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14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

沪科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

B.利用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C.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促进根的生长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可防止落花落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B [在植物体内,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由于根比茎对生长素敏感,因此,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会抑制根的生长。

]

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合成部位的生长素含量往往高于积累部位的生长素含量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对细胞分裂的调节中起拮抗作用

C.茎的背地性生长可以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若农作物传粉季节遇大雨影响了传粉,通过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便可避免减产

B [植物各部分生长素含量通常是合成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A错误;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脱落,抑制细胞分裂,在对细胞分裂的调节中二者起拮抗作用,B正确;根的向地性生长和顶端优势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但是茎的背地性生长只能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特性,C错误;若农作物收获的是种子,因遇大雨影响了传粉,则不能形成受精卵,不能得到种子,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也无济于事,D错误。

]

3.下列有关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信号可引起神经元细胞膜电位改变

B.细胞体及轴突末端部分都有线粒体

C.传出神经元的树突通常与肌肉或腺体相连接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能量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电信号转化形成的化学信号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发生改变。

神经元的线粒体可以分布在神经元的细胞体和轴突末端,这是提供能量所需。

传出神经元的轴突通常与肌肉或腺体相连,而非树突。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

]

4.如图将灵敏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相同刺激,则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及b处内表面的电位变化是(  )

A.先左后右,再向右;负→正→负

B.先右后左,再向左;正→负→正

C.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正→负→正→负→正

D.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负→正→负→正→负

D [由于电极分别置于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刺激前,a处外表面为正,b处内表面为负,指针向右偏转,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后,两处电位发生反转,a处外表面为负,b处内表面为正,指针向左偏转,之后恢复初始状态;当c处的刺激通过突触传到b处后,b处内表面再次变为正,指针再次向左偏转,之后又恢复初始状态。

]

5.如图是某动物一反射弧模式图,b处细胞膜外接电流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效应器

B.c处兴奋的传递可以是双向的

C.③处完成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a处接受适宜的刺激,b处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B [①处右侧存在神经节,因此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效应器,A正确;c处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③表示突触前膜,兴奋传导到③处,会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a处接受适宜的刺激,兴奋能传导到右侧的电流计处,从而会使电流计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D正确。

]

6.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极少,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这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B.激素弥散在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

C.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的细胞或器官,这些细胞或器官就是该激素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不断地产生激素

C [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极少,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这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正确;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在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B正确;激素能够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在特定的细胞或器官处起作用,C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

]

7.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多

D.甲状腺的分泌功能旺盛

B [甲状腺激素的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可以经消化系统直接进入动物体内,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通过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自身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减弱;由于饲喂,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机体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增强。

]

8.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常采用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

B.治疗呆小症应注射甲状腺激素

C.利用甲状腺激素来提高动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使用性激素可以提高鱼的受精率

D [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常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A正确;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故可通过注射甲状腺激素来治疗,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提高动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使用促性腺激素可提高鱼的受精率,D错误。

]

9.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C [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应提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C正确;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故血糖的含量应高于正常,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应降低,B、D错误。

]

10.某地启动了中小学冰雪运动项目,许多学生已亲身体验了冰雪课程的魅力。

在滑雪期间,同学们经常需要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中,此过程中正确的表述是(  )

A.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递到下丘脑形成冷觉

B.寒冷刺激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C.激素调节在维持体温恒定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D.机体以反馈调节方式维持低温环境中的体温稳定

D [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神经调节在维持体温恒定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人体的体温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

1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B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

D.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作用

A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B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在体液免疫中起呈递抗原、分泌淋巴因子的作用。

]

12.下列有关免疫失调所引起的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B.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机体只要接触到过敏原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D.过敏反应一般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自身免疫病会导致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

D [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A错误;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B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的刺激时会引发过敏反应,C错误;过敏反应一般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存在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自身免疫病会导致某些器官受到损伤,D正确。

]

13.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基因疗法改造血友病女患者的①,其儿子仍患血友病

B.细胞⑦有分泌功能,HIV主要攻击细胞③

C.先天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只作用于⑤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D [分析图示可知:

①表示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②表示吞噬细胞;③表示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④表示效应T细胞;⑤表示记忆细胞;⑥表示在骨髓中成熟的B细胞;⑦表示浆细胞;⑧表示抗体。

通过基因疗法改造血友病女患者的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原始生殖细胞的基因型没有发生改变,仍为XhXh(相关致病基因用h表示),其儿子仍患血友病,A正确;⑦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有分泌功能,HIV主要攻击③T细胞,B正确;先天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T细胞缺陷,没有细胞免疫,但保留部分体液免疫,C正确;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比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但抗原也可以作用于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D错误。

]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有多种,但是一种生物只能位于一个营养级

B.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能量的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D.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A [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有多种,由于食物网的复杂性,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个营养级,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逐级递减,故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能量的补充,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D正确。

]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我调节能力越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越低

B.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利用的

B [A错误: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一般越高;B正确: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错误: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D错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16.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①⑥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

D [图中Ⅰ指大气中的CO2,Ⅱ、Ⅲ指消费者,Ⅳ指分解者。

食物链中不含分解者Ⅳ;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①;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

17.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已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在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一定相等

B [在0~d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b之间,由于R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在c~d(不包括d点)期间,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在c~d(不包括d点)期间,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d点时种群密度小于c点时,C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

]

1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中的第一句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第三句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是(  )

A.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

B [豆苗和草之间的关系为竞争;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B正确。

]

19.某地区山体在暴雨后出现滑坡现象,原有植被被破坏,若干年后,滑坡山体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各阶段优势物种种群密度(棵/m2)的变化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物种1

