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43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子》与中国文化.docx

《老子》与中国文化

《老子》与中国文化

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提出: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对鲁迅先生的这个科学论断在具体理解上虽然尚不一致,但它说明了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个点则是非常明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互补的文化,其中儒、道、释三家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按鲁迅的论断,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极大。

他们的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他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

所以,了解(儒、释、)道的思想,对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

“《老子》很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床头伴侣。

其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

例如,当我研究心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业人员,我从这本书学到了很多相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

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

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尼采评论《道德经》一书说: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一派老子忠实信徒的模样。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

他说:

“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据《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5日报道,2000多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达三千余家。

凭借仅仅5000余言的《道德经》,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1997年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立这样一个“规矩”时,杨叔子说:

“那是因为我是中国人!

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

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书呢?

我认为就是两本,一本《论语》,一本《老子》。

作为高级人才的博士生,应该了解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对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

上世纪90年代末,首创理工科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班,倡导让中华诗词走进大学校园、走进中小学、走进幼儿园、走进千家万户;2000年,提出“绿色教育”理念。

他自己一天读一章,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读一遍(细读,不不但是背诵,是思考,深刻的哲理沉思)

联合国大会2011年6月21日通过决议,任命潘基文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第二个任期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

潘基文表示,作为秘书长,他将在会员国之间、联合国系统内部以及联合国与诸多国际伙伴之间,发挥一个协调员和建桥者的作用。

他援引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强调应将这种不朽的智慧应用到今天的工作中,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找到行动上的统一性。

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

“老于是国际性的。

”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现在世界上译本,有260多种。

可谓盛况空前。

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在国外具有很大的影响(以下数据来源: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日本:

超过250种翻译本,德国超过90种译本;英美:

超过70种翻译本

为什么老子这个人,引起世界这样的注重,为什么如此为世界景仰,现在就介绍老子这个人,以及他的书《老子》(《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一)老子其人

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现在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代末期,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

他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曾去周都,问道于老子,回来之后,对他的弟子赞叹说: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据相关史料记载,这二个文化巨人有五次历史性的会面)庄子称颂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所以,老子“被免而归居”(《庄子·天道》),回到陈国居住。

他看到天下大乱,不得其时,乃蓬蔂而行,要到深山老林去修道养寿,骑着青牛,西出陕西函谷关。

把关的关令尹喜,会见了老子,就辞官不干,拜老子为师。

尹喜说: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紫气东来"的典故源于此)老子鉴于尹喜的诚意恳请,便将自己一生修道练功的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对照当时已掌握的科学文化,以人之道比较天之道,综合考察,进行总结。

司马迁说: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史记·老子列传》)后人尊老子为百家之祖,道家奉他为创始人,道教奉他为宗祖,现当代学术界称老子为“双父”(中国哲学之父、世界哲学之父),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史料根据的。

(二)老子其书

司马迁说: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史记·老子列传》)原不分章,韩非本及帛书等,且系德前道后。

就是简明扼要的《道德经》五千言,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喻老》两篇,这是有文字可查的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注释《老子》的著作。

司马迁称老子“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史记·老子列传》)二千多年前,庄子便已浩叹: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齐物论》)老子深叹世人“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其实,他的《道德经》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世人虽智大迷,而且其迷固久,因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从古至今,注解者三千余家,但是,角度各各不同,有从训诂学的,有从解释学的,有从比较学的,有从哲学的,有从道学的,有从兵学的,有从玄学的,有从生命科学的,有从诗学的,各见其所见,各得其所得,因而,呈现了千百个的“老子”。

这可是可喜可贺的历史现象。

《道德经》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三)《老子》主要理路

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

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究天道立人事,立天道推人道,包含思想完整性,坚持深刻全面性,实现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合一性,即独异于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亦即老子说的"配天"思想。

它概括天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举凡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无所不包,囊括无遗,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可以超世,而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之诗文,予以科学之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

二、老子道学的主要观点

   老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道”、“德”、“有”、“无”等等,都是老子提出的。

《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包含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一)“道生万物”的哲学本体

