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43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docx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

《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的叙事时序比较

  [摘要]电影与小说为了服务各自的主题和基点,会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讲述基本相同的故事内容。

本文从叙事时序角度将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其原著小说《余震》进行比较,阐释了其时序安排如何服务于各自的主题和基点:

电影《唐山大地震》采用分叙策略突出了“温暖的故事”这一定位,体现了电影创作者对受众群体特点的把握;小说《余震》中“无序”的叙事时间增强了小说对个体化人性反思这一主题的表现功能。

  [关键词]叙事策略;叙事时序;分叙;无序

  

  冯小刚导演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自公映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本文欲将该电影与其原著《余震》从叙事时序角度进行比较,阐释小说与电影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如何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讲述基本相同的故事内容,以服务于各自确立的主题和基点。

  一、叙事与时间

  叙事学家H.P.Abbott认为叙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时间组织方式;叙事时间不同于钟表时间。

他说,“钟表时间是一种非叙述性时间的组织方式,人类只能置事件于其中,因而缺乏意义或思想。

而叙述则相反,允许事件本身构建一种时序”。

这种叙述性的时间被称为叙事时间,其优势在于可通过对“事件”的组织来左右人们的时间感。

  其实,关于这种区分可追溯至热奈特1972年发表的《叙述话语》一文。

他认为,叙事具有非叙述性和叙述性的双重时间属性;叙事时间与钟表时间在对立统一中体现时间意义,意义源自体现人类经验的叙述行为。

②刘立辉认为跟钟表时间相比,叙事时间由于人类的“叙述行为”而不再显得空洞无物。

由于叙事时间更为接近事件之间组合和关联的本质,在给人具体时间感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二、叙事中的时序

  叙事时序总体上有两类。

第一类是“按时”,即按照线形时间顺序叙述。

第二类是“错时”,与故事时间或钟表时间产生冲突。

热奈特将错时又分为预叙和追叙:

追叙是“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以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叙述”;预叙则是“事先讲述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④。

  王文华认为热奈特对时序的分析虽细致独到,但并不完全。

他遗漏了“分叙”这一重要形式。

热奈特的分析隐含了一个预设条件,即每一个特定的时段只发生一个事件,但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因此叙述者不得不打破事件的自然顺序,把它们有先后地排列起来,可能在一个时段内同时发生n个事件。

对于同时发生的多个事件,只能采取“分叙”形式。

  本文在比较小说《余震》与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叙事时序时,综合了热奈特对“错时”的分类和王文华的补充。

  三、小说《余震》与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时序的比较我们先根据时间点的变动对原著及电影中的事件加以标识,并按先后顺序把事件分别命名为A、B、C等,然后进行叙事时序比较和分析。

  原著中的事件包括:

A:

2006小登开始接受心理治疗;B:

1976震前四口之家的普通生活;C:

1976地震发生,家人离散;D:

2005小登女儿出走;E:

1976小达和母亲元妮住院医治;F:

1976小登到了新家;G:

2006小登离婚;H:

1988小登上大学,恋爱;I:

1992小登结婚;J:

1982养母去世后,小登受养父猥亵;K:

1994母亲和弟弟在唐山的新生活;L:

1999小登与丈夫和女儿团聚多伦多;M:

2002小登的婚姻出现危机;N:

2006小登心理治疗有明显效果;O:

2006小登回唐山,看到生母;P:

2006小登推开了压抑心灵的那扇窗,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电影中的事件包括:

  (1976年)

  A:

四口之家的普通生活;B:

地震发生,家人离散;C:

养父母接走方登;D:

母亲元妮和儿子相依为命;E:

小登开始上小学;F:

毛泽东去世。

  (1986~1993年)

  G:

小达拒绝参加高考;H:

小登和养父母讨论高考志愿的填写;I:

小达离家,闯荡世界;J:

小登到杭州上大学;K:

母亲元妮下岗,干起裁缝铺;L:

小达在杭州和小登的养父偶遇;M:

养父到大学看望小登,发现她有了男朋友;N:

母亲元妮拒绝追求者;O:

小登养母去世;P:

小登怀孕、退学、杳无音信。

  (1993~2008年)

  Q:

小达带女友回唐山;R:

小登带女儿点点做家教;S:

小达过年带媳妇和儿子回唐山;T:

小登带点点和养父春节团聚;U:

小达的公司所在地有震感;V:

小登在家里通过电视看到汶川发生了地震,决定回国;W:

姐弟俩在汶川参与救援时相认;X:

小登回到唐山,母女相认;Y:

在墓地,小登与母亲相拥,彼此解开心结。

  

(一)原著《余震》中的时序分析

  按照钟表时间的标准,《余震》的叙事时间属于“无序”,但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它却给人一种强烈的时间意义,即在相对短暂的现在时间里追溯促成现在问题的历史根源,模糊了“现在”和“过去”的界限。

