

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很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这时诗人内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难尽,无限凄凉油然而生。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

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

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

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

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表达出愁绪满怀,凄恻缠绵。

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

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名家点评

明代邢昉《唐风定》:

凄咽欲绝。

清代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沉亮凄婉。

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四句一气旋折,神味无穷(首四句下)。

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词语解释】

少孤:

从小就成了孤儿。

相向:

相对。

风尘:

纷乱的世境。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

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

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

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从全诗来看,尾联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颔联情藏景中,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1)①对友人依依难舍的别情;

(1分)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

自幼失父、远役他乡、饱经困厄、绝少知音;

(2分)③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①上句写故人沿路远去,阴云密布,天幕低垂,小路仿佛伸出寒云之外,此景阴冷、压抑,有力地烘托出离别时沉重、悲凉的心境。

②下句写客去人归,时值薄暮,又逢阴雪,郊原茫茫、踽踽独行,无限空寂凄凉,写尽诗人心中的孤独苦寂之感。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

(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

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

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

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

(3分)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

(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

(2分)

3、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

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

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

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

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同意。

(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

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

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

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

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

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

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

(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

(总述)

4前两联写了哪些自然物象?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5后两联透露出怎样的社会状况?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4.(6分)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

(3分)荒凉、寒冷、白雪茫茫。

5.(5分)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

(2分)为不幸身世而伤感,为“识君迟”而深感遗憾,为别离而痛苦难受。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悲”为其关键。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是如何体现的。

试题答案:

1.(6分)故人渐行渐远,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

留在旷野的只剩下自己,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我迈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

(3分)诗人描写的是一幅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1分)并于此表达出与友人告别时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2.(5分)首联交待送别时的环境,枯草寒风,友人别离,“悲”油然而生(同时由此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起到提挈全篇的作用);

(1分)颔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寒云”“暮雪”尤其渲染了悲情;

(1分)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表现了诗人深藏内心的身世之“悲”(与前面的惜别、伤怀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的高潮);

(1分)尾联写到别离本不胜伤怀,想到身处战乱,与友人后会无期,“悲”更不自胜,以“悲”作结;

(1分)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从“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遭遇?

(3)诗人“掩泪空相向”的原因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4)试简析“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一句中“早”“迟”二字的表达效果。

(3分)

(5)试分析首联中“悲”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1)阴冷,凄清。

悲凉,孤寂。

别时“寒云”“暮雪”,景物阴冷,凄清。

友人伴寒云而去,诗人踏暮雪而归,心情悲凉,孤寂。

意思相近即可。

(2)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

答出一点得1分,“孤”答为孤儿亦可。

(3)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

“空”意为徒然,徒然伤悲1分,相见无期1分。

意思对即可。

(4)“早”说明诗人人生少孤很是不幸,又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迟”字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之感融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感情的高潮。

此二字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增强了悲凉回荡之感。

(5)“悲”字是全诗的线索。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以“衰草”落笔,凄凉的景象充满悲凉的意味;

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寒云”二字下笔沉重,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心境;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孤”“多难”仍紧扣一个悲字;

第四联收束全诗,“掩泪”“风尘”仍归结到“悲”字上。

四:

【1】试赏析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之境。

【2】“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

联系全诗分析诗人之“悲”。

参考答案

【1】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

写友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阴云密布,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

诗人驻足目送,归来时已是暮雪霏霏。

(1分)渲染出无限阴冷凄凉的环境气氛。

(1分)烘托主客别离时依依惜别时的悲凉之情。

【2】①故园衰败之悲:

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感伤;

②送别友人之悲:

与友人离别,直言“正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更写出彼此的思念;

③自伤身世之悲:

“少孤为客早”挟持了作者少年失亲,背井离乡的孤独与哀伤;

④社会动乱之悲:

“风尘何处期”写出了因社会动荡,与有人相见无期痛苦。

五:

1.颔联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

②烘托,“寒云”伴着友人而去,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

“暮雪”伴着诗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

2.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

此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

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

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与友人相识太晚,如今一别,深感在这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

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衬得凄楚悲切。

全诗情文并茂,哀婉感人。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

试加以描述。

(2)结合全诗,写出尾联中“空相向”“何所期”所表达的情感。

答:

⑴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

天空飘忽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

(意近即可)⑵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试赏析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之境。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

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

①故园衰败之悲:

“风尘何处期”写出了因社会动荡,与有人相见无期的痛苦。

【鉴赏】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以一个“悲”字贯串全诗。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着笔,时令当在严冬。

郊外衰败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

在这样的气氛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露,但由于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

“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

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这一笔是情藏景中。

“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冷峻和重压之感,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染作用。

友人终于远行了,此时留在旷野里的只有诗人自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偏偏这时,天又下起了雪,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意脉流畅,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

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

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而绝少知音呢?

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

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

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

“早”、“迟”二字,搭配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堪称佳造。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

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友人离别处,独自垂泪掩泣,企盼着相逢之日。

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1]【宋代】林逋

底处凭阑思渺然[2]孤山塔后阁西偏[3]。

阴沉画轴林间寺[4],零落棋枰葑上田[5]。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释】

[1]端上人:

名端的和尚。

上人:

和尚的尊称。

[2]底处:

何处。

阑:

栏杆。

渺:

高远,辽远。

[3]偏:

边。

[4]阴沉画轴:

诗人身处佛地,古木参天而暮色苍茫,眼前图景如一幅褪色的画。

阴沉:

黯淡。

[5]枰:

棋盘。

葑:

菰根,俗称茭白根。

葑上田:

又称架田。

古人活用水田,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fēng或fè

ng】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早年浪迹在江淮一带,后归杭州,隐居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终身不娶,也不做官。

旧时称其“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

其诗风格淡远。

与钱易、范仲淹、梅尧臣、陈尧佐均有诗相酬答。

有《林和靖诗集》。

《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其他鉴赏:

诗人于孤山寺端上人房凭阑远眺:

青山隐隐,绿树丛中露出几所禅院古寺。

夕阳西下,农人们荷月带锄回,水面上零零星星飘荡着几块架田,宛如从棋盘上割下的方格。

极目天宇,寥廓秋空中,偶尔飞过一只小鸟。

秋深时分,地面上升起袅袅炊烟,也带着丝丝寒意。

古寺、碎田、独鸟、寒烟构成四幅空旷幽邃的风景画,色彩古朴简淡,展现出高僧端上人日日仙居之清雅空寂的生活环境,这恰恰与诗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闲逸情致相吻合。

诗人留连忘返,依依不舍,决定等冬日雪花漫天时,再来观赏这与其庐舍相近的佛门圣地。

此诗写景精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六句在词序排列上作了调动,虽违背语法规范,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赏析】

林逋隐居杭州时,在西湖孤山结庐。

孤山之有孤山寺,这是他常常喜欢登览的胜地。

该诗写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内饱览山上风景。

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出幽邃的景色,造成一神幽寂的意境。

而这种境界,正是林逋这位幽人(隐士)所眷恋的。

首联破题领起:

诗人凭栏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