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829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

青岛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试题

2015.01

试卷说明:

本试题共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本试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I卷为笔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修正液、胶带纸。

第I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麻痹(bì)悭吝(qiān)亲家母(qìn)毁家纾难(shū)

B.讣告(fù)关卡(kǎ)入场券(quàn)余勇可贾(gǔ)

C.龋齿(qǔ)内讧(hòng)和稀泥(huò)自怨自艾(ài)

D.巨擘(bò)窥伺(sì)捋袖子(1uō)抵掌而谈(zh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疏浚天然气囿于成见口惠而实不至

B.振撼照相机改弦更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肖像萤火虫披肝沥胆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D.募捐冷不防知情达礼毕其功于一役

3.下列语句中,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皇帝的新装”,则成了一个事实上的_____,从皇帝出发,每个人都有“新装”,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而这些弱点必将被_____人性的骗子抓住,一旦我们不能______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就只能上当受骗。

“新装”,因其具有普遍意义、教育意义和警世意义而广为人知。

A.象征洞察减少B.比喻洞察剔除

C.比喻感觉减少D.象征感觉剔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台湾民进党立法采用夜晚宿在“立法院”等非理性的闹剧来牵绊国民党,如果国民党任凭他们三人成虎,岂不是只能处于被民进党钳制的状态?

B.很快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枝加叶,投一些哥们所好,故意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C.朗读就有这么种奇的功能—它既展现了课堂上已经学到的东西,更展现了课堂上还没有学到但已经呼之欲出的东西,它让语文课堂学习走向了无限。

D.冉阿让饱受压迫、损害与屈辱,多舛的命运让人不忍卒读,而他的经历与命运带有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挣扎与奋斗的悲怆性史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许多著名作家大都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视为自己的必读书,而像鲁迅、纪德,加缪等人,不仅撰写有见解的论文,还认真阅读其作品。

B.《咬文嚼字》执行主编表示,流行语评选要弘扬正能量,拒收“小鲜肉”“约吗”等热词入选的原因是由于它们不符合道德规范造成的。

C.朱光潜说“炼字就是炼意”,而一篇文章到底好不好,关键要看它真正和作者表达的心境相调和。

D.这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媒介日趋多元化,传播手段日趋现代化,新闻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哲学的“终极关怀”

陈伯海

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对其生存意义之究竟不能不有所关顾,即通常所谓的“终极关怀”。

而当终极关怀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我们就有了哲学。

哲学思考要穷原尽委,往往以追索终极真理为目标。

终极真理不可能存在,思考的目标实难达到,但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却源源不绝地在发动着。

一方不停地推进,一方又始终落实不到目标,于是哲学永远行进在途中,这也便是很多人之所以迷恋上哲学思考的缘由。

说哲学“永远在途中”,并不意味着它停滞不前。

恰恰相反,它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努力。

严肃而深思的哲学家们每提出一个新问题,往往就能打开一片耐人探究的新领域,而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各种尝试,亦为充实与丰富这方面领域的探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哲学便是这样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并借以促成人类思考方式愈益向前发展。

相比之下,我个人似更倾向于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我认为其对于思考方式的更新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为解答问题所展开的种种努力,尽管也有助于促进入们的思考,尚非关键所在,因为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必然要关联到哲学“本原”问题,而说到底,“本原”是不可能予以彻底“解决”的,一切为解答问题所作的努力,再好也只能达到在这个领域内穷尽其可解数的程度,且最终会证明这个领域和这条思路自身仍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从而提示人们必须转换思路,以寻觅新的问题切入点和新的思考方式。

这样一种由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交相更替轮回而构成的运动轨迹,已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的关注重心,有一个由本体论转为认识论以至语言论与生存论的演进过程。

两千多年前,在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思的发端以直接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为标志,这个习惯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为之绞尽脑汁,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而终不免陷于“独断”。

近世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人们意识到需要将思辨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遂转而探讨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试图弄明白人能不能认识或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转向”。

“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新天地,致使客体与主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超验之类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填满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各种唯物论与唯心论、经验论与先验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思想体系亦同时并出而相互争鸣,但究其竞,终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更不用说通过认识能力的考察来追溯存在的本原了。

跟踪着哲学行进的步伐,我们绕了一个圈子,最终似乎回到了它的起点,那便是:

由追问“存在”的本原来确立人生的意义,借以实现人的终极关怀,这不正是古希腊贤哲们赋予哲学的使命吗?

