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947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docx

丽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2

丽水市2012年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

语文试卷分析

2012年2月

本次测试的命题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为依据,重视基础,突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考查。

试卷结构和题型与2011年浙江高考语文卷基本保持一致。

共有20所中学的8602名学生(文科3214,理科5388)参加了本次测试。

测试结果如下:

卷面平均分文科80.91理科80.74

难度值文科0.54理科0.54

标准差文科13.79理科12.37

最高分文科117理科114

现就考生答题情况作简要分析,并分别提出教学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24分)

(一)1-5题,选择题。

内容涉及字音、字形、词语、病句、语序。

答题情况:

文科

题号

正选项

满分值

难度值

正选率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1

B

3

0.68

67.59

4.98

67.59

16.69

10.0

2

D

3

0.50

50.00

14.18

31.1

4.02

50.0

3

A

3

0.39

39.37

39.37

17.81

7.28

34.75

4

C

3

0.32

31.93

29.27

12.54

31.93

25.46

5

A

3

0.19

18.74

18.74

41.63

21.09

17.62

理科

题号

正选项

满分值

难度值

正选率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1

B

3

0.64

64.23

6.91

64.23

18.19

10.37

2

D

3

0.51

51.38

14.52

27.11

6.63

51.38

3

A

3

0.37

37.43

37.43

17.56

5.48

39.17

4

C

3

0.31

30.83

28.59

12.26

30.83

27.98

5

A

3

0.19

18.51

18.51

40.71

21.2

19.16

除第1题外,得分情况都比较糟糕。

第2题。

考查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

尚有一半学生未能选出正确答案,对常见汉字的识记还不够扎实。

第3题。

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对成语含义、使用对象的理解,存在误区。

第4题。

考查病句的辨析。

学生对句子常见语病的识别还存在一定的障碍,运用语法分析病句的技术未能娴熟运用。

第5题。

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学生对句子间的内在联系(含义的、语法的)缺乏正确分析,导致误选。

(二)6-7题,简答题。

答题情况:

文科理科

题号

6

7

分值

5

4

均得分

2.35

2.91

难度值

0.47

0.73

题号

6

7

分值

5

4

均得分

2.37

2.9

难度值

0.47

0.73

 

第6题。

题目: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内容。

(新闻内容略)

参考答案为:

我国再获国际海底矿区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采优先权。

本题得分要点:

我国,再获,国际海底矿区,专属勘探权,商业开采优先权。

各1分。

提供的新闻的主体为“我国”,“再获”可用“再次”、“第二次”以及“第二块”等意思相近的词语来表达。

五个要点若前后顺序调整而整体意思不变的,也视为正确。

答题的主要问题:

1.关键信息筛选错误。

本题出现最多的错误是把“签订合同”认为是主要事件,于是对此大做文章,造成失分。

如:

大洋协会通过申请后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

2.信息要点不全。

本题要点较多,而能综合考虑到的学生并不多。

最常见的答法为:

我国正式获得了第二块国际海底合同矿区。

遗漏了“专属勘探权”、“商业开采优先权”两个要点。

也有学生因字数限制对原句进行改动,造成主要信息改变。

如:

我国获得第二块具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采优先权的矿区。

原文中是“国际海底矿区”,与该生所列的“矿区”显然有较大差别,因此该要点失分。

也有学生将时间、地点等次要信息一一罗列,而忽视主要信息。

如:

昨天,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勘探合同。

3.表述不清、多有语病。

如:

中国正式获得了第二块具有专属勘探权和开采优先权合同。

(搭配不当,“获得”“合同”)

第7题。

题目:

从学校教育行为的角度,针对下面这则材料所述的现象发表评论。

(材料略)

本题要求学生针对社会上热点事件加以简要的评论,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得体。

学生在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读懂原文,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握好点评的中心。

②评在点上,点评的字数有限,要选好角度,确立符合题意的正确观点。

③评得有理,观点鲜明,事理清晰,不能无理取闹。

④评得生动:

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答案示例:

(1)具有激励作用。

既是对“尖子生”的肯定和激励,对其他学生也具有促进作用。

/

(2)表现了教育的不平等。

学校教育应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为激励“尖子生”而忽视了大多数。

(4分。

观点,1分;阐释,3分。

要求:

