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4253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京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

1.临近期末,某班开展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学习方法交流会,下面的内容摘自一位同学的交流记录,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诵读不可少。

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造成的。

②揣摩很重要。

选自《》的《烛之武退秦师》,三百多字便记录了一段风雷激荡的历史。

谁是智谋第一人?

反复推敲方能明白。

③想象是妙招。

鸿门宴上刘邦有哪些丰富的表情?

李煜怀念的故国会是怎样的景象?

细细想象才会有独道的发现。

④追问乃法宝。

魏徵为什么会费力地阐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寻常道理?

《五人墓碑记》中五位平民英雄是担心淹没无闻吗?

类似问题都值得探究。

⑤积累为常道。

主张“文道合一”“务去陈言”的古文家为韩愈,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人是……这些岂能不知?

(1)找出并改正上面材料中的两个错别字。

第一处:

“_____”改为“_____”;第二处:

“_____”改为“_____”

(2)材料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第_____句,改为:

____

(3)请将材料中空缺的文学常识补全。

第一处_____;第二处_____

【答案】

(1).

(1)“道”

(2).“到”;(3).“淹”(4).“湮”(5).

(2)第①句,(6).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

(7).(3)《左传》;(8).李清照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字形辨析、病句辨析以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1)问的第一处“独道”应改为“独到”。

“独到”的意思是与众不同,独特造诣,通常与“想法”、“见解”等词连用,根据词意,可以判断应将“独道”改为“独到”。

(1)问的第二处“淹没”应改为“湮没”。

“湮没无闻”的意思是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淹没”的意思是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

根据词意,可以判断应将“淹没”改为“湮没”。

(2)问中,①句语病为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在语意上也明显是重复的,可以改为“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

”,也可以改为“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往往是由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造成的。

”第(3)问为文学常识题,难度较低。

第一空的《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在作答时填写《左传》即可,《左传》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词别是一家”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其所著的《词论》中提出的词学观点,《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论词的文章。

2.如果从下列对联中任选一副作为书房的对联,你会选择哪一副?

请从修辞和内涵的角度作简要说明。

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②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

(1)选择:

_____

(2)说明:

__________

【答案】

(1).选择①,

(2).用比喻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我们要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3.阅读下面关于邓中翰的词条信息,完成题目。

邓中翰,男,南京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中星微集团董事长,“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

他是闻名中外的青年才俊,2009年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歌唱家谭晶的丈夫。

他曾任职于美国IBM公司和硅谷人创建了集成电路公司、半导体公司,参与超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研究,申请国内外多项发明专利。

1999年,他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共同创建“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星光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他因此被业界称为“中国芯之父”。

他认为,没有芯片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但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到的,必须自主创新。

学校将邀请邓中翰作主题为“我的‘中国芯’”的讲座,如果你是主持人,将怎样介绍他?

请根据上述词条信息,拟写则关于邓中翰的人物介绍。

要求:

连贯、得体;不超过100字。

【答案】一个海外学子成为一名爱国创业者,他将闪亮的中国“芯”成功植入世界盯银河,微米的小空间是他创新的大舞台——“中国创造”星光无限。

欢迎中星微电子集团董事长邓中翰!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茶馆》第三幕中,秦仲义提议:

“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这一想法得到另外两位“老头子”的响应,他们分别是谁?

是什么样的人生遭遇引起了他们两人的共鸣?

(2)《家》第34章中,高公馆为什么会上演一场捉鬼的闹剧?

觉新和觉慧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答案】

(1)常四爷、王利发。

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抗战中被日本人抢去资产,抗战后国民党当局将其当作“逆产”没收从而陷入彻底破产的境遇。

秦仲义、王利发和常四爷三人都深受着旧时代的迫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

(2)①高老太爷病重,陈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

②一开始觉新不赞成,可在陈姨太和其他人的极力主张和附和下同意了,后来还去劝说觉慧;

觉慧以紧闭房门、怒斥克明和觉新的办法来抗拒这种愚昧的做法。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了鉴赏名著的文学形象和主题内容的能力。

作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得熟读相关的文学名著,了解名著涉及的主要人物、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情节和该事件反映出的主题内容,这是名著鉴赏类试题常常考查的三个主要内容。

(1)题考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该话剧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我们需要熟悉的主要人物有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秦仲义等人以及与其人生经历和反映出主题内容。

本题中的另外两个老头分别是常四爷和王利发,引起他们两人共鸣的是秦仲义的人生经历,不要写成他们二人自己的人生经历。

(2)题考的是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本题考查的内容较为简单,只是考查了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内容的记忆,只要把握好“捉鬼闹剧”的前因后果和觉新、觉慧等主要人物的表现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

(很自然地走到窗前,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地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待萍我姓鲁。

周朴园姓鲁。

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国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沉思)无锡?

