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364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16.3

一、选择题

24.荀子说:

“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这反映出(  )

A.礼乐成为先秦君王的治世手段B.荀子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点

C“克己复礼”成为诸侯治国之策D.荀子承继了孔子教民以善的思想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主张

【试题解析】材料意思是: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音乐感人深,可以移风易俗。

所以先王用礼乐引导人民,于是人民和睦。

由此可见,礼乐成为先秦君王的治世手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性本善的伦理观点,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强敌啊的是礼乐治国,不是教民以善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25.《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矣”。

这一景象说明当时(  )

A.经济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B.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

C.中国的商品得到西方青睐D.丝绸之路已全面畅通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北魏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发展情况,没有涉及民族隔阂,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诸国来洛阳贸易和定居的繁盛情况,反映的是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诸国来洛阳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丝绸之路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B

26.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惠帝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后说,御史“专纠贪残,举循良,匡政务教化为职”。

嘉靖皇帝曾对左都御史说“御史的职责在于勉励贤善,抑制邪恶”。

这说明明朝统治者要求御史尽到(  )

A.奸邪屏迹,善人汇进B.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C.学高为师,身正为范D.廉洁自律,匡扶正义

【答案】A

27.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

这一政策(  )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

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土地买卖,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项错误;土地买卖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故B项正确;土地买卖是私人之间交易,只能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故C项错误;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末清初,故D项错误。

【答案】B

28.有学者指出:

“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知识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试题解析】洋务运动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官僚资本,故C项错误;从材料“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项正确。

【答案】D

29.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著述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知识点】维新思想——梁启超思想主张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说明欧洲诸国与欧洲

诸国相遇,恒以道理为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知,道理不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民族平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说明作者强调民族要自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30.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

材料反映出中共(  )

A.宣扬敌后抗战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

C.坚持持久抗战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

【知识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试题解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

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扬敌后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建议国共联合抗争材料没有体现,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1.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

亿美元)。

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对外贸易(进出口)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381.4

1154.4

4722.9

38671.2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1984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270.5

1028.9

5935.6

11329.4

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

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答案】C

32.古希腊人的商业活动需要他们共同生活在城市中,因此,他们只能算是“城里人”,而非像中国古代那样的“族里人”。

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A.从文明史观看所处时代不同B.政治统治目标有着明显区别

C.在社会组织形式上存在差异D.都存在区域内权力独立现象

【知识点】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城邦制度

【试题解析】当时古希腊与中国所处时代相同,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故A项错误;“城里人”、“族里人”反映的不是政治目标,故B项错误;古希腊是城邦制度,是“城里人”,中国是宗法制,是“族里人”,两者在社会组织形式上存在差异,故C项正确;两国都存在区域内权力独立现象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C

33.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

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

这个“大我”是指(  )

A.民主自由B.法律至上C.主权在民D.公共意志

【知识点】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

【试题解析】“社会契约”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因此这个“大我”是指公共意志,民主自由、法律至上、主权在民不能体现“大我”,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4.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这反映出互联网(  )

A.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B.导致信息不再有保密性

C.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合作D.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习惯

【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互联网使得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说明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合作,材料强调的是人们之间合作,与时空观念、信息保密性、人民的生活习惯无关,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5.美国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

“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

”这反映出(  )

A.“一边倒”战略保障了中国安全B.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C.美苏“冷战”中同时伴有“热战”D.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说明中国安全受到威胁,故A项错误;“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说明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故B项正确;朝鲜战争属于“热战”,美苏“冷战”中同时伴有“热战”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内容,故C项错误;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无法说明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涌现出一批好读嗜书,工诗能文的杰出女性。

浙江钱塘女子吴柏“未嫁而夫卒”,她在写给姐姐的一封信中说:

“诵《金石录》令人心花怒放,肺肠如涤。

”当父亲警告她吟诗赋词不是女性职责的时候,她回信说:

“女子于此道,似有天缘。

”大诗人王隼之妻孟齐,能诗善文,与其夫“倡随拈韵,雅相得也”,其女瑶湘亦能诗。

李贽坚决反对“妇人不堪学道”的观点,公开招收女学生。

学者吕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闺范》,书中主要阐述了女子的教育是所有教化的根源,接受良好教育的女子能成为贤妻良母。

该书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好评,又经责妃郑氏作序,大加推崇,并重新刻板。

——摘编自马兆政《中国古代妇女名人》等

材料二英国曾有句俗语“男人耕地,女人守锅台”。

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

1848年,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出现了全国妇女宪章协会。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57.75%,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甚至出现不少丈夫找不到工作,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代女性好读和英国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女性与英国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差异。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性别平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分)