针对材料提出观点,角度符合要求,且言之成理)

答题的主要问题:

1.观点不明。

答评论类题目,观点要鲜明。

观点,最好能单独成句,便于被采分;观点不可“两可”,即赞成或反对要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并列句式,让人无法判断其真实的看法。

如:

这所学校的行为一方面奖励优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又严厉打击了考试落榜生的信心。

2.思维混乱。

表述无逻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如:

首先,我承认这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以成绩定胜负有一定的弊端,但却更容易让学生懂得社会法则,培养竞争意识。

3.理由牵强。

许多学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吃饭的地点——“酒店”上,大书特书此举如何奢侈浪费。

如:

这种现象实属铺张浪费,学校的资金应投入在学校建设,而不是吃饭,该行为会引起校园师生的不满。

还有学生提倡不应该在酒店,而应该在食堂吃饭,或由校长亲自下厨,或直接在大会上表扬即可。

4.答题不规范。

如答成:

考试完只遴选出19名尖子生,那另外的几千名没与校长共进晚餐不是很伤心?

不合“观点+理由”的评论类题目的答题规范。

5.言辞偏激。

无论从正面褒扬还是反面批评,语言都应该得体,不能随意夸大其词,耸人听闻。

如:

这是一种对学生心灵的毒害……;……反映出该校领导的功利和腐败……;我认为这一现象是伤风败俗的表现……;学校这一行为是对广大学生,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社会没有必要为他们愚昧的奖赏买单,这将影响中国教育。

(三)教学建议

1.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是基础,也是归宿。

从本次测试来看,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语音、字形,要识记准确,要注意理解;词语,要注意理解、积累和正确运用;语病辨析,不仅要了解病句类型,还应该能识别病句,要有不写病句的意识。

2.句子的连贯,要从意义上、语法上分析句子间的联系,从而连贯句子。

3.对材料进行概括,要注意不遗漏主要信息,注意句子的明确、简洁、通顺。

4.做一些根据材料发表评论的必要训练,平时要注意阅读一些评论性文章,在阅读中提高思考、分析的能力。

5.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仔细审题,答、问一致,表达准确、要言不烦。

二、现代文阅读。

(共29分)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材料为许均的《翻译思考论》。

共3题9分,每题3分。

其中8-9题为选择题,第10题为简答题。

测试内容涉及对重要概念和文意的理解。

(一)答题情况

文科

题号

正选项

满分值

难度值

正选率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8

A

3

0.33

33.48

33.48

20.87

5.23

39.65

9

C

3

0.25

25.46

23.38

5.76

25.46

44.51

理科

题号

正选项

满分值

难度值

正选率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8

A

3

0.35

35.34

35.34

21.42

4.15

38.69

9

C

3

0.27

26.53

20.27

5.04

26.53

47.79

选择题的得分率偏低。

原因应该是对原文的阅读有畏难情绪而导致对原文的细读不够,因而选择就比较盲目。

第10题。

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题目:

概括作者关于“翻译”的三个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①翻译是译者与原本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

②翻译是指用多的语言文字传

达原本中同一意思的活动。

③翻译是一项“再创”活动。

(每点1分)

文科均分1.45分,难度0.48;理科均分1.4,难度0.47。

答题的主要问题:

1.漏答要点。

常见扣分情况为漏答了第2点:

“翻译是指用多的语言文字传达原本中同

一意思的活动”。

反映了这部分考生的整体把握文意能力的不足。

2.审题不细。

忽略了题干“作者”的“三个基本观点”的要求,胡乱凑出三个答案,如:

“意言统一,以意宣言”;“意属形而上,言属形而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信、达、雅”的三个标准;理解、阅读、领会;意思枯燥,则言语枯燥,意思深邃则言语含蓄,意思活泼则言语活泼,等等。

3.答题不分主次,缺乏条理。

许多答卷既没有用序号标明,也没有用标点分隔,造成

得分要点被淹没。

4.答错位置。

前后题目位置互换的情况比以前要多。

影响判分。

(二)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把握文本的主要观点、重要信息等。

2.指导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和关键句子,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3.训练学生规范答题,分点逐条答题,忌照搬原文语句。

