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2489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11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月十五古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这首诗题“饯别”,但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试描绘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

4.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中“俱”和“览”的表达作用。

5.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千古名句。

6.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理解。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本诗的作者是著名的文学家。

2.描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色。

3.本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析诗句中“近却无”、“绝胜”好在哪里?

5.这首绝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7】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本诗的作者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3.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的理解。

4.分析“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5.最后两句运用传说,有何用意呢?

【8】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词的作者是著名的诗人。

3.简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

4.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锁”字的好处。

5.谈谈你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的理解。

【9】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本词的作者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分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所运用的手法及作用。

3.谈谈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4.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0】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下列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②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说说你对“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中“除非”的理解。

5.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6.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唐·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张丞相:

指张九龄。

②涵虚:

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③混太清:

与天混成一体。

④云梦泽:

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⑤济:

渡。

⑥端居:

安居。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

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

现有《孟浩然集》。

小樱桃读诗词: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浩渺。

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

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

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渺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

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

①安西:

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

②浥:

湿润,沾湿。

③客舍:

旅店。

④柳色:

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

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分别写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

后两句说明了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琼浆玉液。

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青门柳唐·

白居易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①青门:

古长安东霸城门,俗称青门。

②青门柳:

“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青门外有桥名霸桥,汉人送行至此,折柳赠别。

后人以“青门柳”为赠别送行的典故。

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送友人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前两联记送别地的景致和送别之事。

第三联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

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

末联借马鸣犹做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秋词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鲁山山行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

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

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联:

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

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浣溪沙

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1]唱黄鸡:

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

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

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八下第五单元古诗词复习学案芦集二中潘建平复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理解这几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3、能对其中的名句进行赏析。

复习重点:

背诵默写。

复习难点:

对其中名句进行简单的赏析。

复习过程:

一、比一比。

1、背诵。

各组抽一名学生背诵。

2、默写。

各组抽一名学生默写。

3、互相找错。

二、说一说。

各组讲一首诗,或提出一两个问题,其他组同学回答。

三、中考链接。

(05年河南课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四、突围训练。

1、默写填空.

(1)《过零丁洋》中表明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气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

______,______。

(3)《山坡羊?

潼山怀古》中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一诗中,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赤壁》,做以下练习。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咏叹。

B“自

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3、读《过零丁洋》,做以下练习。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做以下练习。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

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

谈你的看法。

(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2、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

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

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十四、《赤壁》

1、借一件古物兴起对*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

赤壁之战——大;

国家的命运——大)

2、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3、D十五、《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1、B2、A十六、《过零丁洋》

1、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A(首联是概述自己的身世)

3、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十七、《山坡羊?

潼关怀古》

1、D(最主要的原因是: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2、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意近即可)

3、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

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

八下课外古诗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课堂学习:

第一首:

赠从弟①

一、关于作者:

刘桢(?

-217),汉末诗人,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

二、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三、名句研读:

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四、主旨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第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唐朝初年诗人。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三、主旨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

诗人王勃既表现了别离的愁怨,又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

第三首:

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诗人。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二、译文: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

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三、主旨:

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和孤独寂寞之情。

第四首终南别业

一、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jié

、),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

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二、译文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

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终南别业表达了作者隐居终南山悠闲自得的心境、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第五首:

宣州谢脁(tiǎo)楼饯(jià

n)别校书叔云

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叔父)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这两句也可合在一起理解:

作者把叔父李云和自己的文章与汉代文章、魏朝的诗歌和南朝齐国诗人小谢的成就相提并论)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指过隐居生活)。

这首诗写出了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又有着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势。

《牧童》唐·

吕岩1.铺:

铺开。

/横野:

辽阔的原野。

/牧童:

放牛放羊的孩子。

/弄:

逗弄,玩弄。

/饱饭:

吃饱了饭。

/蓑衣:

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2.诗意: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3.中心思想: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反映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4.“铺”字,表现了草的茂盛和给人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弄”字,情趣,表达了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和情趣。

“六七里”和“三四声”是虚指,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舟过安仁》宋·

杨万里1.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使风:

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中心思想:

这首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见到的景象,展示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的童稚行为和奇思妙想。

《清平乐yue·

村居》宋·

辛弃疾1.清平乐:

词牌名。

/村居:

题目。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

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

老翁、老妇。

/锄豆:

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

编织,编织鸡笼。

/亡(wú

)赖:

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

趴。

2.中心思想:

《清平乐》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各具情态的形象,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3.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满头白发的老公公老婆婆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大儿在河东面豆地里除草,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西边剥着莲蓬。

指两个小孩用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