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37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布式认知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多种符号使我们能以多种方式表达思想和观念等等。

人的内部认知能力加上外部制品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认知的理解水平‘2R。

人在使用制品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COgnl"

tiveResidue)现象。

只要使用过制品来帮助认知活动,在活动中所训练的能力会内化的持久性(留存),即使后来制品不存在(不使用)时也能有效地支持高级思维活动。

而心智模型(MentalModel)是指个体对环境及其所期望行为的心理表征,简单的解释,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或知识库‘“,。

按照Rous。

和M

orris的定义,心智模型是一种心理机制,人们利用这个心理机制描述系统日的和形式,解释系统的功能和当前状态以及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32,。

按照野中郁次郎对隐性知识的定义,心智模型是隐性知识的一种形式‘8’。

知识不是简单地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传输的,而是通过个体与个体(其他学生或教师)之间、个体与认知对象之间及与认知工具之间的意义协商而主动构建的。

分布式理论(DistributedCognition)提供了理解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其他资源交互的框架。

分布式认知理论学派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分布式认知观点认为,认知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个人头脑之中,而是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

传统认知理论把单个个体作为唯一的分析单元,而分布式认知理论则把认知主体、认知环境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的事物作为分析单元,这种多分析单元系统被称为功能系统(FunctionalSystem)(Hutchins1995)。

换言之,认知活动的完成既有个体的认知,也存在着多个个体通过媒介的交互作用,还存在于个体与认知工具的交互过程之中,甚而存在于认知情境及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简单的知识汲取过程。

它包括了认知个体内在的认知活动,还包括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媒介之间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意义交换,从而构建有意义的知识。

而这种意义交换与知识构建都是发生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认知的分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认知活动不仅是认知主体对客体在大脑内部的运算过程,还可以被看成是在媒介间传递表征状态的一种运算过程。

其中,媒介可以是内部的(如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外部的(如地图、图表、计算机数据库等)。

如图所示

此外,MichaelCole和YrjEngestrm(1993)进一步扩展了认知的分布模型,他们认为个体认知不仅与社会和文化有交互作用,而是就存在于社会和文化情境之中,文化以间接方式影响着认知过程,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

而社会情境则是个体认知活动发生的宏观场域。

下图是他们提出的认知在社会中分布的模型。

如图2所示:

Hatch和Gardner(1993)就教室中的认知活动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同心圆模型(theConcentricModel),该模型肯定了个体本身在认知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也说明了认知过程中个体和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3所示。

同心圆模型中的三个圆表示三种力:

(1)最外围的圆是文化力,代表惯例、活动及信仰,超越了特定的情境,影响许多个体。

中间的圆是地域力,是持分布式认知观点的人最关心的。

它强调在一个特定的本地情境中的资源及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人物。

(2)本地情境包括一些典型场所,如,家、教室及工作场所。

(3)最里边的圆是个人力,表示个体带到许多本地情境中的倾向及经验。

这几种力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个体的智力和兴趣等是在与同伴、家庭成员及老师的交往中形成的,受当时所提供的资源的限制,受文化价值和期望的影响。

强调的是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工作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

那些在个体的分析单元中不可能看到的认知现象,在分布式认知研究中得到了强调。

尤其重要的是,分布式认知强调个体、技术工具相互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

学习观从接受认知范式到建构认知范式再到分布式情境认知范式的转换为开展移动学习开启了新思路:

智力、认知不是个体思维的专有属性,认知是分布存在的。

它广泛存在于参与建构的各个成员的大脑中,分布于有关的工具、知识表征模式以及其他的人工制品上,m-Learning时代的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传递或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对话、认知网络联接与共享的过程。

传统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内在性,把个人和环境作为彼此独立的因素来对待,而不是把情境与个人作为整合的系统来看待,然而,认知过程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2]。

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分布式认知已经在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和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发展它将在管理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

1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及特征

分布式认知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HUTCHINS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来的。

他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3]。

它突破了将认知看作是个体内部过程的传统认知观,强调发生于活动过程中的认知是个体与情境的整合系统。

1.1分布式认知的概念

分布式认知概念有几种不同的阐述:

①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

②分布式认知是一种对内部和外部表征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5];