(除非有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的提示)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命题材料为苏联作家左琴科的小说《窍门》,共5题20分。

(一)答题情况

文科

题号

11

12

13

14

15

满分值

4

3

3

4

6

均得分

2.55

0.96

0.89

0.87

1.91

难度值

0.64

0.32

0.30

0.22

0.32

理科

题号

11

12

13

14

15

满分值

4

3

3

4

6

均得分

2.58

0.93

0.88

0.8

1.83

难度值

0.65

0.31

0.30

0.20

0.31

(二)具体分析

第11题。

题目:

我们一边说着话,一边不停地发抖”,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考查“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

参考答案:

(1)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担心冒充外国人而露馅。

(2)表现了服务员兴奋激动的心理,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

(每点2分)

答题的主要问题:

考生大都能较好地答出第一个要点,但第二个要则答不上:

有的遗漏“服务员的心理”;更多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服务员”的心理,比如有的考生答:

服务员“因为第一次见西班牙人而感到紧张、兴奋惊讶”,“害怕说错话招待不周,得罪西班牙人”,“害怕语言不通,怠慢了贵宾”,“看到外国人入住旅店,畏惧紧张(好奇、礼貌、尊重),顾及国家形象”等。

如果考生能看出旅店服务员是一个赤裸裸的嫌贫爱富、唯利是图的势利小人,那么答题情况就会好得多。

第12题。

题目:

文中“箱子盖绷开了”这一事件,在情节运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

文中“箱子盖绷开了”这一突发事件泄露了“我”的精心伪装,也中止了“能住店”这一情节的运行进程,改变了情节运行的方向。

服务员用手提箱子,殷勤过分,用力太猛,箱子盖“啪”的一声绷开了,在情节结构上同前文提及的“三合板箱子”相照应。

参考答案:

(1)泄露了“我”的身份。

(2)照应了前文。

(3)改变了情节运行的方向。

(3分)

第13题。

题目:

根据文中内容,分析守门人的形象特点。

(3分)

考查“作品形象的欣赏”。

小说对守门人着墨不多,只有三处语言描写,前两处意在欲擒故纵,为设骗局作铺垫;第三处,表面关心,客客气气,实则与服务员一唱一和,互相配合,骗取钱财,是一位貌似诚实,实则投机取巧的市侩形象。

参考答案:

貌似诚实,实则投机取巧的市侩形象。

(1分)守门人的话,前两处意在欲擒故纵,为设骗局作铺垫;(1分)第三处,与服务员一唱一和,对骗局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1分)

第12-13题,答题的主要问题:

1.审题草率。

文题要求赏析“守门人”形象,很多同学却硬是赏析了“服务生”形象。

如:

他口头上说不受贿,但暗自骗取了“我”十五卢布的钥匙钱,表明了他的伪善,利欲熏心。

(口头上说不受贿应该是服务生)

2.有的考生没有读出人物言谈举止的潜台词,没有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误解文意。

如把“守门人”看成一个正面形象:

善良、热心肠、恪尽职守、乐于助人等。

3.有的考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将知识术语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分析,泛泛而谈。

如:

联系上下文,为下面的故事提供线索。

(第12题)守门人是一个唯利是图,没有同情心、道貌岸然的人。

(第13题)

4.有的考生答题前后矛盾,或思路不清。

如:

守门人虚伪,但又心存好意,内心善良。

(前后矛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我”被骗但有旅馆住的情节做铺垫。

(思路不清)

第14题。

题目:

文章结尾“无论怎么说,我还是挺知足的,因为到底有房间住了”,是否为闲笔?

为什么?