【知识点】明代与英国妇女解放

【试题解析】

(1)明代女性好读原因根据材料一“该书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好评,又经责妃郑氏作序,大加推崇,并重新刻板”归纳为以万历皇帝为代表的部分统治者,对女性教育

较为重视;“李贽坚决反对……招收女学生”归纳为早期具有启蒙色彩思想家的影响;“学者吕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闺范》,……能成为贤妻良母”归纳为部分知识分子对女性教育的提倡与支持。

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等角度回答。

英国女性的原因根据材料二“1848年,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出现了全国妇女宪章协会。

”归纳为英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文化素质,工人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57.75%,……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归纳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再结合所学,从民主政治的发展的角度回答。

(2)从从群体和结果两个角度来阐述。

从群体看,明代只是个别现象,英国女性地位变化具有社会普遍性;从结果看,明代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英国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

(3)从性别平等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角度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原因:

以万历皇帝为代表的部分统治者,对女性教育较为重视;部分知识分子对女性教育的提倡与支持;早期具有启蒙色彩思想家的影响;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6分,答出三点即可)

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工人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英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文化素质,使更多的女性走出家门。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差异:

从群体看,明代只是个别现象,英国女性地位变化具有社会普遍性;从结果看,明代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英国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

(8分)

(3)关系:

性别平等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思想的解放;性别平等也会促进家庭进步,社会和谐;应以人为本,为促进性别平等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女性们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5分,言之有理即可)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认为国际政治演变模式是循环的,周期约为100~200年。

如下图:

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进行探讨。

(12分)(要求:

可对整个周期,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周期进行探讨;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试题解析】选择其中一个周期进行探讨。

选择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有一定合理

性,可以以英国崛起到衰落为例加以说明;反对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可以从四大领导国家中除美国以外均非脱颖于全球性战争的角度来论述。

【答案】示例一:

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有一定合理性。

探讨:

近代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了五个周期。

以英国为例,16到18世纪,英国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取得了大量海外殖民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独立,以及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的英国在世界的权威逐步受到挑战,但是并未完全出现权力的分散,随着工业革命开始,英国又再次开启辉煌时代,直至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才逐步丧失。

所以,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12分)

示例二:

反对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

探讨:

近代以米,四大领导国家中除美国以外均非脱颖于全球性战争,葡萄牙与荷兰几乎没有经过大的战争就成为了当时的世界大国;英国只是在欧洲对西班牙、荷兰与法国进行了几场区域性的战争就轻而易举地夺得了世界大国地位;而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强国实力大为削弱,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最大受益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

因此,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存在不合理性。

(12分)

(评分说明: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考生须给出自己的观点,探究与分析该观点时应该结合周期理论中几个阶段之间的联系;要有史有论,逻辑关系正确。

阅卷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分标准,且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初期,允许各郡国自由铸造货币,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

文帝时期改铸四两钱,仍是听任自由铸造。

自由铸造在扰乱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构成了威胁。

到汉武帝时,由于这种状况愈发严重,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开始落入窘境,于是,元狩四年,朝廷开始改革币制,发行新币。

不过新币的发行并没有根本解决原有的弊端,后来又废白金而改铸赤仄钱,不久又因赤仄钱轻而贱,百姓不愿使用,不得不宣布作废。

元鼎四年,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决定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彻底进行整顿。

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亦称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

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从而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货币的流弊,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

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

——摘编自王萍、李仙娥《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以桑弘羊的财经改革为中心的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桑弘羊货币改革的历史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货币改革的作用。

(6分)

【知识点】桑弘羊货币改革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自由铸造在扰乱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构成了威胁。

”归纳为自由铸造货币导致货币体系紊乱,影响经济发展;自由铸造货币影响

中央集权的稳定;“到汉武帝时,由于这种状况愈发严重,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开始落入窘境”归纳为汉武帝时社会经济陷入窘境;“元狩四年,朝廷开始改革币制,发行新币。

……不得不宣布作废。

”归纳为前期货币改革的失败。

(2)根据材料“从而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货币的流弊,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

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

”归纳为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加强了中央集权。

结合所学,币制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

(1)背景:

自由铸造货币导致货币体系紊乱,影响经济发展;自由铸造货币影响中央集权的稳定;汉武帝时社会经济陷入窘境;前期货币改革的失败。

(9分,答出三点即可)

(2)作用:

币制归于统一,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国家全融秩序;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6分,答出三点即可)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

这样“联邦便享有每个共和国良好政治的幸福;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联合的力量,已具有大君主国所有的优点”。

