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460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唐诗五首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2.作品介绍

野望,古诗名,《野望》诗以王绩与杜甫所作流传最广。

王绩的《野望》是写山野秋景,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和谐,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根据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3.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三)理解研读

1.鉴赏诗歌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

东皋,地名。

诗人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中,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日晚景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2.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3.“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思想感情。

4.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品味鉴赏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袁行霈)

《黄鹤楼》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文体介绍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

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

三、四句称为“颔联”;

五、六句称为“颈联”;

七、八句称为“尾联”。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

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楼,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余:

剩下。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返:

返回。

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

晴日里的平野。

历历:

分明的样子。

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

长江中的小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

故乡。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我更生忧愁。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句?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哪句?

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展现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

道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3.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诗句是哪句?

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一片繁荣的景象。

在一片暮色苍茫、浩渺烟波之间,竟弄不清自己的家乡在哪个方向,只见奔流不息的长江向东流去。

看着长江弥漫的烟波,想着自己有家难归,怎能不为之愁绪满怀。

4.七、八两句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

“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蕴含着醇厚的韵味。

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的路上,而自己官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

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设计意图]细品诗句,感受字里行间的意蕴,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此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

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

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使至塞上》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精通佛学,人称“诗佛”。

这是一首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描写了出塞时沿途景色。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统帅正在燕然前线呢!

1.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二句:

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

单车,轻车简从。

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前往吐蕃的使者。

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

诗歌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2.颔联抒情——内心抑郁(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

飘飞的蓬草。

这里是诗人自喻。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此联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3.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描绘了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烟:

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

指黄河。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写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写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4.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二句:

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这一联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尾联用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刻石记功以返的典故,歌颂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精神,也显示出使臣对边关战事的关心。

5.说说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诗中有画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浑厚

2.炼字精妙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了。

给“孤烟”加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给“落日”加上个“圆”,并不是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落日”挂在地平线上,才更“圆”。

圆圆的“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背后,这是多么静寂的世界!

——叶圣陶

3.留白

结尾二句写统帅还在燕然前线,可见战事之急,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三、课堂总结

读读这些诗句。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板书设计]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叙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出使边塞

抒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内心抑郁

绘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

叙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战事繁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