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459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

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形成西法兰克王国、中部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三国,成为后来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三个国家的雏形。

阿尔弗雷德(古英语:

Æ

lfrēd,英语:

Alfred;

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译作阿佛列、艾尔弗雷德等,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朝的国王,他也是英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位称呼自己为“盎格鲁-撒克逊之王”的君主。

由于其英勇的统帅臣民对抗北欧维京海盗民族的入侵,被后世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

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

禁止买卖圣职;

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

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

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

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卡诺莎悔罪:

皇权与教权的斗争,由于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1056-1106)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于1077年在卡诺莎的会晤,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

当时,教皇应德意志封建领主们的邀请,准备前往德意志调停他们与国王之间的争端。

为使教皇取消此行,亨利不顾路途危险,在冬季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

教皇得知他已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消息后,为审慎和保险起见,决定前往托斯卡纳边疆伯爵夫人马蒂尔达位于卡诺莎的城堡。

被称为“圣彼得的女儿”的这位伯爵夫人,拥有巨额财富和权势,她那位遭人厌恶的丈夫已于上一年去世。

她保持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宫廷,身边簇拥着一大批只会说甜言蜜语的小人。

《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在位)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又名黄金诏书,因诏书上盖有黄金印玺,故名。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是侯国实行君主体制的法律根据。

它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此诏书失去意义。

金玺诏书的原件今保存在维也纳国立图书馆。

经院哲学:

产生于11~14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及欧洲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附属学校中产生的教会学院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因为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取名经院哲学。

托马斯·

阿奎纳(Thomas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Theologiae)。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新敕》的合称。

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

JustinianusI;

希腊语:

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全名为弗拉维·

伯多禄·

塞巴提乌斯·

查士丁尼FlaviusPetrusSabbatiusJustinianus,约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东罗马帝国皇帝(527年-565年),史称查士丁尼大帝。

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领土扩大。

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总称《民法大全》),为罗马法的重要典籍,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

破坏圣像运动: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

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

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

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东正教:

是基于正统派神学与东方礼拜仪式制度的基督教三大分支之一,也是强调自身正统性的宗徒继承教会。

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罗马正教会。

15世纪,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

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

基辅罗斯:

KievRuss古国名,9世纪中叶—12世纪30年代在东欧平原上建立的以基辅为首都的早期封建国家,又称古罗斯、罗斯国。

9世纪末,这些部落以基辅为中心,结成一个大公国,称“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当时它只是一个南自基辅、北到拉多加湖、西从普斯科夫、东到木罗姆的一个东欧内陆小国。

罗斯受洗即罗斯接受基督教信仰,公元988年,当时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作为国教,使得罗斯人告别了多神教的信仰。

这一年就是罗斯受洗元年。

罗斯受洗对基辅罗斯公国及现代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自罗斯受洗以来,俄罗斯人确定了自己一千余年的思想根基,并因此实现了自己民族的超常发展。

钦察汗国(Qipchaqulisi),(1242年--1502年),又称金帐汗国、克普恰克汗国、术赤兀鲁思,大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以突厥民族为主,13世纪上半叶蒙古人建立的封建国家,因占统治地位的蒙古人人数很少,所以不久当地蒙古完全突厥化。

由1242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第二子拔都结束西征建立了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境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

明朝推翻元朝的同时,钦察汗国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兴起的白帐汗国所取代,而后俄罗斯开始崛起,蒙古人在中、东欧、西、北亚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穆罕默德:

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认可的伊斯兰先知,广大穆斯林认为他是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

伊斯兰教教徒之间俗称“穆圣”。

享年63岁,葬于麦地那。

《古兰经》:

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共有30卷114章6236节,古兰经每一章以一个阿拉伯语词作为名称。

穆斯林人为这是真主对先知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陆续启示的真实语言。

穆罕默德在世时,经文由弟子们背诵,并书写纪录在树叶、石片和兽皮上,并由弟子们保存。

后来,第一任哈里发阿布·

伯克尔下令搜集;

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统一为《古兰经》定本,消除了各地穆斯林的不同版本他并将这个定本发往各地,并且毁掉了其他版本的古兰经。

什叶派(英文:

Shi'

ites)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作阿里派。

与逊尼派对立。

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尊奉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受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贤人,且认为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救世主(马赫迪)身份再现。

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十二伊玛目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等支派和许多支系。

 

逊尼派(Ahla1—Sunnah),英文名:

Sunnite,伊斯兰教主要教派之一。

全称“逊奈与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

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85%以上。

与什叶派并称为不同的两大政治、宗教派别。

“逊尼”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遵守逊奈者”,亦即“遵循传统者”。

穆斯林大多属逊尼派。

该派有四大教法学派:

