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234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强校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

因此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范围涉及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

全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全国机电应用型人才的年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而目前全国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00余所,每年培养大约15万的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全国300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10万,其他途径培养的大约30万人,人才需求量缺口巨大,仅数控技术岗位人才需求量缺口就达30万人。

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电专业高职人才需求为着眼点,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制造、维修、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电产品的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护等实际技术。

它是我校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快速反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状况是同步的。

这一措施适应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改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的具有复合型人才特色。

2、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以广东省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

通过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式”培养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3、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托珠三角及江门市制造业产业优势,深化行业、企业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争取用3年的时间,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办成特色鲜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力争成为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品牌专业,同时在广东省同类专业中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具体目标

1.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实行工学交替,与奥斯龙机械制造公司、永坚精机集团、吉华光电等企业进行合作,推进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园机电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与永坚精机集团进行“订单式”培养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推进课程体系与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要立足于高职高专教材,但又不局限于高职高专教材,要参考国内同类专业和邻近专业本、专科院校以及中职、高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的选用,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一套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教材。

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专业知识主编或参编教材,力争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形成以自动生产线控制、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等机电控制领域为重点的,集教学实训、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推广与职业素质训导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原有8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再新建15家互利共赢、关系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

4.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方向互补的教学团队。

经过3年的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6-8名,讲师及以上职称达到80%。

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承担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专兼职教师比例稳定在2:

1左右,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0%以上。

5.教研和科研能力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的优势,借助于机电教师杂实的技能功底,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每年承接市级及以上技术研发课题或企业横向课题3-5项。

6.专业特色建设---设计机器人

机器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综合了机械、传感器、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等多方位的知识,是践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好的例子。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工程系与广东省自动化研究所联合正在学院内重点共同研发工业机器人,让学生把学到的传感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自动控制知识融合在一起,创造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色。

4、专业建设规划

(一)人才培养体制创新

我院工程系与行业企业专家将进一步紧密结合,构建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制。

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合作内容、全过程合作环节、多样化合作形式、高水平合作层次的长效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不断创造出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

以后将在7个方面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

1、有计划地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以保证专业设置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2、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对专业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修正,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

4、和企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5、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以保证师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技术应用性、新颖性;

6、和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实践性;

7、和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以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

(二)专业规模拓展

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和目标是为珠江三解洲及江门市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现代化生产第一线,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

能够从事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设备的安装与使用、故障分析和维修的能力,具有数控加工编程能力、掌握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计划在2016年,实现每年350人的招生规模,明确形成2~3个专业方向。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以今年申请到的“工程系工学结合交替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院级重点课题为着手点,积极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工学结合交替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根据目前的工学结合模式,继续深化“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与永坚精机集团已实施“订单式培养”,使人才培养全程渗透工学结合。

今后以就业为导向,利用我院良好的校企合作资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四)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建设

1、课程建设

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地区行业企业对技能的要求,按照学习领域定位、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领域设计的教学要求,制定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

紧跟企业岗位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对机电行业访谈、实践专家研讨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召开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认真分析研究,由行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确定一套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教材。

通过网络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PLC控制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过三年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从而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品牌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服务能力,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2、教材建设

主干课程教材尽量选用教育部推荐优秀教材或面向21世纪新教材,同时根据本专业的教材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适合该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材,争取主编、参编公开发行的教材。

同时鼓励开发自编校本教材,三年后将编写出《机械设计》、《PLC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导论》、《数控加工技术》等教材。

通过选用和编写,确定一套能实现我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教材。

3、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

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因材施教。

通过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课程教学的反映和要求,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训条件,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以及虚拟、模拟、趣味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通过在课堂上知识的应用,使知识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力求避免“重理论、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革除单向灌输的弊端;

注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同时通过以下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评比、现代化技术教学评比、优秀教材评比、优秀课件评比等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抓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教研活动,吸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课程、教材建设经验,例如对特定的课程和章节采用“行动导向法”教学。

(3)利用机电教研室现有的四位高级职称老师,传帮带青年教师,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与规划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高级职称3人,双师型教师5人,老教师5人,年轻教师5人,结构不是很合理,有待进一步改善。

计划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教学团队。

到2016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力争实现有3名教授,每门主干课程至少有2名副教授,主讲教师硕士及以上学历、讲师及以上职称达到8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等兼职教师达到30%以上.

