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398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丰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一语文

2021.0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节俗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尚古风俗:

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

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里说的似乎是芒种节气的风俗,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花朝”与“月夕”相对映(“月夕”一般指八月十五,为中秋),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

唐人有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

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

将二月十五即中春称为“花朝”,大约源于江南风俗。

宋元时期的《事林广记》称“二月十五为花朝。

《风土记》云言浙闽风俗,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为游赏之时。

花朝月夕,世之所常言。

南宋的《梦粱录》也如此记载,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

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江苏一带至今仍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

《风俗通史》也记载了吴中一带“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木树,曰百花生日”。

这些内容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相似,“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件。

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此外,花朝节还有扑蝶、戏蝶之类的话动,小说中也有宝钗执扇扑蝶的情节。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古代文献中的芒种节气“多言其可种有芒之谷”,即可播种小麦、大麦之类有芒的谷物。

那这个节气是否与“花神”有关呢?

古人大抵认为“花神”,就是春神,又叫青神。

春神掌管春天的花木,所以到春末夏初开的荼蘼(酴醾)花期结束,便认为“花事”完结。

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

而《红楼梦》关于芒种饯花神之说,并无文献记载,民间风俗亦没有反映花朝、花神、祭花与芒种相关的习俗,不似作者的笔误,更像是作者有意为之,至于其中有何特殊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

(节选自韩冬冰《阅读(红楼梦》),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花朝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在江南地区的与祭祀花神有关的节日。

B.又名中春节,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

C.“花朝”与“月夕”皆为节日,两两对映。

D.此时浙闽地区百花盛开,极适合出游赏玩。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关于芒种节俗的描述与古代文献中“花朝节”有关内容相同。

B.文中引用柳宗元的诗句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

C.《风土记》和《风俗通史》中,都包含了对“花朝节”风俗的相关记载。

D.文章结尾段作者借用宋人诗句,是为了证明芒种节俗应该包含送别花神。

材料二

曹雪芹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比如赏花、扑蝶等活动,都移到了芒种节气,虚构了一个芒种节。

那么,他的用心又是什么呢?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花朝节是二月十二日,而那一天,恰恰是黛玉的生日。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者借袭人之口道出了这一点。

那天是宝玉的生日,众人前来给宝玉拜寿,议论起各人的生日。

有人说“二月没人”,袭人道:

“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

”袭人的这句话,交代了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而黛玉的前世正是“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由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

问题还不止于此。

作者于潜在的叙事层面上交代了这一天是花朝节(黛玉生日),而在其表层叙述中这一天却是芒种节,细考下来芒种节又是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详见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

可见,作者是把花朝节(黛玉生日)这天的风俗,拿到芒种节(宝玉生日)去写。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

如前所述,花朝节的“赏红”,不仅是赏花,更是爱花、惜花。

而贾宝玉,是“绛洞花主”,是“怡红公子”,是爱花、惜花的代表。

把黛玉生日“花朝节”的“赏红”与宝玉生日“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正是通过民俗化的场景,艺术化地凸显了贾宝玉形象的角色地位及其与群芳的关系。

同时,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

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这是否在暗示:

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花朝节伤春、感怀的节俗内蕴被作者巧妙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中,与她作为“花神”的身份融为一体。

在这一回里,林黛玉泪眼对落花,伤心地吟唱《葬花吟》。

作者苦心设计,既安排她的生日与花神相同,又借花神的退位,以及与民俗风情交融的生活场景,象征了林黛玉的生命历程。

(节选自赵云芳《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有删改

3.下列对曹雪芹“用心”的分析,与材料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对芒种节俗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进一步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

B.借助节俗的错位与融合,艺术化地凸显两位主人公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将伤春节俗内容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与她“绛珠仙子”的身份相合。

D.虚构“饯花会”节俗,以饯别花神并为其送行,暗示黛玉的悲剧命运。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上,芒种节气与花朝节并无关联,没有与“花神”相关的民俗活动。

B.《红楼梦》关于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有悖常理,并没有相关文献予以佐证。

C.将庆祝百花生日与送别花神的仪式掺杂在一起,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

D.《葬花吟》中黛玉以花自喻,体现其个性的同时,具有强烈的隐喻作用。

5.《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及了芒种节的哪些节俗活动?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B2.C3.A4.C