   《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以“道”和“德”为中心展开的。

“道”和“德”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经验上就是“德”,“德”是“道”的运用和体现。

1、“道”的本体论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道”包容一切,无所不在,无细不及,周行不止。

所以,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

老子“道”的观念,冲破了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

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2、“道”的宇宙生成论

"道之为物"、"有物混成"(混成论)的宇宙万物本体论。

   老子以其特有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宇宙演化模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老子》42章)的道生万物(生成论)宇宙论。

“一”即阴阳未分前的宇宙混沌一体;“二”即宇宙剖分的阴阳二气;“三”即阴阳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三生万物”,即阴阳对立生成新的统一体。

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天地万物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这个说法现在很多学者很重视,一谈老子之道就讲这个,认为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人谈到天地起源、万物渊源,也就是类似今天的宇宙学这种问题,很了不起。

"道"是天地万物的法则。

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法则老子认为是无为,"道"是无为的。

"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是天地万物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品质。

"

这一模式表明中国人2500年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世界的统一性,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

   “道”的基本特性是自然和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5章)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

“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

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保持世界的和谐、自然。

(三)“福祸相依”的辩证法则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

“反者道之动。

”由此,老子揭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系统地揭示了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基本规律。

 

矛盾的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2章)

矛盾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58章)“柔胜刚,弱胜强”。

(《老子》 36章) 

 量的积累是可引起质变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64章)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老子》63章)

老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向人类揭示了天地万物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四)“上善若水”的人生策略

《老子》是柔性的哲学、水边的哲学、诗化的哲学,他善以“水”为喻,阐述他的人生策略。

如何在不利的情况下争取有利的结果?

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则,天下莫不知。

”(《老子》78章)其方法是从事物的反面促使事物的变化,欲取先与,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如何避免在有利的情况下向不利的方面转化?

老子主张“知雄守雌”,认为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甘居柔弱,譬之如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他以“不敢为天下先”为人生三宝之一,主张“知其雄,守其雌”,虽有雄健之势,却居于雌柔之地。

(五)、大小不二、首后不二、内外不二的异常深刻圆融的相对论。

(六)、"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方法论。

(七)、"修之于身"、"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妙徼齐观的把身体当作实验室的工具论。

(八)、“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宇宙万物本质论。

以及:

"道法自然"的教育方针;

慈爱万类,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宇宙胸怀;

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理想追求(有学者把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概括为"五同性"思想:

同源性、同构性、同律性、同归性、同一性);现实的理想天堂--地球天堂之理想;出发点"和"、过程"和"、结果"和"的根本方法论,称之为"三和哲学"或"三和方法论";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本体立场;

"修之于天下"的平民化圣人人格——人人可以超凡入圣,升华人生;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道"是启发一种做人的态度。

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我们从天地万物的完美、和谐、没有缺陷来看,人是有毛病的,人的行为法则是有问题的。

你得效法自然。

学习自然的原则来重新做人。

当然无为而治,在政治是利用一种无为的智慧,也是一种重新做人,好象重新增长一种智慧。

柔弱胜刚强好象也有一点这个意思。

我原来相信力量,大的、强的、硬的是好的,现在我突然觉得柔弱是好的,低姿态是好的,这也是一种改变,但这都不是一种灵魂深处的改变,不是做人根本的改变,因为那种改变仍然是教你一种技巧,基本的东西没有变,基本的东西仍然是我在这个世界上要生存,要竞争,要胜过别人,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最后的目的都是要胜过别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的安邦治国思想(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法治,"以正治邦,以奇用兵"的兵治,是一套完整的辨证统一的安邦治国思想体系);

“可以为天地母”——大道科学为一切科学之母(李约瑟说“内在的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实际上是“玄之又玄”与实之又实辨证统一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老子道学之内在的哲学、科学、医学、思维观、生态智慧、教育思想、兵道观、道治论、法治论、系统观、自组织理论、外交思想、理想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宗教观等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老子》与当代人的处世奥秘

人的生活旋律,好象一条奔腾的江河,有前进,也又回流,有顺境,也有逆境。

无论过去或现在,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特别是当人处于逆境时,道家人生哲学幽灵,总是把人们从逆境中解脱出来。

或隐或显地呈现出它的现实的时代价值。

1、“身重于物”

如何对待名利问题,这是人生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古至今,尽管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却有相当多的人,都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中国的谚语说:

“千里去做官,为了吃和穿”,这是追求的利禄;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这是追求的功名。

把“名垂千古”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列子·杨朱篇》载有一段杨朱与孟氏的对话:

人为什么要功名?