③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6]。

综上所述,分布式认知强调的是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

笔者认为,分布式认知的实质是将分散于不同主体的认知活动借助一定的收敛机制形成认可度较高的认知结果的过程。

之所以强调分布式认知中的收敛机制,是因为如果只有“分布”,而没有“收敛”,则无法达成认知目的,应用于管理活动中也无法得出建设性的判断。

1.2分布式认知的特征

(1)分布式认知强调功能系统的协同作用,功能系统将表征媒介相互协调在一起,产生系统水平的协同作用——共同目标、有效交流、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3]。

(2)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的分布性[2],认为认知在个体内、媒介中、文化上、社会具体情境中、时间中分布。

(3)分布式认知关注交互作用,HUTCHINS提出分布式系统中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以完成任务[3]。

(4)分布式认知关注表征状态的传播及转换,为了使个人能分享分布式系统的成果,必须以超出个体的形式对观点加以表征[7]。

(5)分布式认知强调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性,它要求在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共享认知活动[3]。

(6)分布式认知还重视情境和情境脉络。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将语言运用看作是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cognition)活动。

分布式认知研究的是,认知活动是如何分布于心智内部、外部人造物和群体之间以及如何分布于时间和空间中的(Hutchins,1995a,1995b;

Norman,1991;

Zhang,1997,1998)。

这表明,分布式认知活动具有情境依赖性,认知主体与外部认知人造物、其他人以及其他人的活动之间的互动受到互动发生的情境所具有的物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语境指导、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这些情境(Clancey,1997;

Suchman,1987)。

分布式认知的分析单位是分布式认知系统,该系统由一群与外部认知人造物之间互动的人组成。

这些系统(例如课堂教学)具有与其组成部分根本不同的认知性质,并且这些属性,无论人们对这些部件的属性理解得多么详细,都不可能从部件的属性中推出系统的属性(Hutchins,1995b)。

通常这些分布式认知系统的部件可描述为认知系统的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

内部表征是个体心智的知识和结构,而外部表征是外部环境中的知识和结构(Zhang,1997).

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Cognition)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

分布式认知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分布式认知的必要条件是交流与共享,其强调的是对观点的表征,分布式系统中的制品主要用于拓展人的能力,分布式学习环境取决于个体和小组学习的特征及认知方式。

(二)分布式认知对评估模式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组织、学校、社会等与分布式认知理论形成一种映射关系,因此,分布式认知可在理论与功能框架层次上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的构建给予新的启迪。

首先,是将功能系统作为分析单元。

分布式认知以个体、制品和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相互关系组成的功能系统作为分析单元,提供了一种从全局把握认知活动全貌的全新观点。

借鉴分布式认知的观点,在评估模式构建时不能仅从教学的监管角度来考虑,而应该将参与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教师、学生、组织、学校、社会)贯穿其中,甚至包括教学目标、个性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

其次,是充分肯定认知分布的存在性。

分布式认知最明显的特征是强调认知的分布性,重视表达教学的群体性、社会性,突出个体的主体地位,恰当地表达了信息时代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交互性与社会性的观点。

“分布”的概念强调主题及资源的“非中心化”,以及主体间的平等与互助,但又不同于无原则的“分散”与“无中心”,提倡共同与协作的团队理念。

就评估模式而言,认知的分布性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认知作用给予了明确肯定。

此外,由于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在个体参与者、制品和内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因而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了特别关注。

最后,是高度重视认知情境创设。

分布式认知框架强调将功能系统作为分析单元,即由单纯考虑在头脑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体,转变为考虑在社会和物质情境脉络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体。

这实际上也肯定了社会和物质的情境脉络以重要的交互性方式融入了个体参与其中的认知工作。

分布式认知从系统的角度关注个人和情境脉络中的交互方式,因此,在评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创设一个能从多层面收集评价信息,实用性强的评估模型。

(一)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一词最初出现于计算机领域,用于描述计算机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和处理两大功能。

分布式被引入到教育领域后,产生了“分布式认知”、“分布式学习”、“分布式智力”等名称不同、意义相近的诸多名词,目前尚未完全统一。

本文采用“分布式认知”,与相关研究领域学者所指称的“分布式学习”、“分布式智力”具有相同的本质和含义。

美国Syllabus杂志在1995把“分布式学习”定义为:

分布式学习不只是替代“远程学习”的一个新术语,更确切地说,它来自于分布式资源这一概念。

分布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它允许指导者、学生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教和学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发生。