5.《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及的芒种节的节俗活动有“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用彩线系了挂在树上、花上祭花饯神”“赏花”“扑蝶”“戏蝶”。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错。

原文为“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

可加“花朝节”的时间应是“二月十五”。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有关内容相同”错。

原文表述是“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是“有密切的联系”;

B.“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错。

原文是“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柳宗元的诗句恰恰表明“花朝”时节应是百花盛开,而风雨致使百花凋零,让人无花可赏,因而伤感;

D.“是为了证明芒种节俗应该包含送别花神”错。

原文是“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宋人的诗是为了说明芒种祭祀花神太晚了,芒种节俗不应该包含送别花神。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进一步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错,这不是曹雪芹“用心”对芒种节俗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的目的。

原文是“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是为男女主人公服务的,并非为了“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C.“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错。

材料二中有“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

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这是否在暗示:

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可见并非失误,而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有“《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节俗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尚古风俗:

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

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可见其中描写的风俗有“祭饯花神”;“《风俗通史》也记载了吴中一带“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木树,曰百花生日”。

这些内容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相似,“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件。

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此外,花朝节还有扑蝶、戏蝶之类的话动,小说中也有宝钗执扇扑蝶的情节”,可见其中描写的风俗有“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用彩线系了挂在树上、花上”,还有“扑蝶、戏蝶”等。

材料二中有“曹雪芹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比如赏花、扑蝶等活动,都移到了芒种节气,虚构了一个芒种节”,可见其中的风俗有“赏花、扑蝶”。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

“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

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

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

”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

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

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

“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

盗多皆以成漕事苦、赋税大也。

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二世曰:

“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

去痰、劫自杀;独李斯就狱。

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①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

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

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斯出狱,与其中子②俱执,顾谓其中子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

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

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

①由:

李由,秦朝时期将军,丞相李斯的长子。

②中子:

排行居中的儿子。

一作仲子,即次子。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已:

停止

B.二世以属赵高治之属:

委托,交付

C.斯更以其实对对:

认为……正确

D.大抵尽畔秦吏畔:

通“叛”。

背叛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所以贵者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B.次不为朕尽忠力谓鹿为马

C.何以在位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D.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莫敢言其过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或免除四方戍守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徭役。

B.辄使人复榜之

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诽谤他。

C.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赵高于是暗中借法令诬陷那些说是鹿的人。

D.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高向二世提出建议,使其住在深官之中,不再坐朝接见大臣,以此独断专权。

B.冯去疾等向皇帝进谏后,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为了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被迫含冤认罪。

D.李斯三族的人都被诛杀之后,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10.苏轼曾说:

“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苏轼这样评价的理由。

【答案】6.C7.D8.B9.B

10.

(1)专权横行,独掌朝政。

(2)陷害李斯,祸乱朝纲。

(3)指鹿为马,铲除异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对:

认为……正确”错误,应为“对答,回答”,句意为:

李斯则翻供以实情对答。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原因,……的原因;“……的办法”或“用来……的”。

B.介词,替;动词,叫作,当作。

C.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D.均为代词,他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再次诽谤”错误,“榜”为“拷打”

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应为:

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拷打他。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错误,原文只说冯去疾等人自杀而死,没有说是不是被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的。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一段“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

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

”“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可知,专权横行,独掌朝政。

根据“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可知,陷害李斯,祸乱朝纲。

根据“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可知,指鹿为马,铲除异己。

参考译文:

郎中令赵高仰仗着受皇帝恩宠而专权横行,因为他私人的恩怨杀害了很多人,因此恐怕大臣们到朝廷奏事时揭发他,就劝二世说:

“天子之所以尊贵,不过是因为群臣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能见到他的容颜罢了。

况且陛下还很年轻,未必对件件事情都熟悉,现在坐在朝廷上听群臣奏报政务,若有赏罚不当之处,就会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臣们,这样就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圣明了。