曰:

“以名者为富”。

既富之后,为什么还不停止?

曰:

“为贵”。

既贵之后,为什么还不停止?

曰:

“为死”。

人死之后,又为什么?

曰:

“为子孙”。

总之,人活着“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

(《列子》卷七)这段话,大体上描绘出了追求功名利禄为期幸福的人心态。

这种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追求升官发财,福寿双至,封妻荫子,流芳后世。

他们争名于朝(朝廷),争利于市(市场、集市),往往造成“贪夫徇财,烈士徇名”的结果。

这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老子鄙视这种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

从治理国家看。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3章)

从个人修养看。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9章)

功名、财货、生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三者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社会上不少人都把功名、财货的位置放在人的生命之上,为了名利可以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在名利的迷宫中,破天荒的发现了人的生命价值。

他从重生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生命贵于名利。

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可抛弃名利,也要保存自己的生命。

老子说: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老子》44章)是说,名利和生命对人来说,生命更重要。

因为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如果为了获得名利而伤生,那就是舍本求末了。

俗话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老子的“重生轻物”的思想中,人们悟出了许多人生的真谛:

一是“身外之物”;

二是淡化做官心理。

老子教导人们,你要重视生命,你要宝贵生命,你要看重生命,你别轻而易举就结束自己的生命。

凡是人们受到痛苦的时候,受到忧患的时候,凡是熟悉《老子》这本书的话,马上会想起一句话,老子在这个书中这么讲的,他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13章)这句话怎么讲?

就是人啊人,所以有忧愁,所以有劳苦,是因为我有一个身体在,假如等到我没有这个身体,我有什么痛苦!

2、“少私寡欲”

为了维持人的生命,欲望总是需要的,这是常识。

但是,如何对待欲望,却有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

老子反对纵欲,也反对禁欲。

主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64章)。

“不欲”就是“无欲”。

所谓“无欲”就是“少私寡欲”(《老子》49章)。

老子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80章)。

后来的庄子说得更具体: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内篇·逍遥游》)就是道家“无欲”的具体写照。

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海难填,总是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这是毫无好处的。

A、就个人来说,“益生曰祥。

”(《老子》55章)。

(贪生纵欲就会灾殃)老子认为,声色犬马,饮食男女,本是人的生理需要,但是,如果人们过分地追求,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老子指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12章)。

有些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所以短命,就是放纵嗜欲、为非作歹的结果。

过分地追求名利财货,不但无益于贵生,反而会弄得品伤德坏,身败名裂。

B、就治国来说,老子认为,社会混乱,国家难治,是统治者贪得无厌的结果。

老子认为“朝甚除(借为污),田甚芜,仓甚虚。

”(《老子》53章),是统治阶级“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老子》53章)的结果。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子》75章)。

打开中国的25史,随处可以看到封建帝王的骄奢淫逸的生活。

而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总是引起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

这些都可以证明老子思想的深刻而正确。

根据“少私寡欲”的原则,老子提出四条重要的处世之道:

一是“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59章)

二是“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老子》44章)

三是“功遂身退”(《老子》9章)

四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根据老子的“少私寡欲”的思想,进一步发挥: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庄子·外篇·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外篇·山木》

3、“柔弱胜刚强”

在社会上,一般人都懂得“刚强胜柔弱”的道理,而老子不同于凡众,它以超群的智慧,深刻地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真谛。

 道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也是一个天地万物的规则。

这是一个什么规则呢?

