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245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

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⑶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试分析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⑴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

⑵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

⑶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

⑷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

⑸奇特而新颖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

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

例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

(刘鹗《老残游记》)视觉与听觉相勾通,写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

例3.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高风《金黄的大斗笠》)视觉与听觉相通。

例4.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

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听觉感受与触觉感受打通。

通感与拟人连用。

3.试简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⑴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这篇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

⑵景物描写细腻委婉、生动形象。

⑶语言素朴优美,遣词造句十分准确贴切。

【尝试演练】

1.文章的第五段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2.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4.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

请简析。

5.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当堂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郁郁踱()着独处()弥()望

袅()娜()似()的霎()时脉脉()参()差()倩()影乍()看敛()裾()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点缀:

2.斑驳:

3.丰姿:

4.袅娜:

5.脉脉:

6.羞涩:

7.没精打采:

8.蓊蓊郁郁:

三、试分析文章的结构。

四、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并简析。

课文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

五、填空。

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佩弦,号秋实,他的长诗是________,诗集是________,第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

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如、等。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36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颤动(chà

n)空隙(xì

)纤腰束素(shù

B.霎时(shà

)煤屑(xiāo)蓊蓊郁郁(wěng)

C.独处(chǔ)倩影(qià

n)妖童媛女(yuà

n)

D.幽僻(pì

)踱步(duó

)参差不齐(cēn)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是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

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葱葱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D.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荷塘月色》中作者引用《西洲曲》中采莲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B.为了表达作者喜爱荷塘月色,喜欢采莲的心情。

C.为了表达作者对儿时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D.二为了表达作者洁身自好,虽无力反抗但可避开现实矛盾,不同流合污的心情。

5.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江南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A.这首诗属于乐府诗。

B.“田田”是指荷叶茂密相连的样子,“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C.这首诗后四句尽管句子相同,但并不显得罗嗦累赘,恰恰表现了鱼儿自由自在、嬉戏追逐的情景。

D.这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6.《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7.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3分)

琴声渐起。

我仿佛看见一滴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活泼的小精灵。

这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裹挟者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

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

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

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A.琴音似水B.琴音遐想C.琴声悠扬D.琴声如风

二、(44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

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

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

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

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

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

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

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

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

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

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

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

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

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

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

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

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

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

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

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

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

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

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

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

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

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

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

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

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

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

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

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

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

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

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

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

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

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8.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

(8分)

9.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12分)

10.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11.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三、(28分)

12.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做筹划,不妨就预做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做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高考资源网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固然不错。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10分)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写作导引】

【素材积累】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7.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8.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缪氏子《赋新月》

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0.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

【指迷点津】

景物描写

在记叙和抒情的文章中,景物描写有着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就象一幅山水画。

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呢?

一、注意景物的整体和局部

无论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图片画面,我们的观察往往不能全面。

只注意了鲜艳的色彩,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忽视景物的背景和细节。

例如在写雨景时,既要写远处迷梦的雨幕,又要写芭蕉叶上滴落的串串珍珠。

这样写景就注意了点面结合。

二、注意写景的动静结合

活动的画面比静止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例如: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

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干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

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黄河浪《故乡的榕树》)

这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枝叶婆娑,流水潺潺,鸭群嬉戏,又加以活动的人群,使画面动静结合,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的作文《春天的早晨》,葱郁的树木,袅袅的炊烟,田间的老农,一切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这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用五觉描写景物

综合运用各种感觉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

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

雨点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

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

俯身静听草长得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

啊,潇潇春雨,春雨潇潇。

这段作文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细腻传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四、注意描写景物的色彩

彩色的电影比黑白的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彩色的画面比黑白的画面对视觉更具有冲击力。

特别诱人的是牧野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

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

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碧野《天山景物记》)

这段文字中,夕阳的红火连锁映衬着蒙古包,牧女笼罩在金碧辉煌的世界中。

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景物五光十色,准确的使用色彩词语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当然,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五、写景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

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

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

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处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

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

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

此文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六、景物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

景物描写中要达到语言形象生动,方法之一就是用比喻拟人修辞。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

他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看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把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应该似的。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这段文字中,“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把墨绿大伞”“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等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写出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景色,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月下的荷塘一段,运用比喻修辞,写出荷花的形态,沟通感觉写荷香,都写的生动形象。

例文:

赏荷

大概是受周先生的感染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了荷花,喜欢她的淡雅,喜欢她的脱俗,喜欢她的香气,喜欢她的风骨,喜欢她的圣洁,甚至喜欢她田田的叶子上滚动的露珠……或许,这就是爱屋及乌?

但我以这样的方式“赏荷”:

满是生机的春季,我这样赏荷——

一边精心地等候荷包的萌芽,一边吟诵着古人的诗赋,时而想到“荷花舞清风”,时而想到“清新脱俗荷花女”,时而又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妙姿态闪现眼前……

在这美好的季节,我用想象来赏荷、

骄阳似火的夏季,我这样赏荷——

看吧,她们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亭亭玉立,弥望是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

细赏是“出水芙蓉欲吐红”。

我会尽情的用眼睛看,看她的婀娜多姿;

用鼻子闻,闻她的悠远馨香;

用耳朵听,听她在微风中的窃窃私语,但我不会去用手触摸,因为周老先生早就告诫过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这美好的季节,我用感觉来赏荷。

落叶萧萧的秋季,我这样赏荷——

褪却了夏的热闹与繁华,眼前是“惊风残叶不胜秋,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景致,但我不会为何花的凋零而失落,相反,我却从荷的身上读到了一种面对自然的从容:

花可观赏,叶可入药,籽做补品,藕供食用……人常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最无私的境界,那么荷呢?

我想,她身上的“死而不已”是不是会令许多人汗颜呢?

在这美好的季节,我用心灵来赏荷。

白雪纷飞的隆冬,我这样赏荷——

冬天是一个沉默的季节,至少我这样认为。

但冬天也是一个孕育的季节,在孕育希望,不是么?

纵然繁华落尽,纵然春梦无痕,纵然婀娜不再,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那冰封的淤泥下,我似乎听到了莲子在歌唱……

在这美好的季节,我用等待来赏荷。

自然有四季,人生有兴衰。

我总觉得荷在她的四季里向我昭示着什么,但我说不清,是她的淡雅?

是她的脱俗?

是她的圣洁?

抑或是她的无私与从容?

既然说不清,那就不说了,只管做好我自己吧。

在大千世界中,在纷繁的社会中,做好心灵的自己,说自己的感受,我这样赏荷。

点评:

文章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从“自己如何赏荷”的角度确定文章的立意,思路清晰,行文洒脱。

文章以“四季”为时间线索,以“赏荷”为具体行为,笔触细腻,语言富有诗意。

描写中熟练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描写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答案部分:

一、朗润rù

n嫩nè

n绿眨zhǎ眼披蓑suō戴笠lì

风筝zheng抖擞sǒu

簌sù

簌游逛guà

ng踌chó

u躇chú

蹒pá

n跚shān栅zhà

栏举箸zhù

储粟sù

靡mǐ途熹xī微壶觞shāng庭柯kē流憩qì

出岫xiù

翳yì

翳窈yǎo窕tiǎo

二、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1.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2.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3.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

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

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1.“泻”“浮”“洗”“笼”等。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