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761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

化学物理

化学部分(满分5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S-32Cl-35.5K-39Fe-56Zn-65Ag-l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生产活动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水力发电C.粮食酿酒D.液态空气制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酒精等物质,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为建设“美丽中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可减少大气污染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节约用水

C.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D.新型化学电池取代干电池可减少重金属污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故A正确;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会造成污染,故B错误;

C、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故C正确;

D、新型化学电池取代干电池,可减少重金属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有化学变化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差

D.氮气用于食品防腐,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杀菌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故B错误;

C、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好,故C错误;

D、氮气用于食品防腐,利用了它化学性质很稳定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A。

4.在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能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相关反应如下图所示,其中“

”、“

”、“

”表示不同的原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四种物质中有两种氧化物

B.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C.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改变

D.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为1∶16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相关反应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物是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CO2+3H2

CH3OH+H2O。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因此该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在反应物氢气中的氢元素显0价,生成物水中的氢元素显+1价,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B正确;

C、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与质量不改变,故C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反应中,氢气与甲醇的质量比=(2×3):

32=3:

16,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氧化物的概念可简记为:

两元素、氧元素、化合物。

5.配制70克16%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6%的是

A.

称取氯化钠B.

转移氯化钠

C.

量取水D.

配好后装瓶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砝码和食盐放反了,溶质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错误;

B、转移氯化钠时,若出现洒落,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B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C正确;

D、配好后装瓶,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

②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③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④2Fe3+和3N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⑤碳-14(14C)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表示的微粒都带电荷

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①错误;

②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故②正确;

③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③正确;

④化学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2Fe3+中的“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3N中的“3”表示3个氮原子,故④错误;

⑤碳-14(14C)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故⑤正确;

中质子数=电子数,该微粒不带电荷,

中质子数不等于电子数,表示的微粒都带电荷,故⑥错误。

故选B。

【点睛】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化学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化学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该化合物里该元素或原子团所显的化合价。

7.下列实验方案中,两个方案均可行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一

实验方案二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活性炭,静置,观察|

取样,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的情况

B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用磁铁吸引|

在空气中充分加热

C

除去CO气体中的|少量CO2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的热CuO粉末

D

鉴别NaCl和NaOH两种固体|

取样,分别加水溶解,触摸试管外壁

取样,分别加水溶解,配成溶液,用pH试纸测定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活性炭,不能检验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A错误;

B、铁粉能被磁铁吸引,木炭粉不能,可以进行分离;

空气中充分加热,木炭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铁粉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无法分离,故B错误;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故C错误;

D、NaOH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取样,分别加水溶解,配成溶液,用pH试纸测定,大于7的是氢氧化钠,等于7的是氯化钠,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加热试剂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8.如图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分别配制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硫酸铵需要水的质量最少

B.0℃时,向硫酸铵饱和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钾固体会析出硫酸钾晶体

C.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用30克硫酸钾固体最多可配制150克80℃的硫酸钾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没有确定溶液的质量,20℃时,分别配制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法比较所需水的质量,故A错误;

B、0℃时,硫酸钾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将饱和硫酸铵溶液跟饱和氯化钾溶液混合,会析出硫酸钾晶体,故B正确;

C、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氯化钾、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故C错误;

D、80℃的硫酸钾的溶解度为2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硫酸钾,用30克硫酸钾固体最多可配制180克80℃的硫酸钾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B.

向等质量

氧化锌和氢氧化锌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C.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钾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图像与事实相符,故A正确;

B、氧化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氢氧化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向等质量的氧化锌、氢氧化锌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时,反应的盐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氯化锌质量相等,最终氧化锌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锌质量大,图像与事实相符,故B正确;

C、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的时间应该相同,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C错误;

D、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钾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立即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氢氧化钾,图像与事实相符,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0.某固体可能含有CaCl2、Na2SO4、CuSO4、KNO3、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透明溶液;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原固体成分

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Na2CO3和Na2SO4,可能有KNO3、CuSO4、CaCl2

B.一定有Na2CO3,Na2SO4和CuSO4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

C.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aCl2,可能有KNO3、CuSO4

D.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固体溶于水且能共存,由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由于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由于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沉淀,则固体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钙。

通过上述实验不能确定硝酸钾是否存在,是可能存在的物质。

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

观察选择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的现象物质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现象推出可以确定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对于现象不能确定的只能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13分)

1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铅②石墨③甲烷④涤纶

(1)常用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_;

(2)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_____

【答案】

(1).④

(2).②

【解析】

【详解】

(1)涤纶是常用的有机合成材料,故选④;

(2)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故选②。

12.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涉及反应为初中常见反应),其中A俗名为生石灰,C为常见的溶剂,C与E元素组成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为______。

(2)B在农业上的用途是______(写一种)。

(3)转化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答案】

(1).O2;

(2).改良酸性土壤(3).置换反应

【解析】

【分析】

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俗名为生石灰,所以A是氧化钙,C为常见的溶剂,C与E元素组成相同,所以C是水,E会生成水,水和F可以相互转化,所以E是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F是氧气,氧化钙生成的B会转化成水,所以B是氢氧化钙,D会生成氧化钙和水,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D是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F的化学式为O2;

