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230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docx

高考化学第三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1.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考点

(一) 钠及其氧化物【点多面广精细研】

1.钠的性质与应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

密度

硬度

熔点

银白色固体

比水小,比煤油大

较小

较低,低于100℃

(2)化学性质

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表现还原性。

①与非金属单质(如O2、Cl2)的反应

O2

常温:

4Na+O2===2Na2O(白色固体)

加热:

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Cl2

2Na+Cl2

2NaCl

②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钠与水(含酚酞)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

③与酸的反应

2Na+2H+===2Na++H2↑。

[注意] Na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先酸后水。

④与盐溶液的反应

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的碱与盐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如与CuSO4溶液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总反应为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⑤与羟基化合物的反应

2Na+2C2H5OH―→2C2H5ONa+H2↑。

(3)工业制备

2NaCl(熔融)

2Na+Cl2↑。

(4)保存

钠易与空气中的O2、H2O反应,且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不与煤油反应,故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中。

(5)钠的用途

①制钠钾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②作还原剂来制取活泼金属。

如4Na+TiCl4

4NaCl+Ti。

③制作高压钠灯。

2.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1)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性质比较

物质

氧化钠(Na2O)

过氧化钠(Na2O2)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类别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氧元素化合价

-2

-1

化学键类型

只有离子键

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电子式

Na+[

]2-Na+

Na+[

]2-Na+

组成结构

由Na+与O2-构成,

由Na+与O

构成,

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与CO2反应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

与盐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2Na2O2+4HCl===4NaCl+2H2O+O2↑

主要用途

可制烧碱

漂白剂、消毒剂、供氧剂

保存

密封

密封、远离易燃物

(2)Na2O2的强氧化性与还原性

从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Na2O2的性质:

①Na2O2的强氧化性

试剂

现象

反应原理并解释

SO2气体

Na2O2+SO2===Na2SO4

FeCl2溶液

有红褐色

沉淀生成

4Na2O2+4FeCl2+6H2O===4Fe(OH)3↓+O2↑+8NaCl

Na2SO3

溶液

Na2O2+Na2SO3+H2O===Na2SO4+2NaOH

氢硫酸

溶液变浑浊

Na2O2+H2S===S↓+2NaOH

酚酞溶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与水反应生成NaOH,Na2O2的强氧化性使之褪色

品红溶液

溶液红色褪去

Na2O2的强氧化性使之褪色

②遇KMnO4等强氧化剂时,表现出还原性,氧化产物为

③遇CO2、H2O、H+时则会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

[小题练微点]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氧气中加热时,金属钠剧烈燃烧,生成淡黄色的固体Na2O2(  )

(2)金属钠在石棉网上加热时,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然后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

(3)金属钠着火时,可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燥的沙土灭火(  )

(4)钠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能够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  )

(5)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可与TiCl4溶液反应制取金属Ti(  )

(6)实验完毕后剩余的金属钠不能随意丢弃,应放回原试剂瓶(  )

(7)1mol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

(8)H2O2和Na2O2都属于过氧化物,含有的化学键完全相同(  )

(9)Na2O2在与CO2的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10)将足量过氧化钠投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蓝色后褪色,同时有气泡产生(  )

答案:

(1)√ 

(2)√ (3)× (4)× (5)× (6)√ (7)×(8)× (9)√ (10)√

[学霸微提醒]

(1)金属Na在空气中长期放置,最终会生成Na2CO3粉末,发生的反应为Na→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

(2)Na2O2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其他同颜色的物质有单质硫(黄色)、AgBr(浅黄色)、AgI(黄色)。

钠的性质

1.金属钠分别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沉淀析出,又有气体逸出的是(  )

A.BaCl2溶液        B.K2SO4溶液

C.Ca(HCO3)2溶液D.NH4NO3溶液

解析:

选C 因为是溶液中的反应,所以都有H2产生,NH4NO3溶液还产生NH3,Ca(HCO3)2溶液还产生CaCO3沉淀。

2.(2019·崇明模拟)少量金属钠投入下列试剂中,反应最缓慢的是__________,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的是__________。

A.NaHCO3溶液反应B.饱和氯化铵溶液

C.0.1mol·L-1NaOH溶液D.无水乙醇

解析:

A项,少量金属钠投入NaHCO3溶液中,反应为2Na+2H2O===2NaOH+H2↑,NaOH+NaHCO3===Na2CO3+H2O;B项,金属钠投入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反应为2Na+2H2O===2NaOH+H2↑,反应消耗水,饱和氯化铵溶液析出氯化铵固体,可能释放出氨气;C项,少量金属钠投入0.1mol·L-1NaOH溶液中,反应为2Na+2H2O===2NaOH+H2↑;D项,少量金属钠投入无水乙醇中,反应为2Na+2C2H5OH===2C2H5ONa+H2↑;钠为活泼金属,钠与水溶液的反应,实质都是与H+的反应,乙醇为非电解质,不电离,与钠反应最缓慢。

