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2402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4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古诗鉴赏校本教材葛弘浩Word文件下载.docx

  

四、诗文赏析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

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2.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①古朗行:

《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②白玉盘:

白玉做成的盘子。

③瑶台:

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青云端:

青云的顶端。

 (课本节选为前四句,仅译四句)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

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四、诗文赏析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俗称癞蛤蟆;

大明,指月亮。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

3.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

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⑴ 荷尽:

荷花枯萎。

⑵ 擎雨盖:

托住雨珠的叶子。

盖:

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 菊残:

菊花凋谢。

⑷ 傲霜:

不怕风霜。

⑸ 君:

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 橙黄橘绿时:

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诗写秋景,是赠给他的好友刘景文(名孝孙)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

4.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cuì

)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①声声慢:

词牌名。

双调97字。

②乍暖还寒:

乍暖乍寒,忽冷忽热。

③怎生:

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④次第:

光景、情景。

如同是丢了什么,我在苦苦寻觅。

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

忽冷忽热的气候,最难保养身体。

虽然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所。

正在伤心的时候,又有一群大雁,向南飞去。

那身影,那叫声,却是旧时的相识。

满地上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黄殒落,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

守着窗户独坐,孤若伶仃,怎样才能挨到入夜?

在这黄昏时节,又下起细雨,梧桐叶片落下的水滴,声声入耳,令人心碎。

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了得?

 本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抒写其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极度的精神痛苦,为历代词评家所赞誉。

词之开头连用七对叠字,分为三组,寻寻觅觅表现一种无所寄托,空虚失落的心态,仿佛要找寻什么,但所看到却是身边的“冷冷清清”,这更加重了痛苦的程度,一句“凄凄惨惨戚戚”痛入心府。

14个字表现了感情流动的过程,以下的饮酒、听雁、观花,守窗听雨均属生活细节,全由“寻寻觅觅”引发而来,而其景物描写则有“冷冷清清”引发而来,贯穿全词的感情则是“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两句写气候之多变。

“三杯”三句写饮酒御寒,但酒单愁浓。

是天寒更是心冷。

“雁过也”之含义尤丰,雁可北去南归,而作者却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

鸿雁似可传书,但丈夫已死,书信何传。

意象中包含着故国之思和悼夫之痛。

下片承前,写地面落花狼藉之残象,俯仰皆是哀飒之景。

“守窗独坐”以下,完全口语化。

却表现出极丰富的感情,尾句更是直截了当,仿佛是灵魂的呼喊,震颤人心。

5.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

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被称为“千古词帝”。

①寄北:

寄给家住北方的妻子。

李商隐系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河内在巴蜀之北。

②未有期:

没有确定的归期。

意指一时难以相聚。

③巴山:

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④共翦西窗烛:

翦同剪;

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⑤却话:

重头谈起。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这是一首抒情诗。

在一个初秋的雨夜里,无限思念远方的妻子,因而写下这首千古流传之诗。

平淡朴实的诗句之所以流传千年,也许就是因为这份亘古不变的感情。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情感之真切,构思之新颖,令人拍案叫绝。

6.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南山:

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

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

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

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庐山下有我种的豆地,豆地里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回家的道路非常狭窄而且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

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晨兴”写早起;

“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7.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陵”、“杜少陵”等,汉族,河南郑州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的“诗圣”。

国破山河在:

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国:

国都,即京城长安。

破:

(被)冲开;

攻下。

烽火:

这里指战争。

连三月:

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

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

值。

白头:

白发。

城:

指长安城。

浑:

简直。

 国都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

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

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

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

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8.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博爱),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1.无题:

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

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

早晨梳妆照镜子;

云鬓:

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应觉:

是设想之词。

月光寒:

指夜渐深。

6.蓬山: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妻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袭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有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9、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①、吴:

今江苏南部,古属吴地。

②平明:

天刚亮。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本诗大约作于第二次被贬时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系送别老朋友辛渐时而作。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描写了第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诗作淡淡的孤独,淡淡的哀愁,透凉的雨水淋在作者冰洁的心上,此生难了的情愫有谁能懂?

有谁能解?

10、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①.乃:

就。

②.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

③.潜:

暗暗地,悄悄地。

④.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⑤.径:

乡下的小路。

⑥.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⑦.锦官城:

成都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

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

题目中“喜”字统摄全篇。

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

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

颈联写春夜雨景: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

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

11、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寞寂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著:

值,遇。

③一任:

完全听凭。

④碾:

轧啐。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

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

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

他的《落梅》诗说: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

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

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

“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

“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

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

他在词中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以及自身遭受的种种迫害,所表现出的高度蔑视,也是令人感佩的。

12.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诗与韩愈并称“韩孟”。

有《孟东野诗集》。

游子:

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

诗体名称。

指诗人自己。

临:

将要。

意恐迟迟归:

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

意恐:

担心。

归:

回来,回家。

言:

说。

寸草:

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

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谁言:

一作“难将”。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诗人50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