(2)B在农业上的用途是:

改良酸性土壤(或配制波尔多液);

(3)碳酸钙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水通电生成氧气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转化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置换反应。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3.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客机成功试飞,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的金属材料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如表。

据此可知高压输电线最好选用金属______;(填字母);C的合金通常可以做菜刀、锤子等,其合金的硬度______5(填“>”、“<”或“=”)

金属

A

B

C

D

导电性(以100为标准)

99

61

17

7.9

密度/(g·cm2)

8.92

2.70

7.86

11.3

熔点/℃

1083

660

1535

327

硬度(以10

标准)

3

2.7

5

1.5

(2)铁矿石有多种,如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和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等。

写出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在Fe(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若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渣中可能有锌

b.滤液中一定有Mg(NO3)2,滤渣中一定有银

c.若取少量滤液,加入KCl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一定有铁

d.若取少量滤渣,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的组成有三种情况

【答案】

(1).B

(2).>(3).Fe3O4+4CO

3Fe+4CO2(4).bd

【解析】

【详解】

(1)高压输电线不仅要求要有较好的导电性,还要求密度小,所以选择金属B;由于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的硬度,所以C的合金通常可以做菜刀、锤子等,其合金的硬度>5;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夺取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Fe3O4+4CO

3Fe+4CO2;

(3)将一定量镁粉、锌粉的混合物加到适量硝酸亚铁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后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铁,镁完全反应后,锌再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后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

a若滤液为浅绿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亚铁,则滤渣中不可能有锌,故a错误;

b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因此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镁;滤渣中一定有银,故b正确;

c取少量滤液,加入氯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亚铁不一定反应,因此滤渣中不一定有铁,故c错误;

d取少量滤渣,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一定有铁,可能是的组成是铁、银;铁、锌、银;镁、铁、锌、银三种情况,故d正确。

故选bd。

14.下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上用大理石(含少量Fe2O3和SiO2)为原料提纯碳酸钙的实验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

①SiO2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氨水呈碱性,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H2O+HCl=NH4Cl+H2O

(1)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代替,原因是______。

(2)操作a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

(3)写出滤液A中加氨水生成Fe(OH)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滤液B中加入试剂X恰好完全反应,X的化学式为______。

【答案】

(1).硫酸和块状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附着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2).漏斗(3).3NH3•H2O+FeCl3=Fe(OH)3↓+3NH4Cl(4).NH4HCO3

【解析】

【详解】

(1)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代替,原因是硫酸和块状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附着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2)操作a是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为过滤,所以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3)根据“氨水呈碱性,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H2O+HCl=NH4Cl+H2O”,可知氨水显碱性,生成物中存在铵根离子,所以滤液A中加氨水生成Fe(OH)3和氯化铵,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H3•H2O+FeCl3=Fe(OH)3↓+3NH4Cl;

(4)滤液B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钙和剩余的NH3•H2O,加入试剂X恰好完全反应,氨水中存在氢氧根离子,能与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碳酸铵和水,碳酸铵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所以加入的X的化学式为NH4HCO3。

【点睛】认真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15.某兴趣小组制取气体并进行探究活动

(1)如图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填字母)

(2)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灭火,但当钠燃烧时,二氧化碳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使燃烧更加剧烈。

【查阅资料】钠燃烧会生成过氧化钠(Na2O2)。

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或水都能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会更加剧烈?

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实验探究】将上述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连接。

制备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实验分析】

①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气体,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

②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加剧烈。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CO2与Na2O2反应的生成物为______(填字母)。

a、Na2O和O2b.NaOH和O2c.Na2CO3和O2d.NaHCO3和O2

【总结提高】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但不是所有可燃物失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来扑灭。

【答案】

(1).AD

(2).2KMnO4

K2MnO4+MnO2+O2↑(3).B(4).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5).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使固体(或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溶液变浑浊(6).c

【解析】

【详解】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可选用发生装置A;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用D。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AD;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MnO2+O2↑;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因此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

(2)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F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②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使固体(或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加剧烈。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O2与Na2O2反应的生成物为Na2CO3和O2,故选c。

1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

只含有NaOH;猜想二:

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

含有NaOH、Ca(OH)2。

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

猜想二正确

 

(3)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____(填字母)。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

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

实验的方案是_____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答案】

(1).气球胀大

(2).Na2CO3+Ca(OH)2=CaCO3↓+2NaOH(3).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4).ACD(5).在D试管中继续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在C试管中继续加稀盐酸,蓝色沉淀消失)

【解析】

【详解】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容器内的气压降低,在大气压强作用下,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胀大;

(2)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若猜想二正确,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实验现象是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3)碱的通性:

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与酸反应的性质,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D中加入酚酞后溶液变红色,若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红色溶液滴加盐酸后,若能反应则红色褪去;C试管中会有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若能与盐酸反应,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