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周村园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侍萍是,老爷。

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哦

周朴园你知道么?

鲁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

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侍萍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

——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

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鲁待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

生了第二个,オ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选自《雷雨》。

有改动)

5.选段部分,随着“剧情收放”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6.文中画线的舞台说明在剧中有哪些作用?

7.对于梅姑娘,周朴园和鲁侍萍有着不同的说法,请分析两人说法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5.周朴园从鲁侍萍开窗的动作中感到一丝奇怪,于是开始询问,产生好奇和一丝希望,试探性地询问她是否知道三十多年前的“事件”,可是等鲁侍萍把话头接过去,一下子说出所谓“梅小姐”的“丫头”身份及“不光彩”的行为、不幸的命运时,周朴园突然被迫面对

他过去犯下的罪恶,三十多年来这恐怕是第一次,因此他非常痛苦、紧张(舞台提示语里有“苦痛”“汗涔涔地”),直至最后周朴园抬起头来质疑鲁侍萍的身份的疑惑。

6.这一部分动作描写暗示人物性格与身份,推动了情节发展。

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7.以周朴园的身份打听一个侍女会让人觉得奇怪,所以称“年轻的小姐”;强调“很贤慧,也很规矩”意在避免别人的猜疑;以及对初恋的怀念。

鲁侍萍的说法表现她痛苦(悲愤)的内心和对周朴同的不满(讽刺)。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了鉴赏名著的文学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能力。

选文是曹禺的话剧《雷雨》,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在作答话剧的相关试题时,要把握住话剧作答常常涉及的核心要点,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这一点和小说非常类似。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作答本题时要注意按顺序写出表示周朴园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如“好奇”“痛苦”“疑惑”等,然后针对这些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按顺序梳理出周朴园出现这些心理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即可。

每一个采分点(一条答案)都是由“心理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心理变化词语”构成。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理解话剧舞台说明作用的能力。

在话剧中,舞台说明一般是补充介绍人物的相关信息,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衔接故事情节等,这些内容都是为表现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服务的,因此作答时要把握对表现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点等)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两个主要采分点作答。

作答本题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答,不要只答要点而忽略分析过程。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鉴赏文章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注意分别点出周朴园和鲁侍萍对梅姑娘的不同说法,再分析原因,即本题可以分为两点作答:

(1)周朴园的说法+原因;

(2)鲁侍萍的说法+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

(二)

乃夫子于此,则以不患贫、寡而修文德以来远人为主,而以均无离析、安无分崩为宾。

盖困伐颛臾以启.论端,则即事以遏其欲,而颛臾之不可伐著矣。

若其为季氏忧萧墙之祸,则冉求之言忧也,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

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

此又善观圣言者所宜通也。

(选自王夫之《船山全书》)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

责备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列:

排列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

坚固

D.盖因伐颛臾以启论端启:

引发

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限3处)

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

11.王夫之认为孔子的论述有主宾之分,请结合选文

(一)概括说明“主”和“宾”的内容。

【答案】8.B9.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

10.

(1)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2)本来就不是符合情理的说辞,于是暂且将他的言论驳回。

11.“主”指孔子认为,百姓不担心分的少但是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因此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礼乐来教化他们;“宾”指只有分配公平合理,这样就会社会安定,国家也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此处“主”和“宾”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课内外文言文的对比阅读。

两篇文言文在内容上是相互关联的,在解答文意理解类的试题时,要注意综合参考两篇文章。

四道小题分别考查了文言文的实词理解、文言文断句、句子翻译和文意理解,属于常规典型试题,难度中等。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列”解释为名词“官职,职位”,非动词“排列”,因此B项错。

B选项这句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的意思是:

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理解句意并正确判断文言句读的能力。

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寻找标志虚词“则”,“也”,“之”。

“则”经常在其前断开,“也”常作为句尾语气词,“之”作宾语时常在其后断开。

根据虚词标志和语意分析断句完成后,通读整句话,判断句意是否通顺合理。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关键实虚词的含义和重要句式的翻译,同时要注意句子大意的通顺完整。

(1)中,注意关键词“危”(动词,遇到危险)、“持”(护持,保护)、“颠”(跌倒)、“扶”(搀扶)、“焉用”(何必要用)的含义;句

(2)中,注意关键词“如情”(符合情理)、“且”(暂且)、“折”(驳回)的含义。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王夫之的“宾主”说,主要是指作家在文艺创作中处理心与物或情与景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宾主融合为最高境界的艺术理想。

王夫之在选文

(二)中说孔子论述中“以不患贫、寡而修文德以来远人为主”和“以均无离析、安无分崩为宾”,对应的选文

(一)中的内容分别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和“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分别把选文

(一)中的主宾内容大意翻译表述出来,再按照王夫之的理论总结出“‘主’和‘宾’二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这一结论即可。

参考译文:

(一)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

“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

“冉有!

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

“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

“冉有!

周任有句话说: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

“冉有!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穷而担忧财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百姓太少而担忧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像这样,如果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二)略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用语传神,“滑”和“难”分别表现了琵琶乐声的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2)选段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达方式上与其他诗句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作用?

(3)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评“唯见江心秋月白”句道:

“收用冷语,何等有韵!

”请结合选段简要赏析。

【答案】

(1)“滑”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难”表现了乐声冷涩的特点。

(2)幽情暗恨,笼罩空间,琵琶弹到此处,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似乎在琵琶声停之后,表现得最充分,此时“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听者的共鸣,与诗中其他句通过描写的手法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方式不同,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抒发诗人的情感更为深沉悠长。

(3)“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中心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这是白居易描写琵琶女高超技艺的句子。

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通过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小题

(1)考查的是诗歌鉴赏的语言中的“炼字”,要理解诗歌中某个字词的含义或作用,需要把该字词融入到整句诗中进行分析总结。

“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意思是琵琶声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由诗意可以看出,“滑”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

“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意思是琵琶声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由诗意可以看出,“难”表现了乐声冷涩低沉的特点。

小题

(2)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题干中考查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意思是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要理解本句诗的表达方式,需要和诗歌选文的其他诗句作对比,其他诗句是在通过比喻等修辞技巧描写琵琶声的特点,如一会儿的流畅,一会儿的低沉冷涩等,这些诗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明显并没有对琵琶声特点进行描写,也就是说并没有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作答本题时要注意本句诗诗意的阐述。

小题(3)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唐汝询的诗评说的是《琵琶行》以“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韵味无穷。

要理解这种韵味,就要结合结尾的整句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来理解,这句诗意思是:

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中心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前文诗句都是在描写琵琶女琵琶声的玄妙动听,这句却在描写周围环境的安静,并以此结尾,诗人白居易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说明琵琶女的演奏技艺高超,但又没有直接称赞,只是说大家听得入迷了,周围环境就很安静,只剩一轮明月倒映水中,这很明显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技巧来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点睛:

对于诗歌鉴赏题,要注意区分“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不要混淆,前者只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而后者包含前者,除此之外,还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修辞等多种表达技巧。

13.根据提示,填写名句。

(1)总角之宴,_____。

(《诗经》)

(2)谨庠序之教,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

(荀子《劝学》)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

(李白《蜀道难》)

(5)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

(晏殊《蝶恋花》)

(7)执手相看泪眼,_____。

(柳永《雨霖铃》)

(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1).

(1)言笑晏晏

(2).

(2)申之以孝悌之义(3).(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4)枯松倒挂倚绝壁(5).(5)渚清沙白鸟飞回(6).(6)山长水阔知何处(7).(7)竟无语凝噎(8).(8)卷起千堆雪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识记背诵课本中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要注意关键词的书写。

例如“言笑晏晏”的“晏晏”,“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壁”、“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渚”、“竟无语凝噎”的“凝噎”等。

整体而言,本题名句背诵的考察相比理解性默写而言偏易。

点睛:

背诵课本诗文的时候切忌死记硬背,要在理解诗句和关键易错字词的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诗文;背诵诗文时要注意通假字等易错题,避免因为根据句意背诵而写错别字,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很多人在初背时容易根据句意误写为“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