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78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docx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试卷

第一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

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

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市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

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

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

“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得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

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

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D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 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是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是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论语》可靠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

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

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

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咸淳末,除知安吉州。

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

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

“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

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

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

大兵至,军其东西门。

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

“众散,元帅不杀汝。

”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

“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

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

“侍郎何自苦?

逃之犹可求生。

”良淳叱曰:

“我岂逃生者邪?

”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

“尔辈欲为乱邪?

”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

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

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

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

自己。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   民岂乐为盗哉

②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  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

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

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

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译出大意给2分:

“大言”、“意”、“戍”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

“尔辈欲为乱邪?

”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答案:

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

“你们想作乱吗?

”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答案:

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 。

   (屈原《离骚》)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

树木丛生,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3)噫!

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

莲之爱,________________?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

(1)长余佩之陆离   唯昭质其犹未亏

(2)山岛竦峙   百草丰茂

(3)陶之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

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

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

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师傅要去哪里?

”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

“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

“十五块钱。

”他说:

“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

“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

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

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

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

“你家住在静安寺?

”他说:

“是。

”小伙子又问:

“你家有浴缸吗?

”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

便含含糊糊地说:

“恩。

”小伙子接着问:

“你是在哪里上班?

”“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

”小伙子再问,他说:

“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

“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

他很渴,可是心想:

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

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

“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

”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

“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

“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

”他不得已的说:

“很小。

”“怎样小?

”“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

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

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

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

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

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

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

”小伙子告诉他。

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

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

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

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

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

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

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

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

为了鼓舞那人,他说:

“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

”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

“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

”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

“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

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

”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

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

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

“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

”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

“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           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          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D.      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      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答案:

答D给3分  答B给2分  答C给1分  答A、E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A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

E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

C项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

(2)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

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不招呼用车、讨价还价、不卖冷饮的、自制橘子水,体现了主人公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的特点;对小伙子的问话的想法及应答,体现了主人公敏感,细腻,谨慎,多虑的性格特征;因天热不忍心再还价、想买两瓶冷饮、给小伙子橘子水喝,体现了主人公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的特点。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请概括说明。

(6分)

答案: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作用有:

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⑥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案:

观点一:

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

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

使小说得象征意蕴含蓄、多元。

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

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

注意结合第

(1)小题的选择考虑。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

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

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揉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

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

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

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

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

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

“日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

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的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

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

又因为在弱肉强势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

他阐述说:

“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心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

”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

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

黄遵宪继续阐述说:

“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

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诘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

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

”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纠正封建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