考查“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参考答案:

不是闲笔。

(1)照应了开头。

(2)表现了我宽慰而无奈的心态。

(3)以自嘲的口吻,透露了对嫌贫爱富、以权谋私的社会的不满。

(4分。

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2分)

第15题。

题目:

请赏析标题“窍门”。

考查“创作意图的探讨”。

参考答案:

(1)含蓄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反讽的手

法,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

(3)故事情节围绕“窍门”展开。

(6分,每点2分)

第14-15题,答题的主要问题:

1.文意理解不当。

如:

(1)批判“我”的不反抗、懦弱。

(2)讽刺“我”的投机取巧行为,也讽刺了服务员的欺骗行为。

(3)教育人们要懂得变通,要懂得窍门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4)生活不易,旅店难找。

2.第14题,能答出揭露社会黑暗、不公的很少。

3.第15题,答题问题较多。

(1)喜用套话,不联系文本作架空分析,例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深化主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不落俗套”等等。

(2)题目理解错误,如用许多文字解释“窍门”。

4.错别字多,不少同学甚至将“窍”写成“窃”,(抄个题目都抄错)“奈”写成“耐”。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明确:

读懂文章、题目,是答题的前提。

2.指导学生:

答题要全面,要有条理,要准确、简练、规范。

3.理解必要的知识术语,答题所用术语与文本的实际情况要一致。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7分)

本题由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名篇名句默写组成。

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古代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的能力和识记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

(18分)

(一)选择题,16-19题,共12分。

阅读材料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内容涉及实词、虚词理解,断句,文意理解与分析。

答题情况:

文科

题号

正选项

满分值

难度值

正选率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16

C

3

0.39

38.75

47.8

4.49

38.75

8.02

17

B

3

0.36

36.09

13.53

36.09

26.23

23.29

18

D

3

0.45

44.73

21.99

15.02

17.37

44.73

19

A

3

0.54

54.49

54.49

2.57

25.68

16.23

理科

题号

正选项

满分值

难度值

正选率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16

C

3

0.39

39.43

47.86

5.26

39.43

6.96

17

B

3

0.39

38.67

14.65

38.67

23.2

23.12

18

D

3

0.49

49.01

18.36

15.69

16.53

49.01

19

A

3

0.56

56.11

56.11

2.57

25.68

15.23

第16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由于对“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中“副”的不能正确理解,故失分。

第17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

因对虚词在具体的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不能作出正确判断而失分。

第18题,部分考生对文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障碍。

第19题,断句题,用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一是考虑阅卷的公平性,二是为降低难度。

得分情况较之前三题,算是差强人意了。

(二)文言文翻译,共6分。

答题情况:

文科理科

题号

20

(1)

20

(2)

分值

3

3

均得分

1.74

0.38

难度值

0.58

0.13

题号

20

(1)

20

(2)

分值

3

3

均得分

1.85

0.41

难度值

0.62

0.14

 

20

(1):

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

本句的直译并不难,难点在于这是一个省略句,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在动词短语“数争事”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造成了不少语感较差的同学把“上前”理解为动词性短语“走上前”,而不知道应该是“在皇上面前”的意思,其中的“上”是皇上的意思。

此句的完整意思是:

寇准与知院张逊在皇上面前多次争论(争辩)政事。

有不少同学,竟然把句中的主语“准”(也是传主的名字)理解为“准备”或“批准”,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20

(2):

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从答题情况看,本句翻译似乎太有难度。

“入见”是一个承前省略句,意思是:

寇准刚刚被皇帝从青州召回,(他)就(急忙地)参见(陛下)。

“帝足创甚”一句中,“帝足创”这个名词性短语是句子的主语,其中的“创”是伤口的意思,而不是很多学生所认为的“创造”或“创业”。

而“褰衣”一词,给整个句子带来了理解上最大的障碍。

在“褰衣”与“示准”之间的虚词“以”是一个连词,它表示“褰衣”与“示准”之间是目的关系,也就是说“褰衣”是为了“示准”。

“示准”是“让寇准看的意思”,由此推知“褰衣”绝不是学生所认为的“睡衣”、“内衣”、“衬衣”、“龙袍”“帐篷”之类的名词,而是一个动宾短语,表示“揭开衣服”的意思。

为了解释“褰衣以示准”,学生绞尽了脑汁,充分地发挥了想象,有的说“皇帝感到十分创伤,前所未有地穿着褰衣接见了他”,有的说“皇帝十分开心,在褰衣里暗示寇准”,有的说“进入看见,皇帝创下根基,用褰以来纪念寇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翻译的失分,除了学生对字词理解不到位、不准确外,主要还是对文意的整体把握成问题。