分布式学习模式可以结合传统的课室授课的课程使用,也可以结合传统的远程学习课程使用,或者用来创建完全的虚拟教室。

美国研究分布式学习的权威机构ADL(AdvancedDistributedLearning)对分布式学习的解释是:

分布式学习要实现的目标是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其关键要素包括基于Web的模块化内容、智能导师、互操作与重用、更大范围的协作。

[10]

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和PhilipBell、WilliamWinn、[11]李克东、傅小兰[13]等中外学者的观点,分布式认知的主[12]要特征可以概括为:

交流与共享是分布式认知的必要条件,分布式认知强调对观点的表征,分布式系统中的制品主要用于拓展人的能力,分布式学习环境取决于个体和小组学习的特征以及认知方式。

(二)分布式认知对系统设计的指导作用

分布式认知的个体、制品、文化、策略等,可以与DITS系统中的学习者、网络环境、学习氛围、教学策略等形成一种映射关系,因此,分布式认知可在理论与功能框架层次对DITS系统设计以新的启迪。

1.以功能系统为分析单元。

分布式认知以个体、制品和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相互关系组成的功能系统作为分析单元,提供了一种从全局把握认知活动全貌的全新观点。

借鉴分布式认知的观点,在系统设计时不能将DITS仅仅作为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系统的来考虑,而应该包括参与系统活动的所有个体(学习者、教师、管理员)、用于DITS活动的软硬件配置,以及包括教学策略、学习内容组织、资源给养、个性化服务等在内的软环境。

2.肯定认知分布存在。

强调认知的分布性是分布式认知最明显的特征。

分布式认知重视表达学习的群体性、社会性,突出个体的主体地位,恰当地表达了信息时代强调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交互性与社会性的观点。

“分布”的概念强调主题及资源的“非中心化”,以及主体间的平等与互助,而又有别于无原则的“分散”与“无中心”,提倡共同与协作的团队理念。

DITS系统所处的分布式网络环境而言,认知的分布性为DITS软件平台和多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库的认知作用给予了明确的肯定。

此外,由于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在个体参与者、制品和内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因而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了特别关注。

3.重视认知情境创设。

分布式认知框架强调将功能系统作为分析单元,即由单纯考虑在头脑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体转变为考虑在社会和物质情境脉络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体。

[11]这实际上也肯定了社会和物质的情境脉络以重要的交互性方式融入了个体参与其中的认知工作。

分布式认知从系统的角度关注个人和情境脉络中的交互方式,因而对于DITS系统的设计,有必要考虑创设一个拟生态的、社会化的、真实感强并提供自然交互的三维虚拟学习环境,对基于网络的情境化学习提供创设情境、促进交互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分布式认知提供了一个对于认知交互和知识共享的综合模型,为DITS系统进行学习环境、交互与共享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范式。

传统的认知观关注在人的头脑中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这种认知观基础之上的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生在学习!

记忆新信息和新技能时的心理过程"

与传统的认知观不同,分布式认知理论将学习的主体!

与主体相关的群体以及学习环境看作一个学习分析单元,强调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分析学习活动,将认知从个人扩展到个人与环境的交互"

事实上,心理学家们早就认识到认知与环境的关系"

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认为应该将个体!

社会!

文化或企业物理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对待"

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理论也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

活动理论则认为,人的行为活动是通过工具作为媒介来完成,每种活动都指向一定的结果,人类的行为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不过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等人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

分布式认知理论将头脑中的思维过程与外界环境放在一起,认为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之间的联系涉及到内部资源(记忆!

注意!

执行功能)和外部资源(目标!

产品!

周围可获得的资料)之间的协调"

分布式认知将个体和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的认知系统,于是外部的环境不仅是一种信息的来源或者输出地,也应该是思维的一部分"

例如一个学历史的学生将历史事件整理出来,写在小卡片上,做好索引,在适当的时候来帮助自己回忆"

在分布式认知看来,这些卡片正是作为思维延伸的工具,帮助学生将认知的负担转移到了环境,使得环境也成为认知的一个重要部分"

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客观环境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

分布式认知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内部和外部表征信息的加工过程"

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和个体间,或者说分布于媒介!

文化!