这种时间感有利于表现出瞬间的天灾何以影响一个个体30年的人生轨迹。

一言蔽之,所谓“无序”的叙事时间实际上增强了小说的主题表现功能。

  我们可以确定2006年为主要故事时间(primarystory-time)。

⑥这是因为,小说从头至尾是叙述者叙述女主人公小登从接受心理治疗到打开心灵之窗的过程,这是贯穿全篇的主轴。

如果把这个主要时间点理解为“现在”,之前发生的事件的时间点理解为“过去”,分别用数字2和1来表示,那么叙事时间就可图示如下:

  A2-B1-C1-D1-E1-F1-G2-H1-I1-J1-K1-L1-N2-O2-P2

  从叙事层次上看,事件与事件之间并不处于同一层次。

A2、G2、N2、O2、P2形成叙事的第一层,用以构成主要故事线索;B1、C1、D1、E1、F1、H1、I1、J1、K1、L1则是中断主要故事的各事件,属于第二层。

可图示为:

  A2[B1-C1-D1-E1-F1]G2[H1-I1-J1-K1-L1-M1]N2-O2-P2

  该图示的时间序列可表示为“现在2[过去1]现在2[过去1]现在2”。

该叙事时序表明:

作者在错时或无序中所表现的事件全部置于“过去”,明显透露出作品的指向性,即作品从整体看呈现为追述。

这种“指向性”容易产生特殊的美学效果。

  这种叙事时序强调“过去”与“现在”的交织,可以引发对过去和现在的辩证思考。

小说中发生在“现在”的事件是小登接受心理治疗,解开了心结,所引发的意识活动当为“片刻”。

但事实却相反,文章在叙述“意识活动”时,包括了11件事,而关于心理治疗却仅用3件事。

可见,作者通过增加事件数量延缓了现在的叙述时间,促成了对“过去”的详细叙述。

“过去”是造成“现在”小登心理问题的根源:

母亲在震后做出先救弟弟这一抉择时,小登心灵的撕裂就开始了,心理问题的种子也已埋下。

这种撕裂的痛苦没有在“过去”得到缓解,而是在不断升级,因为小登还经历了养父的猥亵、丈夫的出轨和女儿的离家出走。

23秒的大地震,在一个个体身上的余震延续了近30年。

  

(二)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时序分析

  《唐山大地震》中的叙事从总体上是顺时推进的线性叙事,但又不是单纯的线性叙事,观众透过镜头能看到同一时段内小登、小达和母亲元妮在震后各自的生活状态,这属于叙事时序中的分叙。

这种叙事时间的安排既体现了电影创作者对受众群体特点的把握,也是调整主题定位后的必然结果。

  首先,时间在中国人的概念中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计时符号,而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密码的复杂概念。

所谓“逝者如斯夫”中一去不复返的生命流逝感;君臣父子,“长幼有序”中不可逾越的伦理秩序感,这种秩序反映在时间观上就是头尾清晰、因果了然的顺序思维模式。

⑦这种时间观已沉淀在中国电影观众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所以顺时序推进叙事的首尾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等特点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

  其次,原著中的“无序”让读者在主人公小登的“内在式追述”中体会到了叙事时间的张力,帮助读者深刻体会到“撕裂后的痛苦”这一主题;但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创作伊始就定位在要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因此像《余震》一样采用集中关注小登的视角不能满足该电影叙事的需求。

电影中的分叙方法给观众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家庭的几个人物因为一场特殊灾难导致生活的失衡;他们的感情纠葛,互相抱怨又在思念,不能原谅又彼此牵挂;剧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等。

电影的重心由“撕裂后的痛苦”走向了“亲情的弥合”,走向了对各自人生的支撑,符合人们向往善良、和谐、团圆的心理诉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说《余震》中看似“无序”的自然时间恰是通过综合运用叙事时间中的“错时”,立体化地展现自然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关系,深刻了“撕裂后的痛苦”这一主题,产生了特殊的美学效果。

电影《唐山大地震》采用的顺序分叙手法更加考虑了电影观众的接受习惯,将个体化的人性反思进行了电影化、大众化的转化,使影片的情感内容与市场需求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注释:

  ①AbbottHP:

TheCambridgeIntroductiontoNarrativ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年版,第3页。

  ②GenetteGerard:

NarrativeDiscourse,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0年版,第33页。

  ③刘立辉、王江:

《时间意义的生成机制――〈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时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④⑤王文华:

《谈热奈特的叙事时序理论》,《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⑥米克•巴尔:

《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103页。

  ⑦于丽娜:

《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时间研究》,《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刘立辉,王江.时间意义的生成机制――《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时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

  [2][荷]米克•巴尔.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文华.谈热奈特的叙事时序理论[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7(04).

  [4]于丽娜.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时间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04(04).

  [5]AbbottHP.TheCambridgeIntroductiontoNarrative[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

  [6]GenetteGerard.NarrativeDiscourse[M].JELewin,Trans.Ithaca:

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0.

  [作者简介]陈婧(1978―),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大连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