按学科和课程门类设置教师岗位,对现有教师按照岗位需要和业务特长进行学科定向和工作分工,加强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专业发展。

积极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采取“内引外聘”的方式,有计划地聘请省内外部分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系的客座教授。

重视对教师进行不同方式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达标,通过引进、进修及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使每门课程都有在省内有影响的名师。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老教师专帮带年轻教,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具体为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1~3名,高级工程师或者副教授2~4名,教授1~2名。

鼓励教师攻读更高级别学历,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提供条件让教师深入工作一线,了解机电类的实践操作。

对未获得讲师职称的青年教师做到定学科方向、定教学、定教学科研任务、定检查评估验收制度,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2.师德建设

现有专职教师均来自机电类专业的高校优秀毕业生人才,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很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尽心尽职,充满对学生的严爱,乐于为培养专业人才呕心沥血、流汗出力。

系内经常开会讨论,讨论怎样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实操技术;

怎样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

怎样才能具有发展潜力,成就事业。

(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

充分利用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技能大赛等四个环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能大赛对接等四个“无缝对接”。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电路基础、钳工实训、数控加工、维修电工实训室等的条件的基础上,新建生产性教学工厂1个;

新建液压和气压传动实训室、电机及拖动实训室、电工与电子实训室、PLC及网络应用实训室和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气传动实训室。

拓宽实训中心(室)的功能,加大社会服务能力,建成完善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技能鉴定、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式培养”、员工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共建共用”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合作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现有8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15家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现场管理,使之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综合实训及就业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3、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在重点进行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体系的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大力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拓展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内涵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教研科研建设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科研和教研队伍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好、水平高,具有较强教研、科研能力的人才队伍。

(1)在学院科研处的具体指导下,建立健全工程系教研、科研组织机构和体系。

(2)建立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新课题立项研究和科技服务,争取做到机电专业教师参与教研、科研工作的教师数达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

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公开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同时争取每年承接市级及以上技术研发课题或企业横向课题3-5项,帮社会或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八)机器人建设

工程系与广东省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在学院内设立“机器人研发基地”,重点共同研发工业机器人。

计划利用6关节和并联机械手,配合3条独立的皮带输送线、CCD视觉成像系统、速度追踪系统空盒周转推送系统及电控辅助系统,来实现产品的分拣与包装。

通过研发工业机器人项目,一方面为学院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训练学生所学到的机械方案、结构及造型设计、自动控制、模式识别、计算机软件硬件设计等多种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为企业研发工业机器人,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真正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价值,机器人建设将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

五、实施周期与步骤

(一)2014年4月到2015年7月

完成电工与电子实训室、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气传动实训室、PLC及网络应3用实训室的建设,完成《PLC控制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对课程进一步的规划,机电一体化再分出一个方向来培养,完善2014级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2015年8月到2016年7月

完成电机及拖动实训室、液压和气压传动实训室的建设,编写出《机械设计》、《PLC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导论》、《数控加工技术》等教材,制定出机电一本化更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机电一体化将达到3个方向。

(三)2014.4-2016.7引进教师

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机电相关专业(自动控制方向)的老师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实践经验(自动控制方向)的教师3名,为把专业从自动控制方向进行发展提供充分的师资保障。

(四)2014.4-2016.7校企合作

在江门地区找15家机电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主要进行工替结合实习、订单式的培养、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开展。

六、资金预算与用途。

序号

用途

预算(万元)

1

精品课建设

2.5

2

教材建设

3

课题研究

4

联系企业

1.5

合计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