社会和时间等环境之中"

认知在个体内分布例如,知识在人脑中是非均匀分布的,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理论模块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的巧妙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认知在媒介中分布认知活动可看成媒介间传递表征状态的一种计算过程"

其中,媒介可以是内部的(如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外部的(如地图!

图表!

计算机数据库等)"

认知在文化上分布文化是指规范!

模式化的信念!

价值!

符号!

工具等人类共享的事物"

文化是模式化的,但并不是统一的"

文化需要在面对面的实地交流中才能被体会或感受到"

文化以间接方式影响着认知过程,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

认知在社会中分布在具体情境(例如餐厅中,记忆!

决策等认知活动不仅分布于工具(例如菜单!

椅子和桌子的布置!

桌号),而且分布于规则(例如就餐后离开餐厅前付账等)!

分布于负责不同工作的人(例如是服务员!

而不是洗碗工,负责餐厅内就餐的各项事务)"

认知在时间上分布认知纵向分布于特定认知主体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而横向分布于每个认知主体特有的时间维度上,例如成人常常根据他们自己过去或文化上的经验来解释儿童的一些行为"

二!

分布式认知的两种模型

20世纪80年代,赫钦斯(E.Hutchins)等人明确提出分布式认知概念,与之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认知科学!

认知人类学和社会学,现已成为重新思考所有领域认知现象的一种基本范式"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在人类的智力活动中,认知任务的完成既有个体的认知,也存在着多个个体之间通过媒介的交互作用;

个体认知不仅与社会(文化环境有交互作用,而且就存在于社会!

文化环境之中;

认知不仅存在于脑内活动,而且也依赖于认知的临场和情境"

图1个体认知和分布式认知的交互关系

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萨洛蒙(G.Salomon)提出个体认知的一个分布式交互模型(图1)认为,参与认知的多个元素既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

又相互影响,甚至还可能与其他元素作用"

另外,/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变化,自身最终要受到变化结果的影响而发生改变0,即其自身也将受到影响而发展变化"

另外,哈奇(T.Hatch)和加德纳(H.Gardne)就教室认知活动则提出分布式认知的同心圆模型"

在该模型(图2)中,最外层是文化力(包括信仰!

惯例!

活动等),超越于具体情境而潜在影响各个认知个体"

中间是地域力,指直接影响个体认知行为的!

在一个特定本地情境中的人物!

资源和其他媒介"

最内层是个人力,是分布式认知的核心力,在这一层中,个体带有许多具有本地情境的经验和倾向;

从时间序列上看,智力!

兴趣等在与同伴!

老师及其他成员交往中接受影响而发展!

变化,并受到资源的限制及文化价值!

期望的影响和约束"

认知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注重对个体认知的研究。

这些心理学研究基本上是以“身心二元论”为基础,关注于“心”,认为认知存在于个人头脑之中,是个体运演的过程。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逐渐拓展人们研究认知理论的视野,“机体离不开环境,把心理活动看作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能的”。

研究表明,认知活动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认知情景等因素。

一分布式认知的概念

分布式认知思想可以追溯到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后的不久,当时这种思想尚处于一种萌芽的状态。

此后Dewey、Wundt、Minsterberg以及Gibson等心理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一直不自觉地贯彻着分布式认知的思想,但都未曾有清晰的术语加以定义。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Hutchins等人才明确地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并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的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

从此,认知分布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布式认知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事物的新的分析系统。

它提出了一种考虑到认知活动全貌的新观点,强调认知是在人和环境的系统中完成的,人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以往的认知理论秉持内部表征是个体认知活动的全部。

与此有所区别,分布式认知认为认知活动是对内部和外部表征的信息加工过程。

哪些信息被外部表征以及如何表征均对个体的内部运算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分布式认知模型

分布式认知概念的确立并没有否定或者摧毁个体认知存在。

“分布”是指缺乏明确唯一的定位,它强调认知分布于多个认知元素中,个体仅是其中之一;

“分布”也有分享之意,分布的认知元素在认知活动中分享任务,共同发挥作用达成目标。

在分布式认知看来,认知是一种在个体认知建构活动之上,加上同环境和群体交互作用之中,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它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消解个体与环境的二元对立。

Salomon提出了个体认知与分布式认知的交互关系模型[1]

在该模型中,参与认知的所有元素(A1、A2、A3、B1、B2、B3,其中A为参与认知活动的人的要素,B为参与认知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