但思考决不会简单地重复。

我们不再像古代哲人们那样去孜孜于求索出某个恒定不变的实体,设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根,却要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视以为世界的本然。

我们也不会像近世哲学家那样一力注目于人的认识能力或语言形态,用以界定人与其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要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及多重性交涉上来把握这一复杂的关系。

当然,我们更不会为突出个人的“自由意志”,生硬地将客观实在从自己的视野里一笔勾销,乃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使天人、群已、人我之间既分又合的存在方式与互动作用得以凸显出来。

应该说,这里孕育着一种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它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所引发的。

新的思考能否适应这类新问题,只能拭目以待,但新的思考也许能让不断演进着的西方哲学同古老的东方智慧接上茬,这个动向似可关注。

(摘自《光明日报》)

6.关于“终极关怀”与“哲学”的叙述,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其所生存的意义原委的关注,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就有了哲学,而哲学历史的发展最终还是回到了追问存在的“本原”这一问题上。

B.哲学思考要穷原竟委,它以求索终极真理为目标,由于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在源源不断地发动着,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提出问题具有最重要的价值。

C.哲学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它不断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但是最终还是难以把哲学问题彻底解决。

D.人们为解决本原问题所做作各种努力,都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人们必须转换思路,找到新的切入点和思考方式。

7.下列对“哲学发展史”“认识论转向”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转换思路,解答哲学问题,这些努力交相更替并形成一种运动轨迹,这已被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

B.对世界本原的直接追问是古希腊哲学发端的标志,许多哲学家对此给出了各种答案,但这些答案最终都被证实为个人主观的判断。

C.近代对实际经验的重视,说明人们意识到哲学思辨需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使人们的认识论转向,这样人们就肯定会揭示存在的本原。

D.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得哲学思想体系变得庞杂并相互争鸣,但最终仍然不能揭示人的本原的问题。

8.下列各项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而人类探究哲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方向的转变,最终还是回到人的终极关怀角度。

B.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促成了哲学认识论的转向,这二者为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提供了实践上的支持。

C.将某个实体作为世间万物存在的本根,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等角度来把握等,这都是中外哲学家认识世界的形式。

D.新时代引发了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就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这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发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董宣传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

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今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

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

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

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

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

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

“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

”升车而去。

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

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

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

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

到界,移书曰:

“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

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

”喜等闻,惧,即时降散。

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专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

“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选自范晔《后汉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次:

次序

B.有诏左转宣怀令左转:

降职

C.今勒兵界首首:

D.乃驻车扣马扣:

拦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置尸舍内,以塞其咎②余船以次俱进

B.①叱奴下车,因格杀之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D.①天子不与白衣同②何哉?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出董宣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②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

③喜等闻,惧,即时降散④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⑤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⑥歌之曰:

“枹鼓不鸣董少平。

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宣严惩当地豪强公孙丹杀人案,严惩其亲属同党的结伙闹事,当他遭受自上而下的迫害时,视死如归,最终公孙丹被朝廷判了死刑。

B.董宣在解决江夏郡的“寇乱”时,没有采用一般统治者采用的镇压与屠杀手段,而是巧用朝廷“文书”的形式,表现出他的政治胆识。

C.董宣惩治湖阳公主的奴仆杀人一案很坚决,公主向皇帝告状,董宣在皇权面前不肯低头,将生死置之度外,显示董宣坚毅的品格特点。

D.董宣受到百姓的歌颂,也受到天子对他的褒奖,在他死后皇帝派使者前去探看,当得知董宣生活十分节俭时,皇帝听了后非常感动。

第II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3分)

(2)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

(4分)

(3)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3分)

1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绝句二首(北宋)关澥

其一野艇归时蒲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

江南旧日经行地,尽在于今醉梦中。

其二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竿春睡酣。

为报邻鸡莫惊起,且容残梦到江南。

注:

①缲车:

抽茧出丝的工具。

②朝参:

这里指早朝参见皇帝。

(1)第一首诗中“缲车鸣处楝花风”一句,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概括。

(4分)

(2)两首诗都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试结合原诗内容分析各自表达的情感。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

(《论语·泰伯》)

②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③细草微风岸,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④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⑤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⑥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五、(12分)

16.下图是一幅漫画,请先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揭示漫画的寓意。

(4分)

 

17.仿照前面的语句,补写两句话,使得前后句式一致、文意连贯。

(4分)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拟一个恰切的广告语,以此来温馨地提醒广大踏出国门的游客。

要求是字数相同、句式一致的两句话,总字数不超过20字(不计标点)。

(4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到海外旅游,但是有的中国游客在西餐厅用餐没有遵守西餐的礼仪,大声喧哗,把中国敬酒的习俗搬出国门;有的游客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着装习惯;有的中国游客在不打折的商店里高声讲价,在不准拍摄的地方随意拍摄;有的游客随地吐痰,在禁烟区内吸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插队,不依规定给残疾人士让座……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9—22题。

(18分)

不识(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

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

“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

“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

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

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

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

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

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

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

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

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

”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

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

”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

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

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

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

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

“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

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

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

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

“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

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

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

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

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

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

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9.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20.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4分)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21.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分)

22.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

试加以比较分析。

(6分)

七、作文(60分)

23.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和联想,选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作文。

2015年圣诞节来临时,中国内地许多地方的人士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庆祝圣诞”,给孩子买圣诞礼物,到饭店聚餐,去教堂参加活动……同样是圣诞节的这一天,长沙某高校学生身着汉服,手举“抵制圣诞节”等标语,走上长沙太平街圣诞活动现场,呼吁广大市民“中国人不过外国节”,过中国传统节日。

要求: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2014-2015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检测试题答案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二、三(36分)

1.D2.A3.B4.B5.D6.B7.C8.C9.A10.C11.D12.A

四、(24分)

13.(10分)

(1)(3分)青州知府弹劾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理,判了死刑。

(“滥”“考”“坐”的翻译,各1分)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翻译,酌情给分。

(2)(4分)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来龙去脉一一具告,并言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不应判罪,希望朝廷杀他而让水丘岑活下来。

(“具”“受”“由”“活”的翻译,各1分)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翻译,酌情给分。

(3)(3分)(董宣)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

(“被”“持”“谢”的翻译,各1分)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翻译,酌情给分。

14.(8分)

(1)(4分)写缲车的飞鸣和花信风的吹拂,富有动感,烘托出一幅生机美好的春图景;(2分,意思对即可)写出作者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4分)第一首诗歌写“醉梦”,写作者对江南往事的回忆,表达对江南留恋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首诗写“残梦”,梦破后(或“梦醒后”),作者还想续做“梦”到江南,表达作者渴望寄情于江南山水的情思。

(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5.(6分)①任重而道远②连峰去天不盈尺③危樯独夜舟④无可奈何花落去⑤渺沧海之一粟

⑥山穷水复疑无路评分标准:

错一处该句不得分。

五、(12分)16.(4分)描述画面:

一位学生跨越传统观念的悬崖,从北大转学到技校。

漫画寓意:

消除对技校的偏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学习。

评分标准:

描述画面2分,漫画寓意2分;其它答法,酌情给分。

17.(4分)参考答案:

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坦荡;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

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而是拥有;最好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健康。

评分标准:

句式2分,语意2分;其它答法,酌情给分。

18.(4分)参考答案:

出门讲礼仪,入乡要随俗。

评分标准:

每个2分;注意形式和内容。

六、(18分)

19.(4分)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2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

(2分)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0.(4分)

(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

(2分)

(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

(2分)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1.(4分)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

(每点1分)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2.(6分)“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2分)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2分)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

(2分)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七、作文(60分)

注意揭示和挖掘“圣诞节”和“传统节日”所代表的内在的文化精神,从中找出合适的点,进行叙述或议论。

比如传统节日节日,不必追逐洋节;洋节蕴含的文化东西,值得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