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2653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doc

《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句子翻译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

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2、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相如。

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

“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

‘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

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6、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

8、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9、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1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1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

秦王说:

“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

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13、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14、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

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

1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

16、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1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

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

”扬言说:

“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1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

“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

19、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门客回答说:

“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20、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

2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2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

“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苏武传》重点句子翻译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2、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

“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

”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3、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说: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4、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

6、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

7、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要是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我就难了。

8、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从我苏武开始了。

9、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过了几天都没有死。

10、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到北海后,不给他粮食。

他只好掘野鼠,收草籽来吃,拄着汉朝的旌节牧羊,每天起来就拿着,节上的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

1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

1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张衡传》重点句子翻译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

2、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3、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4、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