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3327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所以,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记忆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攫取的经济特权。

难点:

掌握西方入侵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传统的小农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联系上节课的内容:

我们上节课讲完了“改变是世界的工业”。

在谈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我们提到,欧美工业国家通过将自己的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并且在世界各地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使世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终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市场。

当然,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中国也不能幸免于难。

欧美国家的商品及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开始我们今天的新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欣赏歌德的一首诗:

 

既然痛苦是居心快乐的源泉

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

难道不是有无数的生灵,

曾经遭到贴木尔的蹂躏。

—歌德

大家看,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态?

反映了一种怎样现实?

“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

”快乐一定要经历痛苦——矛盾、无奈,现实或者说历史的残酷。

带着这样的心情,带着对历史残酷的无奈,我们开始今天的讲课。

请大家看到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析题:

鸦片战争后是指的什么时间?

指的是1840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初期,大概是在19世纪60至70年代。

有“鸦片战争后”,就必有“鸦片战争前”。

由前到后,之间一定是出现了变化,而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围绕“变化”二字来讲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讲三个问题:

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3. 

如何来看待这种变化?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想要知道鸦片战争后的经济结构变化,就要先知道鸦片战争前是怎样的。

我们通过第一单元的讲课内容可知,我国在鸦片战争前的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同时还包括手工业和商业,其中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自给自足;

一是男耕女织,即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活动:

请大家阅读课本50页的大体字第二段和第三段,归纳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是: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大家要注意了,书本上用的是“开始解体”,你们认为得当不得当?

我们在讲“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课时,中国在明朝中叶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中国的小农经济在那时已开始解体,所以在此只能是“逐渐”解体。

同时,我们要注意只是逐渐解体,而非完全解体!

再分析一下解体吧,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那么解体就是男耕女不织,不能自给自足了。

“女不织”就要到市场上去买,为了买又必须卖。

这种买卖就是什么经济了?

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以上我们说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观点还是事实呢?

明显是观点!

那么你拿什么证据(史料)去证实这种观点呢?

请从书上所给信息找出相关的史料:

材料一:

据时人(1846年)记载:

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数倍)。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材料二:

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继续上升。

—《中国近代史》

二、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

小农经济为什么会逐渐解体?

商品经济为什么会发展呢?

女为什么不织了?

不织了穿什么呢?

从哪里来啊?

必上市场上去购,市场上有没有呢?

请看下面的材料:

材料三: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为了买,就必须需要钱,为了有钱就必须卖,卖什么呢?

又卖给谁呢?

材料四:

江阴县,“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

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

……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已” 

—《近代中国手工业史料》

由上我们知道了原因:

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品涌入,列强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

为什么洋货能够大量涌入中国?

为什么列强要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呢?

① 

为什么要输入商品掠夺原料?

因为此时列强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的需要。

② 

为什么能够?

书本上的观点是:

凭借政治和经济特权。

那么我们要知道有哪些经济特权。

A.何为特权:

我有你没有的权力,就是特权。

B.有何特权:

①租界(何以说租界是特权呢?

因为租界只能是外国人居住活动的地方,“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显然属于政治特权)②开放通商口岸(这是特权吗?

外国可以在中国做生意,中国人可不可以到外国去呢?

可以,只是你不愿意或者说你没有这个能力,但并不等于你没有这个权利。

所以本人认为开放通商口岸不是特权。

)③协定关税和低关税(中国是世界上最低关税国。

注意此处谓之特权是指就只有中国低,外国的关税并不低,所以说是特权。

)④片面最惠国待遇权(“片面”显然是特权。

C.为什么取得这些特权?

通过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又是怎样签订?

通过鸦片战争,中国两次失败。

有哪些不平等条约?

总结:

经济特权的取得为洋货的涌入大开方便之门。

那么洋货大量涌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列强取得了经济特权吗?

举例:

中国的轿车不交关税情况下能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吗?

非洲的彩电能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吗?

关键在哪里呢?