哈乃斐教法学派、马立克、沙斐仪、罕百里学派。

德里苏丹国(DelhiSultanates,1206~1526),共存在了320年,是13~16世纪突厥和阿富汗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以其建都德里得名。

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莫卧儿王朝取代。

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于1206年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

而统治印度的总督顾特布-丁·

艾贝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

德里苏丹国的统治阶级都是中亚来的伊斯兰教军事封建贵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为核心,占有大量的军事采邑土地“伊克塔”,并依靠中亚外族雇佣军为统治支柱。

对印度教封建主及各阶层广大居民采取敌对、歧视、迫害等高压统治政策,强征人头税及强迫改宗伊斯兰教,刺激了印度教各阶层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情绪。

锡克教(Sikhism)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亚的巴基斯坦,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

尊崇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阿底格兰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师;

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

宗教符号的圆圈代表没有始终的唯一真神,左右两边的弯刀象征捍卫真理与正义;

中间的双刃刀代表做饭的刀具。

锡克教神寺每天给穷人提供免费餐饮。

“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

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

圣城是阿姆利则,朝圣地是被称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则金寺。

莫卧儿帝国:

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自今中亚南下攻入印度建立的封建王朝。

[2]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

是一个伊斯兰教封建王朝。

帖木儿帝国崩溃后,其皇室后代巴布尔率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并建立莫卧儿帝国,帝国在其子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莫卧儿帝国内部实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但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贾汗吉尔时期因叛乱而被抛弃。

到了第五代皇帝沙·

贾汗时,莫卧儿帝国空前强大,但由于沙·

贾汗大兴土木和赋税繁重而发生内部纠纷,1657年沙·

贾汗被其子奥朗则布推翻。

奥朗则布时期的莫卧儿帝国领土达到最庞大的时候,但沙·

贾汗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莫卧儿帝国衰落。

莫卧儿帝国衰落后,英国、法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殖民者在印度发生战争,最终英国胜利,使莫卧儿皇帝成为傀儡。

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莫卧儿帝国灭亡。

高丽(lí

)(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

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

王建所建,定都开京(今北朝鲜开城),是朝鲜半岛政权。

新罗末年,尚州甄萱建立后百济国。

918年泰封部将王建杀弓裔自立,建立高丽国。

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

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代。

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

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

朝鲜王朝(1392—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王朝。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定都于汉阳,李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

1896年,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半岛,李朝灭亡。

壬辰卫国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壬辰倭乱(韩文名称)、文禄・庆长の役(日文名称),是400年多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局部战争。

一直不被明朝所重视。

[1]此战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鲜挑起。

因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帝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试图殖民同化朝鲜的行动受阻,朝鲜民族文化火种得以保留。

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

他死后不久日军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丰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庆长3年8月18日,即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

原姓木下,之后将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的名字各取一字将改姓羽柴。

农民家庭出身[1],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

富有才干而逐渐发迹,织田信长死后在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2]。

他是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被称为“太阁”。

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

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摄关政治: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的政治体制。

具体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的政治体制。

“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

天皇幼时,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称摄政。

天皇年长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辅助天皇总揽政事。

类似于我国汉代的外戚干政。

后被院政取代。

镰仓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

1185年(文治元年)幕府在镰仓成立,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经历149年。

镰仓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其建立者是武将源赖朝,他于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败了贵族阶级的实权派平清盛一族,并逼迫在源平之战中为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兄弟源义经自杀,达到了自己一手遮天的目的。

源平合战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作家信浓前司行长据此写成历史小说《平家物语》。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的时代结束了,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13世纪元军侵日战争客观上使幕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的统治。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室町幕府,1336年(延元元年,建武三年)足利尊氏建立的武家政权。

1392年之前有南北朝的对立,尊氏与直义的对立等,到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政权才稳定下来。

由强大的守护大名任“管领”等要职,辅佐将军。

应仁之乱与细川政元的政变之后,幕府势力衰弱,1573年(天正元年),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驱逐,幕府灭亡。

德川幕府(日语:

とくがわばくふ)又称江户幕府(えどばくふ)。

1603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今东京)所建。

至1867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即大政奉还),共经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时265年。

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

在此之后,日本基本结束了将军及幕府统治的时代,为后来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江户幕府时代是三大幕府之中制度最完善,国民最富强的一个时代,对后世的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马休.佩里率军抵达日本,逼迫幕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终引发倒幕运动。

1868年德川幕府彻底垮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