老子提出来”柔弱胜刚强”。

请注意,老子提出来的天地万物法则都有一个特点,即它刚好和人类社会的规则是相反的。

人类社会崇尚智慧,崇尚有为,而自然是无为的;人类社会也崇尚强盛。

老子在自然里恰恰发现是反过来的。

他举例说,自然里那些气势汹汹的东西都不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非常猛烈的风一下就刮完了,很大的雨一会就得停。

最厉害的是柔弱的,他这里的柔弱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柔弱,我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在事物的初生状态,它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灵活性,这是柔,已经长大的参天大树不如小树苗,因为它有未来。

另一个是低姿态,即弱。

低姿态最厉害怎么讲?

他打比方,大海(海平面)姿态最低,最后万川归之,水全流去了。

水为什么全流去了,因为海处的地位是最低的。

它最谦虚。

谦虚包容了万川,这是老子的思想。

这个想法我们觉得很漂亮。

有一些启发性的东西。

但仍然有一个我们刚才说过的问题,如果仅仅从老子的书里也不一定看得出有多了不起。

但这种思想后来影响了战国的兵家和法家。

从而发展出一些重要的见解。

兵家受他影响最深的是孙子和吴起,法家受他影响最深的是申不害和韩非。

现在申不害的书我们看不到了,孙子和韩非的书还能看到。

那就是发展出一种柔弱胜刚强的智慧。

而且非常有实用性。

《孙子兵法》现在特别热。

顺便说一句,在先秦诸子里,在古代知识分子眼里孙子是没有很高地位的,他不是第一流的。

但现在变得地位很高,好象是第一流的。

他为什么热了?

这实际上和现代人那种功利的兴趣有关系。

人们通常认为:

刚强可以战胜柔弱,现实生活中也总表现出许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具体事例。

人与人是这样,国与国也是这样。

在处理“强与弱”、“刚与柔”的关系上,老子与众不同。

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76章)。

老子认为:

人活着的时候筋骨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则变得干枯坚硬了;所以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一类;因此打仗逞强就不能获胜,树木坚强就会遭受砍伐;凡是强大的,反而处在下面的位置;凡是柔弱的,反而处在上面。

辩证地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道理:

事物旺盛了就会走向衰老和死亡。

所以,大凡刚强的东西往往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却属于生的一类;从自然界来看,人和万物活着的时候,形体柔弱,死了之后则僵硬枯槁,婴儿是最为柔弱的,不仅筋骨柔弱,而且无知无欲,毫无自卫能力,但却是最有生命力的,最终能长大成人变成强者;树木幼小的时候也是脆弱的,却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然一旦长大成材后,反而容易遭到砍伐。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43章)。

即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和征服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天上的风是最柔弱的,但却能穿过肌肤,拔树倒屋,再小的空隙也能通过。

根据柔的思想,老子找到了最具有柔性的水,表达了自己贵柔的理想人格追求“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78章)。

即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水是至柔的,集柔于一身,却又攻不破,水中抽刀,无论费多大力气,永远切不断的,正所谓:

“抽刀断水水更流”。

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长年累月,可以穿破巨石,水是软的,石是硬的,刀是锐的,然而水却可以穿石,水也能锈化刀,柔弱则胜刚强。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柔弱谦让,而不能恃强凌弱,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也值得赞誉,而有时暂时的忍让和退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上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战争,也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

将这种思想用于现代商业和企业管理中,有时也能取得较大成功。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激烈,就企业而言,当实际力量相对弱时,要守其弱。

通过“积柔”“积弱”而成刚、成强。

而一但处于强大位置,要多想些不利因素,遇事谦让,后发制人,保证企业长盛不衰。

上升到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无论大国小国皆应持谦恭居下的态度,小国谦下容易,而大国往往恃大而骄。

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大国,在处理外交关系上始终能把握度。

毛泽东的“不称霸”思想,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策略都是“守柔”的典范。

4、“上德若谷”

常言道:

“豁达大度”。

为人处世应当宽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谅人,能包涵人。

这种高尚品德,历来为中国人所称赞。

其实这种品德是由老子的“上德若谷”(《老子》41章)思想演化而来的。

5、“自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