答案:

D B

[方法规律] 钠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分析

(1)与NaCl、Na2SO4、NaNO3溶液反应:

实质是与水反应。

(2)与CuSO4溶液反应:

钠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2OH-+Cu2+===Cu(OH)2↓。

(3)与铝盐溶液反应:

要考虑钠与铝盐的量的问题,因为过量的NaOH溶液能溶解Al(OH)3,OH-+Al(OH)3===AlO

+2H2O。

(4)与NaHCO3溶液反应:

钠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NaHCO3反应,OH-+HCO

===H2O+CO

(5)与NH4Cl溶液反应:

钠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NH4Cl反应,OH-+NH

===NH3·H2O。

过氧化钠的性质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17·江苏高考)Na2O2吸收CO2产生O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B.(2015·全国卷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2014·全国卷Ⅱ)CO2通过Na2O2粉末后固体质量增重

D.(2015·四川高考)标准状况下,5.6LCO2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NA

解析:

选D A项,Na2O2与CO2反应产生O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正确;B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根据电子转移情况得关系式O2~2e-,可知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正确;C项,2Na2O2+2CO2

===2Na2CO3+O2,2molCO2生成1molO2,所以粉末固体质量增重,正确;D项,CO2与Na2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Na2O2===2Na2CO3+O2,每有2molCO2参加反应转移2mol电子,标准状况下,5.6LCO2的物质的量为0.25mol,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5NA,错误。

4.过氧化钠可作为氧气的来源。

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后,若固体质量增加了28g,反应中有关物质的物理量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

选项

二氧化碳

碳酸钠

转移的电子

A

1mol

2NA

B

22.4L

1mol

C

106g

1mol

D

106g

2NA

解析:

选C

+2CO2===2Na2CO3+O2Δm 转移电子

2mol2mol56g2mol

1mol1mol28g1mol

由上述关系可得出C项正确;B项未指明标准状况,错误。

[方法规律]

1.掌握Na2O2的强氧化性的两个角度

(1)从结构角度

Na2O2的结构中含有过氧链(—O—O—),含有过氧链结构的物质有较强的氧化性,以此类推,如H2O2、H2SO5(过一硫酸,相当于H2O2中的一个H被—SO3H取代)、Na2S2O8(过二硫酸钠)中都有过氧链结构,都是很强的氧化剂。

(2)从化合价的角度

Na2O2中的氧元素为-1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氧化一些常见的还原剂,如SO2、Fe2+、SO

、HSO

、H2S、S2-、I-。

同时-1价的O也有还原性,如遇到强氧化剂KMnO4也可以被氧化成O2。

2.Na2O2与H2O、CO2反应计算的三个关系

电子转

移关系

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物质的量关系为2Na2O2~O2~2e-,n(e-)=n(Na2O2)=2n(O2)

气体体

积变化

关系 

若CO2、水蒸气(或两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2O2,气体体积的减少量是原气体体积的

,等于生成氧气的量,ΔV=V(O2)=

V(原气体)

固体质

量变化

关系 

CO2、水蒸气分别与足量Na2O2反应时,固体相当于吸收了CO2中的“CO”、水蒸气中的“H2”,所以固体增加的质量Δm=28g·mol-1×n(CO2)、Δm=2g·mol-1×n(H2O)

1.(2019·商丘模拟)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钠,加热至熔化时,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无水CuSO4与熔化的钠接触,瞬间产生耀眼的火花,同时有红色物质生成。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是置换反应

B.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C.上述反应中无水CuSO4表现了还原性

D.加热且无水条件下,Na可以与CuSO4反应并生成Cu

解析:

选C 实验现象说明熔融的钠将CuSO4中的铜置换出来并且放出热量,属于置换反应,钠作还原剂,CuSO4作氧化剂。

2.下列有关Na2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向包有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说明Na2O2与H2O反应放热且有氧气生成

B.Na2O2与CO2反应时有单质O2生成,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Na2O2在空气中久置变白,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中,Na2O2

D.Na2O2粉末加入Ca(HCO3)2溶液中,会产生气体和浑浊

点拨: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说明物质发生了歧化反应,类似的反应有S+NaOH(浓)、Cl2+NaOH、Na2O2+H2O等。

   

解析:

选B A项,燃烧说明脱脂棉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有助燃物质氧气生成,正确;B项,反应物中没有单质参加反应,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错误;C项,Na2O2与CO2、H2O的反应都是Na2O2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正确;D项,Na2O2先和水反应生成O2和NaOH,NaOH再与Ca(HCO3)2反应产生CaCO3沉淀,正确。