所以陛下不如拱手深居宫禁之中,让我和熟习法令规章的侍中们等待事务奏报,事务报上来再研究处理。

这样,大臣们就不敢奏报疑难的事情,天下便都称颂您为圣明的君主了。

”二世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再坐朝接见大臣,常常住在深宫之中。

赵高侍奉宫中,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此时,盗贼日益增多,而朝廷不停地征发关中士兵去东方攻打盗贼,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为此进谏说:

“关东群盗同时起事,秦朝发兵进剿,诛杀的人非常多,但仍然不能止息。

盗贼之所以多,都是由于水路运输军需物资等事劳作困苦不堪,赋税太重。

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或免除四方戌守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徭役。

”二世说:

“如今朕即位,两年的时间里,盗贼便蜂拥而起,你们不能加以禁止,又想要废弃先帝创立的事业,这样上不能报答先帝,下不能为朕尽忠效力,你们凭什么占据着自己的官位呢!

”于是就将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责罚他们的其他罪过。

冯去疾、冯劫自杀了,只有李斯被下至狱中。

二世即交给赵高处理,查究李斯与儿子李由进行谋反的情况,将他们的家族、宾客全都逮捕了。

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自己含冤认罪。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充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审讯李斯,李斯则翻供以实情对答,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拷打他。

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供词,李斯以为还与以前一样,便终究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于是叛处李斯五刑,在咸阳街市上腰斩。

李斯走出监狱时,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李斯便回头对次子说:

“我真想和你重牵黄狗,共同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但哪里还能办得到哇!

”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

李斯三族的人也都被诛杀了。

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当初,赵高想独揽大权,但又担心群臣不服,便先进行试验,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

“这是马啊。

”二世笑道:

“丞相错了吧,怎么把鹿叫作马?

”就询问侍立左右的大臣们,群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以迎合赵高,有的则说是鹿。

赵高于是暗中借法令陷害那些明说是鹿的人。

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赵高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待到项羽俘获王离等人,而章邯等人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上书请求增兵援助。

自函谷关以东,大体上全都背叛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

八月,刘邦率几万人攻打武关,屠灭了全城。

赵高恐怕二世为此发怒,招致杀身之祸,就托病不出,不再朝见二世。

(二)(共6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1)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3)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颜渊》)

1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12.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礼”的作用。

【答案】11.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12.教化百姓懂得廉耻,有利于推行孝道,有利于树立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

“道”,治理;“道之以政”,状语后置句,“以政道之”;“齐”,整顿;“齐之以刑”,状语后置句,“以刑齐之”;“免”,免于犯罪受惩罚。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可以用礼制教化百姓懂得廉耻;

由“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知,用礼制有利于推行孝道;

由“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可知,用礼制有利于树立正统思想。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1)孔子说: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论语•为政》)

(2)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

“不违背。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

“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论语•为政》)

(3)孔子说:

“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论语•颜渊》)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①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

①本诗写的是天宝十三年岑参途经凉州时与故友的一次夜饮。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映照边城的景象,营造出明朗开阔的意境。

B.“胡人半解弹琵琶”,写胡人对弹奏琵琶一知半解,突出边城缺乏文化韵味。

C.“河西”“故人”两句运用顶针的修辞,描述了作者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情景。

D.结尾通过“大笑”“醉倒”等词语,生动写出了内心复杂情感,富有感染力。

14.“酒”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下列诗句中“酒”所寄寓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艰难繁恨繁霜鬓,潦倒新停独酒杯。

(杜甫《登高》)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苏轼《赤壁赋》)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短歌行》)

15.同样写边地生活,《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与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璋里,长烟落日孤城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案】13.B14.C

15.

(1)《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描写了凉州城的繁华、和平和安定,写了夜宴上朋友欢饮的豪气纵横,这些都荡漾着盛唐的盛大、欢乐的情绪;而“岂能贫贱相看老”则表现出将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豪迈;“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更体现出豪迈乐观的盛唐气象。

(2)《渔家傲·秋思》上阙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词中既有思乡之情,又有爱国激情,还有对朝廷政策的不满,情感复杂。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胡人对弹奏琵琶一知半解,突出边城缺乏文化韵味”错。

“胡人半解弹琵琶”意思是“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凉州居民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

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A.“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就来借酒浇愁都不能了,此句中的“酒”更加重了悲秋之情,愁苦之绪。

B.“三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