600

1520

701

323

82

0

0

物种2

13

67

340

500

307

265

255

物种3

0

25

112

346

557

502

489

A.滑坡山体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中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

B.物种1与物种2相比,后者的耐阴能力强

C.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三物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物种3

D.滑坡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后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D [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A正确;由题表可知,最终物种1被淘汰,说明物种1的耐阴能力弱,B正确;最终物种3的数量最多,所以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三物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物种3,C正确;滑坡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

20.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为人体体液中的物质交换、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甲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

B.乙图中若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C.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

D.丙图中碳元素在A、B、C、D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B [根据甲图中单向箭头及其方向可判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A错误;乙图中若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则A占的比例为1-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x(1-a)÷20%+xa÷20%÷20%=20ax+5x,B正确;丙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D错误。

]

21.在一个原始的森林中,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C段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B.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物种2是捕食者

C.BC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

D.BC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仅与喷洒的农药有关

B [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量的多少,BC段2个物种都存在,看不出物种丰富度的变化,A错误;从AB段两个物种变化的曲线特征看,二者是捕食关系,在同升(同降)区段中,先变化的是被捕食者,后变化的是捕食者,B正确;喷洒农药不会改变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C错误;物种2以物种1为食,BC段物种1下降,既与喷洒农药有关,又与物种2数量变化有关,D错误。

]

22.如图为某牧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在一年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体内的能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中牧草、鼠、昆虫、食虫鸟均只有一个物种,而牲畜包括牛和羊两个物种,则图中共包括4条食物链

B.Q与(Q1+Q2+Q3)的差值为牧草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图中人类与牲畜、昆虫、鼠等生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

D.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牧场资源,人们应调查能量流动方向使牧草能量更多地流向牲畜

B [若牧草、鼠、昆虫、食虫鸟均只有一个物种,而牲畜包括两个物种,则图中共包括4条食物链,A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路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利用的能量,图中的(Q1+Q2+Q3)为牧草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它们与Q之间的差值包括上述①、③、④三种能量去向,B错误;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如人类在牧场管理时,会控制昆虫、鼠等生物的数量,使牧草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牲畜),因此,人类与牲畜、昆虫、鼠等生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C、D正确。

]

23.下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

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D [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器官乙是肝脏。

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肝糖原的合成。

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能够提高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升高后,反过来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

24.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图可以表示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等不同的生理过程

B.C分泌的D,只有通过体液运输,与相应的靶细胞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在人进食后,胰岛素增加以降低血糖的过程中只涉及体液调节

D.膝跳反射是只涉及2个神经元的简单反射活动,可以通过A→B→E来实现

C [题图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过程可以用题图表示,A正确;激素需要与相应靶细胞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既涉及体液调节也涉及神经调节,C错误;膝跳反射过程只涉及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2个神经元,是最简单的反射活动之一,可以通过A→B→E来实现,D正确。

]

25.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分子A~E中不属于激素的是A、E

B.信息分子B和C都是由垂体分泌的

C.成年人体内信息分子D过少时表现为精神萎靡

D.信息分子E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 [信息分子A为神经递质、信息分子E为淋巴因子,都不属于激素。

信息分子B为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通过垂体后叶释放。

信息分子D为甲状腺激素,其在成年人体内分泌过少表现为食欲降低、精神萎靡、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等。

淋巴因子可作用于B淋巴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5分)为研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河北杨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步骤如下:

①剪取1年生未萌发的河北杨枝条,按级分别剪取插穗,插穗长20cm,切口上平下斜,上端留1~2个幼芽。

②选择相同的插穗400支,平均分成四组,分别放在浓度为400mg/L、600mg/L、800mg/L的萘乙酸溶液和清水中浸泡30min。

③将处理后的插穗扦插在同种基质中,60天后进行观察统计,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萘乙酸溶液

浓度(mg/L)

生根插条

数(支)

平均生根

数(条/支)

生根率(%)

A

400

69

6

69

B

600

85

13

85

C

800

43

8

43

D

0(清水)

7

3

7

回答有关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2)植物扦插时,通常去掉插穗上的成熟叶片,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组处理、扦插100支插穗,最后计算平均值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插穗的下端切成斜口,比切成平口,更有利于插穗的成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表中结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而选取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环境温度(pH)等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它们属于无关变量。

(2)植物扦插繁殖时,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处理,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3)取平均值可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小实验误差。

(4)将枝条下端均切成斜向切口,这样处理可增大吸收面积。

(5)由表格可知:

浓度为600mg/L的萘乙酸促进河北杨扦插枝条生根的效果较好。

[答案] 

(1)不同浓度的萘乙酸 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环境温度(pH)(写出两点即可) 

(2)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3)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少实验误差 (4)切成斜口可增大吸收面积 (5)一定浓度的萘乙酸能促进河北杨扦插枝条生根,且浓度为600mg/L的萘乙酸促进河北杨扦插枝条生根的效果较好

27.(10分)如图表示针刺手指取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________(填序号),效应器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

(2)刺激图甲中的④,结合图乙分析此处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该变化是由________引起的,电流表B发生________次偏转。

(3)刺激图甲中的①,电流表B的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在③处完成传递过程,该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________(填写图丙中的数字)释放,作用于________(填写图丙中的数字)。

(4)若刺激图丙1处,6处没有出现如图乙的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4处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了________神经递质。

(5)若在图丙所示的5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图甲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但发现图丙5当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不放药物时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________(用图中的标号表示)处的功能。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其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