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529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1Word下载.docx

【教学准备】

教师:

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

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

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

(预设:

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提问:

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

风)

2.提问:

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

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板书:

外力空气流动

3.讲述:

风看的见吗?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

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4.提问:

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

二、探索:

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

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

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

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

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

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

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

出示蚊香。

4.讲述:

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

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提问:

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

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

6.讲述:

实验步骤

(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7.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2.师生共同梳理:

(1)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

(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

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

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6.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外力空气的流动风

冷热温差

空气流动

冷空气热空气冷空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活动手册中的实验演示图上,画出蜡烛点燃前后蚊香烟的流动方向。

注意盒外盒内烟的流动轨迹都要画出来。

2.在演示图下面“我的解释”处,用文字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作业设计】

1.在“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中,点燃蜡烛并放到盒中,盒外蚊香的烟会()。

A.进入盒子中B.垂直往上飘C.向四面八方飘

2.大自然中的风是由()形成的。

A.雷电B.太阳C.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3.风和下列空气的()性质有关。

A.能够压缩B.会流动C.有重量

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6.我们来做“热气球”

通过前面五课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

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的升降现象。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热气球以及热气球加热上升的图片,思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并做出初步的解释。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和放飞“热气球”,让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研讨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解释。

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的物理概念是:

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方法,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相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学习。

拓展板块,通过出示“孔明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释其飞行的原理,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

本课还渗透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运动”、“热”的内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以及“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以上内容给予适当关注。

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

”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

每个小组:

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

活动手册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

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

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

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

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

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

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

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

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

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

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

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

用火来进行加热。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

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

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

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

纸筒带有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

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

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一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画设计图,思考材料之间的组装方式,同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观察什么。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

(1)谈话: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

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学生活动手册,来了解活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学生阅读活动手册,了解观察的重点及思考记录的方法。

(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

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

“升空”要点:

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

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

本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导致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所以教师需要多准备一些塑料袋提供给学生。

(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

“热气球”升空的高度并非本次活动的重点,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塑料袋的升空来了解加热后空气的变化,活动手册的记录尤为关键,所以在活动前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记录的主要内容,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观察的重点。

在活动中,学生势必会在意“热气球”上升的高度,这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进行多次尝试,来熟悉升空的技巧及相互间配合的默契程度。

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10分钟)

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

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时怎么做的?

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

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

遇到了哪些问题?

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做的到位和不足之处,便于再一次操作的改进。

这个反思过程也是对于“热气球”升空原理的一个认识过程。

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

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从袋子的体积,表面的温度,手拎的力度以及袋子的绷紧程度等方面来描述袋子的变化。

再由袋子的变化思考空气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

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比较有逻辑性的解释塑料袋升空及落下的原因,在解释的细节中,尤其希望学生能形象地描述加热前后袋中空气的变化。

如果学生能用前面学习到的微粒来表征,说明学生的解释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要解释热气球升空的原因,首先要基于现象,所以首先讨论袋子加热后的变化,通过袋子的变化分析空气的变化,认识到袋子升空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带动它升空所致。

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解释,考察学生的表达及逻辑能力,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来进行表达和重复,以便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四、拓展:

孔明灯飞行原理及危害的认识(预设5分钟)

1.教师课件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

孔明灯是一种能够长时间自由飞行的飞行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习俗,谁来说说孔明灯飞行的原理?

它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孔明灯飞行。

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

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

2.教师课件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

谁再来说说你对孔明灯有什么新的认识?

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

3.课堂小结。

我们来做“热气球”

【学习单】

在下图中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

本节课的活动手册,有3部分的内容。

1.观察活动记录上有完成实验的一些要点提示,比如:

加热前,塑料袋不遮挡入气孔,小心不要点燃塑料袋或者烧伤自己。

2.记录加热后袋子的状态,不用约束学生画在方框内,可以画在超过方框的地方,比如:

袋子飞到高处。

其中,学生受第三课《压缩空气》中用小圆圈代表空气的颗粒的启示,想到画空气分子的运动方向,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想法。

3.记录自己对加热后塑料袋子的状态变化的解释。

1.在放飞“热气球”的过程中,以下哪一项不正确。

A.“热气球”的袋口边缘高于纸筒的进气孔。

B.加热到“热气球”绷紧时,小组成员同时放手。

C.“热气球”加热导致变形,继续用这个“热气球”进行实验。

2.空气在加热过程中,。

A.体积会被压缩B.会往上升C.会往下降

3.孔明灯能持续飞行,主要是因为。

A.孔明灯体积大B.孔明灯的热源温度高

C.孔明灯的热源与灯一起飞行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第二课,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聚焦版块通过让学生预测“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引出研究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的问题。

探索版块,包括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主要环节,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压杯入水实验中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打孔观察实验中纸团完全浸湿了是因为水进入了杯子,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打气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认识到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研讨版块,通过在研讨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拓展版块,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

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

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他们体验过在一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学生准备:

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

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

会湿)

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会或不会)

3.追问理由:

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

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

我们怎么来证明?

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

(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

(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

(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

(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第组

▲我会观察:

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

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

▲我会思考:

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没变)

(2)杯子底部的纸团怎么样了呢?

没湿)

(3)纸团没有湿,杯中水面没有变,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

(没有)

(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

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小结:

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

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

为什么你们的纸团会湿呢?

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

(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

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

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

▲观察与思考:

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

(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杯子中水面变高了)

(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

水跑到杯子里面了)

(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

松开手指以后)

(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

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

(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

(水)

(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

湿了)

(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

1.提问:

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

向杯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

怎么吹?

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

(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4.小组反馈:

(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3)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

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

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

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谈话激趣:

刚才李老师让小朋友们玩了气球,还想不想玩?

但是老师要你们自己把气球吹大。

谁会吹气球?

2.出示瓶子和气球:

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老师要你们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

(1)吹不大。

这是怎么回事?

谁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科学知识来给大家说说原因。

子里面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能吹大。

怎样能吹大?

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去)你要不要再试试?

(3)看瓶解惑:

老师在这个瓶子上施了魔法,瓶子底部有个小孔,第一次吹的时候,老师把小孔堵住了,瓶中的空气没法跑出去,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气球就没法吹大;

第二吹的时候,我把手松开了,吹气球的时候就把瓶中的空气挤出外面,气球就吹大了。

(4)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PPT出示气垫等图片),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

2.空气能占据空间

会湿水进入杯子

不湿杯内有空气

1.手册中的三个图中,分别需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在杯内画出水位,边观察边画图,培养学生如实记录的习惯。

2.图下方的解释,需要学生在实验观察结束后归纳填写。

1.把纸团粘在塑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