也就是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也就是外国商品能打开中国市场的最根本原因是:

机器大工业的产品物美价廉!

也可以引申为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战胜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方式。

经济特权只洋货涌入的一个条件而已。

当然,物美价廉还要注意与中国市场的需求(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如衣、食、住、行等)相结合。

否则就会受冷遇,比如书中所述:

那些推销棉织睡帽的人,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结果是“形成了亏本生意”。

由于“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上等器物连看也不看”,以致刀叉的卖价“还抵不上运费,(它们)在香港商店中曾井井有条地陈列了许多年,好像军械库里的枪和矛一样”,只能躺在货架上生锈。

后来的列强所进入的洋货与中国人的生活需求紧密相关,书上述:

洋布开始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中国沿海以及内地农村的广大市场。

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

列强工业革命之后,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极度渴望,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经济特权,方便了洋货的输入。

低廉物美的工业生产品给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大的冲击,引起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逐步的变化。

三、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先看看书上是如何评价的这种变化的吧。

教材50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教材所用的几个极富感情的动词:

“冲击”“依附”“沦为”来看是持否定态度的。

这是书上的观点,我们说书上的观点也不是唯一正确的观点。

我们来讨论一下吧。

“冲击”的是什么?

“冲击”就一定不好吗?

“依附”“沦为”有没有好的一面呢?

我们先来看以下材料吧。

材料五:

由于外国轮船的航行,“上海之沙船,宁波之钓船,广东之红单船全失其利”,汉口之江船也“废业者逾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一),第138页

材料六:

“以吾粤论,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

—《新辑志土文录初编》

材料七:

历年的海关报告统计中,中国主要出口情况:

(单位:

公担)

1871-1873年

1891-1893年

茶叶

1022159

1055046

蚕丝

37529

59946

大豆

57506

760522

棉花

8486

290417

要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的结果,强调要结合老师给的材料,并要求辩证的看材料。

分析:

材料六和材料七可知冲击一方面造成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这对他们来说是痛苦和灾难,而另一方面,破产以后他们都到哪去了,书上的图片信息告诉我们,他们破产后都流入城市成为了自由劳动力,这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七看,“依附”是确实!

工业国家需要棉花,我们就生产棉花。

列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列强国家确实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原料和农产品。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出口的增加,“出口”是什么经济?

商品经济。

所以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先进的技术,经营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传到中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也会随之出现变化,如书上最后一个小体字所述出现了买办商人。

后来,他们大部分投身于中国近代企业。

小结:

我们应当如何来评价这些变化?

一方面:

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有利于列强掠夺中国的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另一方面:

新的社会力量——自由劳动力和买办的出现。

城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引入。

这些都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想引用马克思在讨论相似问题时的精辟论述来结束我的讲课: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亚洲式的社会是指小农经济也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西方式的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社会。

马克思的论述也告诉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应该多角度的、多元的去看。

延伸阅读:

课后阅读以下文章:

1、《对华贸易》

2、《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3、《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注:

均可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找到

课后练习: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霸占中国的土地 

B、获取战争赔款

C、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保证 

D、更好地贩卖鸦片

2、协定关税最早始于哪个条约(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3、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就经济方面而言主要是因为( 

A、它使中国向整个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B、它使传统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C、它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完全衰落 

D、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出口量不断上升,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这是列强对中国实施经济掠夺的表现 

B、使中国贸易出现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C、减少了我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 

D、促进了我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课后记:

这节课虽然编写的思路比较的清晰,但如果就是按照书本的顺序讲下来,估计也会比较的无趣。

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

首先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接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最后是如何来看待这些变化?

通过层层的递进,学生上课时能够很好的把握老师的讲课思路。

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对课文的内容作了相当程度的处理,重点是讲变化,评价变化。

而对第一个目作了简单的处理。

存在的问题:

小农经济的解体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

手工业的破产是小农经济破产的表现吗?

小农经济包不包括私营手工业呢?

还有是农民怎么破产了?

农民不是还有土地吗?

洋货的大量涌入并没有夺取农民的土地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