汉密尔顿将各自都拥有主权的邦联称为“政治上的怪物”,建议“中央政府可以宣布各州法律无效,享有否决权,州政府首脑由中央政府任命”。

他认为在代议制政体下,人们对行政权的限制非常仔细,司法权的界限又很明确,由此,立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应作明确的法定限制,还应将立法机关本身分为不同的单位。

他强调法、行政、司法各部门成员的薪俸要依法固定,使他们在公职报酬方面尽可能少地依赖其他部门的成员。

与此同时,他主张总统对立法部门的提案与决议享有否决权,可以连选连任,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国家元首、陆海军总司令。

——整理自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

(1)根据材料,概括汉密尔顿关于美国宪政设计的主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密尔顿的宪政主张。

(9分)

【知识点】汉密尔顿的宪政主张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归纳为建立混合专制与极端民主的中间政

体(联邦共和制);“中央政府可以宣布各州法律无效,享有否决权,州政府首脑由中央政府任命”归纳为削弱州权,加强中央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制;“他认为在代议制政体下,人们对行政权的限制非常仔细,司法权的界限又很明确,……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国家元首、陆海军总司令。

”归纳为限制立法权,加强行政权,以达到分权与制衡,三权分立。

(2)从反思美国邦联政府危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发展了代议制民主思想等角度进行评析。

【答案】

(1)主张:

建立混合专制与极端民主的中间政体(联邦共和制);削弱州权,加强中央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制;限制立法权,加强行政权,以达到分权与制衡,三权分立。

(6分)

(2)简评:

从制度层面反思美国邦联政府危机的原因;认识到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才能使美国渡过危机,而这又要强化行政权;发展了代议制民主思想;成为美国宪法的重要思想来源。

(9分,答出三点即可)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

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说:

“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

这时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

”丘吉尔以上述理由拒绝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夏,苏英美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

之后,希特勒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但英美两国却不遵守公报中的若干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义务。

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说:

“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

”1943年,二战形势出现转折,德黑兰会议上能够通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是与苏联武装力量在二战中出现转折分不开的。

1944年6月6日,英美武装部队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英苏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态度及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7分)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

”“丘吉尔以上

述理由拒绝开辟第二战场”可以得出:

苏联急于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英国以各种理由拒绝。

第二小问原因,苏联要求的原因可以从减轻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压力,有效地支援苏联,加速德国的溃败来回答;英国拒绝的原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难度大;出于自己利益考虑,想让苏德两国在战场上互相厮杀,相互削弱。

英美政府以多种借口拒绝,反映了英美政治集团企图转嫁战争负担,削弱苏联,建立其在战后世界统治地位的意图。

合作表现在基于苏联的武装力量在二战中的贡献,英美统治集团担心继续拖延将对它们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故积极开辟第二战场。

基于以上评析,得出:

第二战场的开辟是苏美英三方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国家利益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冲突表现在,苏联急切地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英美政府以多种借口拒绝。

苏联急切地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反映了苏联欲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

【答案】

(1)态度:

苏联急于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英国以各种理由拒绝。

(2分)

苏联要求的原因:

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可减轻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压力,有效地支援苏联,加速德国的溃败。

英国拒绝的原因: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难度大;出于自己利益考虑,想让苏德两国在战场上互相厮杀,相互削弱。

(6分)

(2)评析:

苏联急切地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反映了苏联欲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英美政府以多种借口拒绝,反映了英美政治集团企图转嫁战争负担,削弱苏联,建立其在战后世界统治地位的意图;1944年,基于苏联的武装力量在二战中的贡献,英美统治集团担心继续拖延将对它们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故积极开辟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是苏美英三方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国家利益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西汉末年,匈奴攻入西域,在西域“敛税重刻”,使“诸国不堪命”,莎车、鄯善等十八国“遣使入侍”,“愿请都护”。

东汉明帝派出大军出塞,大败北匈奴,班超屡立战功。

战后,他又奉命出使西域诸国。

班超率36名随从,首先抵达鄯善。

鄯善王对班超使团先热情后冷淡。

原来是匈奴使者也到达鄯善活动,使鄯善王莫知所从。

班超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夜袭匈奴使团,一举而歼。

这次行动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同匈奴的关系,重新和东汉交好。

到公元94年,西域南北道终于再次畅通。

班超壮年出使,70岁才返回洛阳。

班超在西域时,欧亚大陆上几个大帝国同时并存,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往来,那是在所难免的。

德国学者斯坦因认为班超对西域的经营使“帝国的声威在全塔里木盆地又树立起来了”。

——根据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成功出使西域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6分)

【知识点】班超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班超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夜袭匈奴使团,一举而歼。

这次行动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同匈奴的关系,重新和东汉交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