3.200℃时,11.6g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

,则原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  )

A.0.125mol       B.0.25mol

C.0.5molD.1mol

点拨:

CO2、水蒸气分别与足量Na2O2反应时,固体相当于吸收了CO2中的“CO”、水蒸气中的“H2”。

    

解析:

选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O2的质量为11.6g-3.6g=8g,n(O2)=

=0.25mol,根据Na2O2与H2O(g)、CO2反应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可知,CO2和H2O(g)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25mol×2=0.5mol。

4.某同学探究钠的性质时,将等量的金属钠分别投入下列溶液中,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

序号

溶液

现象

解释及离子方程式

饱和NaCl溶液

饱和石灰水

CuSO4溶液

FeCl3溶液

归纳:

钠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

浮、熔、游、响。

消耗的水会使饱和盐溶液中的盐晶体析出;生成的NaOH再与溶液中的溶质反应产生现象。

    

答案:

①溶液中出现浑浊 Na与H2O反应使水量减少,2Na+2H2O===2Na++2OH-+H2↑

②溶液中出现浑浊 Na与H2O反应放热,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且Na与H2O反应使水量减少,2Na+2H2O===2Na++2OH-+H2↑,产生的OH-促进Ca(OH)2(s)Ca2+(aq)+2OH-(aq)溶解平衡逆向移动

③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 2Na+2H2O+Cu2+===Cu(OH)2↓+2Na++H2↑

④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 6Na+6H2O+2Fe3+===2Fe(OH)3↓+6Na++3H2↑

考点

(二) 氢氧化钠、钠的碳酸盐【点多面广精细研】

1.氢氧化钠

(1)物理性质

NaOH的俗名为烧碱、火碱或苛性钠;它是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有很强的腐蚀性。

(2)化学性质

①具有碱的通性。

②其他反应

与金属铝反应:

2Al+2OH-+2H2O===2AlO

+3H2↑。

与非金属单质(Cl2)反应:

Cl2+2OH-===Cl-+ClO-+H2O。

酯类(CH3COOC2H5)水解:

CH3COOC2H5+NaOH

CH3COONa+CH3CH2OH。

(3)NaOH的制取

①土法制碱:

Na2CO3+Ca(OH)2===CaCO3↓+2NaOH。

②现代工业制碱:

2NaCl+2H2O

2NaOH+H2↑+Cl2↑。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比较

Na2CO3

NaHCO3

俗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颜色状态

白色粉末

白色晶体

溶解性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

(溶解度比Na2CO3小)

水解(离子方程式,下同)

CO

+H2OHCO

+OH-

HCO

+H2OH2CO3+OH-

与盐酸反应

CO

+2H+===CO2↑+H2O

HCO

+H+===H2O+CO2↑

与NaOH反应

不反应

HCO

+OH-===CO

+H2O

与足量Ca(OH)2反应

Ca2++CO

===CaCO3↓

Ca2++OH-+HCO

===CaCO3↓+H2O

与BaCl2反应

CO

+Ba2+===BaCO3↓

不反应

与CO2反应

CO

+CO2+H2O===2HCO

不反应

热稳定性

较稳定

2NaHCO3

Na2CO3+CO2↑+H2O

相互转化

Na2CO3

NaHCO3

(2)Na2CO3、NaHCO3的用途

①Na2CO3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冶金、食品等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②NaHCO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小题练微点]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会分解(  )

(2)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CO2,会有NaHCO3晶体析出(  )

(3)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

(4)用酚酞溶液可鉴别饱和食盐水和饱和Na2CO3溶液(  )

(5)相同温度下溶解度:

小苏打<苏打,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

(6)Na2CO3溶液(杂质NaHCO3),选用适量的NaOH溶液(  )

(7)NaHCO3溶液(杂质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

答案:

(1)× 

(2)√ (3)× (4)√ (5)√ (6)√ (7)√

[学霸微提醒]

碳酸盐、碳酸氢盐的区别

(1)溶解性:

一般地,碳酸盐小于碳酸氢盐,如CaCO3

(2)热稳定性:

①不溶于水的碳酸盐一般受热分解,如CaCO3高温分解,溶于水的碳酸盐一般受热不分解,Na2CO3受热不分解,但(NH4)2CO3受热分解。

②碳酸氢盐不稳定,受热分解,NaHCO3、Ca(HCO3)2受热都分解。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8·全国卷Ⅱ)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

(2)(2018·江苏高考)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

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

(3)(2018·江苏高考)NaHCO3(s)

Na2CO3(s)

NaOH(aq)(  )

(4)(2018·天津高考)溶解度:

Na2CO3

(5)(2017·天津高考)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到恒重(  )

(6)(2015·全国卷Ⅱ)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立即产生气泡(  )

(7)(2014·全国卷Ⅰ)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是因为Na2CO3可直接与油污反应(  )

(8)(2014·全国卷Ⅱ)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

(9)(2014·全国卷Ⅱ)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实验如图所示(  )

答案:

(1)√ 

(2)× (3)√ (4)× (5)× (6)×(7)× (8)× (9)×

2.(2019·雁峰区一模)下列有关Na2CO3和NaHCO3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B.相同温度下,0.1mol·L-1盐溶液的pH值:

Na2CO3>NaHCO3

C.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量:

Na2CO3<NaHCO3

D.相同温度下,0.1mol·L-1盐溶液分别与0.1mol·L-1HCl溶液反应的剧烈程度:

Na2CO3>NaHCO3

解析:

选D NaHCO3受热易分解,不稳定,则热稳定性为Na2CO3>NaHCO3,故A正确;Na2CO3水解程度比NaHCO3大,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Na2CO3溶液碱性较大,故B正确;设质量都是106g,则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

mol,Na2CO3~CO2,NaHCO3~CO2,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

mol,即放出CO2的质量:

Na2CO3<NaHCO3,故C正确;分别滴加HCl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分别为CO

+2H+===CO2↑+H2O、HCO

+H+===H2O+CO2↑,相同条件下NaHCO3比Na2CO3反应放出气体剧烈,故D错误。

方法规律

1.从“弱”字入手理解Na2CO3、NaHCO3的几个性质

(1)二者的水溶液都显碱性,是因为弱酸根CO

和HCO

的水解。

Na2CO3溶液的碱性更强,是因为弱酸根CO

的水解程度更大。

(2)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NaHCO3反应更剧烈,是因为CO

和HCO

与酸反应生成CO2,HCO

只需要结合一个H+,而CO

需要结合2个H+。

(3)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无气泡产生,是因为H+首先和CO

反应生成HCO

(4)向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生成NaHCO3,可以理解为弱酸碳酸电离出的H+结合了CO

生成了HCO

2.Na2CO3、NaHCO3的鉴别与除杂

(1)Na2CO3、NaHCO3的鉴别方法

(2)Na2CO3、NaHCO3的除杂方法

依据二者性质的差异确定除杂方法(后者为杂质)

序号

混合物

除杂方法

Na2CO3(s)、NaHCO3

加热法

NaHCO3(aq)、Na2CO3

通入足量CO2

Na2CO3(aq)、NaHCO3

加入适量NaOH溶液

侯氏制碱法

3.(2016·江苏高考)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

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

选C A项,制取NH3应用Ca(OH)2和NH4Cl固体加热,不正确;B项,CO2气体应长管进、短管出,不正确;C项,析出的NaHCO3晶体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正确;D项,NaHCO3应低温烘干,不能直接加热,易发生反应2NaHCO3

Na2CO3+CO2↑+H2O,不正确。

4.工业上以粗盐(含Ca2+、Mg2+、SO

等杂质)为主要原料,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和化肥NH4Cl,实验室模拟工艺流程如图甲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的气体为CO2

B.流程图中的“系列操作”中一定需要使用玻璃棒

C.如图乙所示装置可以比较Na2CO3和NaHCO3晶体的热稳定性

D.除去粗盐溶液中的杂质可依次加入过量NaOH、Na2CO3、BaCl2溶液,过滤后再加入盐酸调节溶液的pH

解析:

选B A项,CO2在水中溶解度较小,NH3溶解度较大,故应先通入NH3,使溶液为碱性溶液,再通入CO2,可以达到实验目的,错误;B项,从溶液中得到固体,需要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操作,因此流程图中的“系列操作”中一定需要玻璃棒搅拌、引流等,正确;C项,Na2CO3加热不易分解,NaHCO3晶体加热容易分解,故小试管中盛放NaHCO3,大试管中盛放Na2CO3,错误;D项,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

及泥沙,可以加过量BaCl2除去SO

,然后加NaOH除去Mg2+,用Na2CO3除去Ca2+和过量的Ba2+,盐酸要放在最后,除去过量的NaOH和Na2CO3,错误。

[归纳拓展] 侯氏制碱法

(1)原料

食盐、氨气、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其反应为C+H2O(g)

CO+H2,CO+H2O(g)

CO2+H2。

(2)工艺流程

(3)反应原理

①产生NaHCO3的反应:

NH3+NaCl+CO2+H2O===NaHCO3↓+NH4Cl。

②产生Na2CO3的反应:

2NaHCO3

Na2CO3+CO2↑+H2O。

(4)循环使用的物质:

C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