考生在没有理解文意的情况下,就贸然作答,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或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要提高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得分,除了抓字词、抓句式,还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习惯,全局把握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方法,如借助已有信息(标题、作者、注解,特别是已知选项等)、前后参照等进行阅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2.要求学生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复习,进一步增强语感。

只有积累一定的词汇、熟悉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和语法知识,才能提高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质量。

3.加强课外语段阅读训练,适当地进行断句、译句的指导,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文言语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让学生掌握断句的基本知识,借助一定的语感将能断处先断开,先整体后局部。

翻译,要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要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要译准确,须以整体把握文意为前提。

4.提醒学生看清题目,明确题意,注意规范答题。

第二部分:

诗歌鉴赏,共两题7分。

命题材料为清代词人黄燮清的《浪淘沙》。

(诗歌略)

(一)答题情况

文科理科

题号

21

22

分值

3

4

均得分

1.29

1.76

难度值

0.43

0.44

题号

21

22

分值

3

4

均得分

1.28

1.74

难度值

0.43

0.44

 

第21题。

题目:

简要说明“闲庭如此好良宵”中“闲”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考查诗歌作品“语言的鉴赏”。

参考答案:

表现了庭院的空旷、寂静,(1分)与良宵形成强烈的反差(1分),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公因闲愁而生的痛苦。

(1分)

回答本题,先要考虑这个“闲”字写出了“庭院”的什么特点,与后文的“好良宵”有何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大都能想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但是情感基调的把握不准,答题所用的写作方面的术语也不规范。

主要问题有:

1.没有写出庭院的特点或归纳的特点不准确。

如:

“闲”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为下文的彻夜难眠作铺垫;“闲”写出了庭院的闲适、悠闲,生动表达出作者安适的心情。

很明显,庭院特点的理解偏误,带来了作者情感把握的错位。

2.前后景物的对比、衬托没有写到。

基本上都看不到“闲庭”和“良宵”之间的对比反衬,这一点不写就直接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结论缺了必要的依据。

3.自相矛盾。

因为对“闲”字理解的偏差,就认定了作者生活的闲适;但又从最后一句感觉到作者心情的孤独、苦闷,所以答案就变成了“借景抒情,一个‘闲’字道出了作者的内心,说明作者现在十分清闲但又十分凄凉苦闷,别有一番忧愁”。

4.答题失误的老问题,只有术语,没有具体内容。

如:

“闲”字不仅写出了当时的环境特点,更表达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第22题。

题目:

简析词中画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

考查诗歌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

参考答案:

运用拟人(衬托、顶针)的手法,(1分,写出一种即可)“灯也心焦”将灯拟人化,表现了主人公彻夜难眠,(1分)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寂寞(孤独、惆怅),(1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1分)

本题的答题思路是老师们反复强调了的:

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

可学生就是能制造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

1.答题思路不对路。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点到手法,直接就句子而作分析。

2.乱答手法。

许多学生看不到诗句运用了“衬托、顶针、拟人”等手法,反而大写特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对比”、“重叠”、“用典”、“主客异位”、“比喻”,等等。

3.还是“只有术语,没有内容”,惯用套话。

如:

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想法,写出了心中的情感。

4.写作手法与产生的作用不合。

如:

表现了诗人不知自己是睡非睡,就连油灯也烧,灯芯也快烧焦了;拟人手法,写出灯的着急,突出好风景,作者一直处于陶醉中;想睡就睡,连灯也开始担心了;灯芯灭比喻人心灭。

5.“拟人”写成“似人”的,非常多。

(二)教学建议

古诗词鉴赏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达技巧的效果。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要读出诗歌作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难度不大,难的是对“怎么写”的理解,难的是答题的准确性。

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良好语感,在多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表达技巧)。

2.指导学生答题应与诗歌的具体内容相结合,不能自说自话、生搬硬套。

比如没要求回答写景方面的问题,学生也盲目以“借景抒情”作答。

3.帮助学生理一理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给一些答题的角度,示范答题,提升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